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文化旅游資源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闡述了尤溪縣茶文化旅游資源現狀,就其呈現出的大眾性、區域性、多樣性、歷史性等特性進行簡要分析,提出尤溪茶文化旅游相應的開發思路。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資源;現狀;特性;開發思路
被譽為“千年古縣,朱子故里”的尤溪,其產茶歷史悠久,宋代便開始大范圍植茶?!帮嬃T方舟去,茶煙裊細香”的斗茶品茗詩句至今在尤溪廣為傳誦。十世紀中葉,中仙明山寺種植茶樹良種,其后于全縣傳播。明嘉靖年間《尤溪縣志》曾有:“茶課鈔二十五錠一貫一佰六十文?!钡挠涊d,尤溪茶在明代就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清乾隆年間及民國的《尤溪縣志》更是均有:“尤溪綠茶產二十都二十三都者佳”的記載。在長期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尤溪人民創制了許多特色名茶,其曾拜封貢品,也曾至廈漳泉,漂洋過海而遠銷南洋。尤溪茶業從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茶藝、生態旅游等方面,都融合了朱子文化、茶俗茶風以及一系列當代元素,成為正在興起的文化產業。
1當前尤溪茶文化旅游資源現狀分析
1.1深厚的文化積淀
千年古縣尤溪,也是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茶園煥發著勃勃生機,其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的尤溪縣,迄今已逾千年,是一個環境優美且建筑文化、理學文化、茶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交相輝映的多元文化集合地,更是具有“朱子文化”特色。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時,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于南劍州尤溪縣城青印溪南的鄭氏館舍誕生。朱熹的許多理學思想與文學靈感皆來自于茶,晚年取雅號“茶仙”。自古詩家多茶客,茶客少有留詩名,朱熹的一生不僅愛好品茶論茶,而且喜愛種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詠茶,有著許多令后世傳誦的茶詩茶聯?!跋晌踢z灶石,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茗飲瀹甘寒,抖擻神氣增。頓覺塵慮空,豁然悅心目?!薄皵y簍北嶺西,采擷供茗飲。一啜夜窗寒,跏趺謝衾枕?!薄翱椭聊硬璁斁疲骄悠c竹當酒?!钡龋继N含著豐富的茶文化。此外,尤溪還流傳著一些關于茶的故事。在湯川鄉普濟寺周邊種著普濟茶,又以苦竹林下最優,亦稱其為苦竹茶。朱熹游學至家鄉時,曾對苦竹茶贊不絕口,至同安上任期間常托人買苦竹茶飲之。傳說元代溪濱村林真人化身成佛前,為報答素喜飲茶的契母赤墓村張家祖母傅八娘恩德,在普濟寺周圍種下茶籽,供其享用。而相傳很早之前,客人路過際頭村向一戶陳姓人家討茶解渴,這戶人家沒有茶,就將米酒贈予其飲用。感動的客人臨走時對主人說:“你屋后山上有茶可采。”主人一看,果真滿山是茶,人們認為是仙人所賜,故名諳頭山仙茶。
1.2美麗的茶鄉風光
尤溪地處閩中,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達到71.9%。尤溪產茶區域遼闊,有14個鄉鎮產茶,其茶葉適生區域超過1.3萬hm2,擁有適宜茶葉生長的地理、氣候以及土壤條件,具有特早春名優茶與生態茶葉生產的優勢。目前涌現出了許多茶園建設觀景臺、休閑木屋等旅游設施。正如許多茶區一樣,尤溪風光秀麗、氣候怡人。有云霧繚繞的蓬萊山、雄居一隅的白巖山、險峻迷人的倒排巖、山清水秀的九阜山、氣勢雄偉的羅漢山、神奇秀麗的枕頭山、婉若仙境的聯合梯田風光、龍門場古銀杏群以及廣袤大氣的街面水庫,還有古韻豐厚、保存完整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桂峰明清古民居等。這些山川景觀和文化資源,都可以成為旅游業界的亮點,同時這些旅游佳地中的茶園,多數環境較好,云霧繚繞且氣候怡人[1]。
1.3精湛的加工工藝
本著“穩定綠茶、創新紅茶、發展烏龍茶”齊頭并進的思路,尤溪縣致力于建成福建省中部名優茶生產基地,發展標準化生態茶園。尤溪茶葉品種豐富,制作技藝純熟,也有著悠久歷史傳承,其中尤溪紅、尤溪綠茶等更是在省內外名優茶評比中嶄露頭角,品質獨特且風味佳,是重要的茶文化旅游商品,這些主要是建立在系統精湛的加工工藝以及長期的歷史進步形成的文化積淀之上的[2]。
1.4延襲的生活習慣
尤溪自古有著制茶飲茶之傳統,現在除了茶農家中之外,一些普通人家中仍然有著清明炒茶、客來敬茶、自家飲茶等生活習慣與方式。
2尤溪茶文化旅游資源呈現出的特性分析
2.1大眾化
茶已融入生活,茶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大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3]。當前尤溪縣致力于打造生態觀光旅游,建有生態觀光茶園,并將茶文化融入生態觀光游中,茶文化旅游已逐漸成為了大眾工作學習之余休閑生活的好去處。
2.2區域性
茶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地域文化的差別形成了茶區間互異的茶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的互異性可以滿足游客感受不同地區茶文化的要求[4]。尤溪是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有著悠久的產茶歷史,且文化底蘊深厚,又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茶與生活相互碰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風茶俗。加之其宜人氣候與環境,造就了尤溪紅以及尤溪綠茶等茶葉的發展,使尤溪的區域茶文化充滿生命力。
2.3多樣性
尤溪有著包含茶景區、茶藝茶道、當地茶俗、茶文學等在內的一系列內涵深厚、品位高雅且內容多樣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其多樣性是尤溪茶文化旅游快速發展的基礎。
2.4歷史性
尤溪從宋代便已大面積種植茶葉,至今已逾千年。歷史的發展,文化的積淀,造就了尤溪茶文化旅游的歷史性特色,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成就了尤溪獨特的茶文化旅游資源。
3尤溪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思路
3.1完善服務,提升質量
尤溪茶文化旅游應朝著高效率、優質量、低耗能的方向發展,不斷發展符合尤溪茶產業現狀的茶文化旅游特色服務體制,并且完善茶文化旅游服務設施[5],培養服務人員個人及行業素質,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從而使尤溪茶文化旅游更具有競爭力。
3.2挖掘地方特色,建立茶文化
博物館地方特色是很好的旅游資源,應進一步深入挖掘尤溪地方文化特色,突出茶文化內涵,發掘茶文化民俗風情資源,打造融合尤溪的歷史、文學、音樂、書法、繪畫、茶具、藝術為一體且傳播性強的茶文化博物館,使游客不僅品到尤溪茶,還能深入地感受和了解尤溪茶文化。[6]
3.3加強茶文化旅游景觀
建設可設計茶文化旅游路線,在各景區內適當融入茶文化特色主題區,形成富有地域、自然與人文特色的茶文化景觀風采。在旅游線路設立茶館茶亭供游客休息并品茗尤溪茶。打造“茶—文化—旅游”協同且與尤溪茶鄉特色相吻合的茶文化旅游景區。
3.4加強宣傳力度
通過策劃,確立“朱子故里,綠色佳茗”的形象地位,打造“閩中茶文化旅游精品”,充分應用雜志、報刊、電臺電視等媒體以及相關大中型活動等平臺,也可進一步通過拍攝電影、廣告以及組織茶鄉攝影采風等形式,擴大宣傳范圍、形式。
3.5推廣茶文化VR體驗
當前,新興的VR技術在不斷進步且推廣??蓪τ认厣栉幕Y源進行整合,以VR的形式將尤溪茶文化在各大旅游景區、商場以及茶文化博物館等地點進行宣傳推廣。也可以將尤溪特色茶文化以VR形式帶到中小學課堂,不僅能夠提高趣味性,還能夠增加當地學生茶文化認知,做到“尤溪娃知尤溪茶”,使尤溪茶文化資源不斷傳承與創新。
3.6研發不同類型
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尤溪茶文化旅游新產品,就應該從消費者與茶的角度直觀地進行分析[7]。在原有茶葉產品優質生產的基礎上,應積極創新研發具有特色的尤溪茶旅游產品,同時要注意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消費水平游客的需要,研發包括茶文化產品、茶鄉特色產品以及茶保健產品等,既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需求,而且能夠宣傳推介尤溪茶文化,從而帶動茶業經濟的發展。
3.7加強茶鄉小鎮茶文化節建設
每年在尤溪舉辦的“茶鄉小鎮茶文化節”已初具成效,可在原有項目的基礎上豐富茶文化節內容與形式,將茶俗、茶藝表演、茶謎、茶歌、茶戲、茶宴等相結合[8],加深趣味性以及游客體驗度。同時加大宣傳,提高各項茶文化活動知名度,樹立尤溪特色茶旅游品牌、提升尤溪整體茶文化旅游形象及魅力。
3.8倡導保護
優先且開發合理應倡導“保護優先、開發合理”的原則,致力于保護茶園及其周邊生態環境,加強環境監測,做到合理而不盲目地開發茶文化旅游資源[9]。
3.9推動區域茶文化旅游協作發展
尤溪地處閩中腹地,素有“閩中明珠”之稱,連接著福州、泉州、南平、三明四大地級市。國省道的不斷升級以及高鐵的建成,縮短了尤溪與沿海及大中城市的距離[10]。尤溪與福建省各產茶區距離相近且交通便利,可推動區域茶文化旅游協作,加強文化交流、推廣沿線茶文化旅游活動,實現區域間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優勢互補,綜合發展[11]。
3.10茶文化旅游人才培養
茶文化旅游人才是茶文化與游客溝通的紐帶,只有對游客進行準確而全面地講解,才能使游客深刻地感悟茶文化旅游的精神內涵和魅力所在。培養人才是尤溪開展茶文化旅游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林朝賜,張文文,劉玉芳,等.茶文化旅游與茶業經濟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2):385~388.
[2]沈學政,蘇祝成.具有文化特質功能型農業的發展模式:以茶文化與茶產業為例[J].浙江農業學報,2012,24(1):145~149.
[3]朱飛燕.試論我國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現狀、特性和開發策略[J].福建茶葉,2016(4):173~174.
[4]朱世桂,房婉萍,張彩麗.我國茶文化旅游資源現狀、特性及開發思路[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6~41.
[5]闞文文.泰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與路徑[J].泰山學院學報,2012(5):67~71.
[6]朱海燕,朱桅帆,劉蓉,等.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資源與開發模式探研[J].中國農學通報,2010(13):426~430.
[7]郭雅玲,馮會,鄭明芬,等.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1(2):43~47.
[8]田亞平,周喜娟,李國兵.湖南省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對策[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6):124~128.
[9]胡賽強.安溪茶文化旅游資源特色及開發策略[J].茶葉科學技術,2010(3):45~49.
[10]林興土.促進尤溪縣茶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建議[J].福建茶葉,2013(2):41~43.
[11]路軍慧.浙江地區茶文化旅游資源面臨的挑戰及開發思路[J].福建茶葉,2016(3):157~158.
[12]黃力旬,李豐松.廣西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市場論壇,2009(2):75-77.
作者:蔣慧穎;馬玉仙;雷鄭延;曾文治;周歡;楊江帆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