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核心素養下的班級文化建設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班級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載體之一。作為德育工作者,如何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則是日常班級文化建設中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著眼于核心素養在班級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中的具體落地,以此探究班級文化建設創新實踐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德育;班級文化建設
作為班級授課制的基本單位和學生成長的第一現場,班級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離不開班級這一前沿陣地。一個具備積極發展文化基因的班級能夠為學生成長營造出良性的班級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重要作用。多年來,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堅持“讓師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志向高遠、品德高尚、氣質高雅、能力高強”的優秀學生為教育目標,積極構建“道德素養、身心素養、文化素養”三位一體的校本化核心素養體系,致力于生態德育特色品牌的打造。基于此,筆者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依托于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積極營造核心素養視閾下的班級文化氛圍,以建設班級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為載體,著眼于鍛煉學生的“大師潛質、棟梁特質、君子氣質”,圍繞“課程更多元、師資更開放、課堂更靈動”三個維度,重點關注全班學生“創新實踐、合作參與、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增強其綜合素養,繼而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以此探究班級文化建設創新實踐的可行途徑。
一、以文化基礎為基石,完善班級物質文化建設
要完善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文化基礎是先決條件。以德育德,以行育德,方能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落于實處。班級文化中的物質文化,是指班級成員存在與創造的一切物的因素的總和,包括各種設施與教室布置所形成的環境,這是班級得以存在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傳統意義上的班級物質文化包含“教學設備”和“教室環境”兩方面。筆者認為,作為一個班級文化建設的可視化載體,物質文化不應僅停留于淺層的班級文化表面,更應是班級深層文化的物化方式,包括班級標志、班刊等,它們是全班師生觀念與思想的烙印,體現著師生的價值觀、審美觀等諸多方面。物質文化與文化基礎互相作用,物質文化能體現出班級成員內在的文化基礎,而如何完善物質文化,則需依托于師生的文化創造。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誠然,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在實現特定教書育人目標過程中形成并為目標服務的組織文化,是班級成員價值觀、行為模式、行為規范和班級內部環境的整合。筆者所帶班級發揮全班學生的創造力,組織學生自行設計班徽、班牌、班旗等班級標志,在班級微信群推送并投票評選,得票最高的設計制版并噴繪制作,分別布置于教室前門外壁,進而將其衍化為體現全班學生審美情趣的靈魂標志,融匯到班集體活動的各個方面,在全校集體活動中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學校“綠岸”文學社得名于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全國百佳中學生文學社團。《綠岸報》已產生一定的區域影響力,依托這一優勢,學校有班級創辦班刊———《綠岸報•副歌》,并成立編委會,開辟“文苑拾趣、科學探究、藝林卮言”等多個板塊,定期編印,給學生提供綜合展示的舞臺,鍛煉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班級自我激勵的良性循環,在學校文化場域中真正培養班級成員的文化素養。
二、以自主發展為引領,豐富班級制度文化內涵
日本學者恒吉宏典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作為關鍵能力的內核。核心素養不是先天遺傳,而是經過后天教育習得的。在學生個體終身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諸多素養來應對生活的各種情況,對高中生來說,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則是核心素養中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基本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筆者認為,在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的過程中,學生自主發展維度的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基礎,是班級文化建設實踐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固有的班級制度文化內涵。制度文化是以班級組織及其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傳統意義上的班級制度文化包含班級的管理機構、獎懲制度、日常常規等方面。除此之外,筆者在日常班級文化建設實踐過程中,著重強調全班學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努力使其成長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新時期高中生。我們在充分尊重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討論、班委會協調、全班投票等方式成立自我管理委員會、心理健康協調小組、志愿服務小分隊等班級內部組織,形成了有別于其他班級的、為學生認可、具有實效性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建設,培養自主管理學生骨干,把自主管理作為全班師生共同遵守的準則,班級內部制訂《自主管理十大公約》,堅持“強調自主、注重激勵、著力內化”的原則,開展星級小組、禮儀之星、文明標兵等各項評比,激勵學生自我完善。同時,我們組建自主管理執勤小分隊,制訂《自主管理評優細則》,讓學生在自主管理、自主體驗中自主成長,以道德素養的提升引領其適應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于2012年成立學生成長指導中心,目前擁有國家級心理咨詢師5人,擁有一百多名兼職成長導師,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開通咨詢熱線和短信平臺,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心理科普宣傳、學生心理講座、心理放松訓練、個別心理輔導等一系列活動。依托這一資源優勢,我們班成立心理健康協調小組,重點關注全班學生在自我認知、身心發展和人生規劃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制訂《溝通,從心開始———心靈對話八大約定》,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此外,班級借力學校“未名”志愿者服務隊,成立志愿服務小分隊,制訂《志愿有我十五則》。小分隊有聲有色地開展了社會公益、愛心義賣、植綠護綠、助殘養老等一系列特色活動,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奉獻精神和“利他教育”在學生心頭打下深深的烙印。志愿服務活動在培養學生志愿精神和身心素養的同時,也是班級文化建設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的班本詮釋。
三、以社會參與為實踐,創新班級精神文化形式
作為班級文化的核心和導向,班級精神文化集中表現為班級師生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審美觀念等,是全班學生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奉的價值準則,能極大限度地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班級成員的歸屬感。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人的道德主體精神的弘揚和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從而正確處理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大學》整篇都是講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第三個維度———社會參與,就是著重強調學生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因而,筆者在日常的班級文化建設中,特別關注學生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結合學校的傳統精神文化,在參加學校紅五月歌詠節中,班級所選曲目注重切合時代要求,弘揚正能量主旋律;參加藝術節,編排節目注重貼近審美教育,提升其人文素養;參加體育節,注重引導學生弘揚拼搏精神,點燃其閃亮青春;參加科技節,注重鼓勵學生創新協作,聚焦其體驗成長……此外,江蘇省文明委在全省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強調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禮四儀”。班級以此為契機,在學校統一部署下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中更注重實效性,開展“月習一禮”等活動,在活動中創新以德育人理念,使“八禮四儀”成為學生內在的自覺需求,真正將文明禮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集班級集體智慧創作的班歌———《文明禮儀歌》,現今已傳唱全校。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實踐中,筆者還嘗試以國家安全教育健全德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
學校在全國率先創立國家安全中學示范基地,筆者組織全班學生聆聽了國家總體安全、國土安全、核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等若干個專題報告會,豐富其知識體系,拓寬其國際視野,培養其國家安全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真正將“家國情懷、責任擔當”踐行、內化,轉變為自覺觀念和內在行為。核心素養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具體落地非常重要,作為德育工作者,“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則是日常班級文化建設中首先需要厘清的根本問題。如此我們才能深刻理解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這也提示我們,德育工作是當前班級工作的使命所在。作為一線德育工作者,我們在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只有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才能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價值,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學生一生的成長奠基。
【參考文獻】
[1]李學農.中學班級文化建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齊學紅,黃正平.班主任專業基本功[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4]王寧.今天我們怎樣做班主任(中學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卜冬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