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企業的迅速發展,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對我國環境帶來嚴重的危害,所以針對企業碳排放的研究至關重要。本文從會計核算的角度來對企業的碳排放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對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的了解,提出了目前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通過簡要分析,構建了一套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的體系,最后做出了總結。
關鍵詞:
企業碳排放;碳會計;會計核算;成本核算
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更為嚴格,溫室氣體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低碳生活成為國際各國的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借鑒和學習國外的先進會計理論體系,并結合我國當前碳排放會計核算體系的發展情況,構建適合我國發展的碳排放會計核算體系,進而實現會計理論的實現。
一、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的定義及可行性分析
(一)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定義1、已有定義中的模糊性。在已有的定義當中,對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的理論界定上還有一些模糊,主要是對碳排放和碳排放權兩者的區分上。在早期的對碳會計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從財務的角度著手,而且在很多資料中對碳排放和碳排放權兩者的概念推出時間距今都不是很長,很多學者就認為其概念和原理與排放權、排污權等概念是相似的。所以在對碳會計的討論只是在碳交易活動過程當中排放權的授予、交易以及取得的會計確認、計量等問題。而對碳排放會計的敘述則很少提及,隨著會計的日益發展,以上的模糊性就愈發嚴重,因此目前對碳排放會計與其他概念的區分就顯得越來越重要。2、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定義界定。美國會計學教授曾將和碳排放及交易等相關會計的問題稱為碳排放以及碳固會計,也就是碳會計,而且也提出了規范碳會計的思路,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碳排放的會計概念屬于碳會計范疇中。企業在引入碳排放會計核算這一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碳排放會計屬于碳會計范疇,和碳交易區別開來。本文綜合相關理論將碳排放會計會計核算的概念定位:企業內部的會計專業人員,借助已有的專業水平,對相對獨立的企業進行控制、監督碳的產生來源,并對其排放量進行確認、計量以及披露過程。
(二)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可行性分析企業在碳排放會計核算理念的普及需要首先對其進行可行性的分析,也是為了為碳排放會計核算尋求更多地理論依據。主要是源自三方面理論基礎作為保障,分別是:相關法律政策的完善,這是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實施的基礎,企業能夠很好地實現碳排放會計也是對相關法律政策的積極響應;其次會計理論的完善,也是其實施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碳排放會計的理論還不夠完善,現階段企業對碳排放的事項進行核算和管理,只能依據傳統的財務會計理論,因此盡快完善會計理論基礎至關重要;最后則是技術性的基礎,技術保障也是企業實施碳排放會計核算的關鍵之一。
二、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的問題
(一)原有會計核算假設的局限性原有會計核算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對碳排放的計量方式以及對環境價值的假設兩方面。在我國碳排放會計核算的主要對象是溫室氣體,其具有獨特的物力特點,并且碳排放和傳統意義的經濟事項不同,我們不能將碳排放只給予單純的貨幣計量。除此之外碳排放和企業的周圍環境緊密相連,在考慮碳排放對環境污染貢獻值以及對企業經濟影響的問題時,不得忽略環境的價值,但是在傳統的理念當中,人們只是關心對環境的使用上,因此使得核算范圍疏漏。
(二)企業碳足跡核算中的問題表現首先是對碳排放會計核算時怎樣進行轉化,碳排放會計核算的對象主要是含碳的化合物,那么怎樣將含碳的物質轉換成將會制造出多少二氧化碳,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文獻明確指出;其次是核算標準多樣性,由于現今國際上存在很多種的核算標準,企業在實施碳排放會計核算前要將其余標準進行確認,但是由于標準很多,很難找到切實適合自己情況的范式,這為以后的核算工作的進行帶來很多不便;再次則是對核算范圍的界定,由于核算范圍的界定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并且學者之間各持己見,理論上的沖突,對以后的會計核算影響很大,并且也影響著最終的碳排放會計核算的結果;最后則是核算方法的選擇問題,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核算方法,需要企業確立一定的核算標準以及工作人員對企業實際碳排放量的理解以及分析。
(三)成本核算的問題企業碳排放成本核算問題的來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分別為成本的確認以及分類。碳排放成本的確認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由于目前企業對碳排放成本核算概念的不成熟,從而造成成本在流程和原則確認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一直影響到了整個碳排放的成本核算。一般對碳排放的成本分類包括時間、空間、成本的發生指向以及環境效果四種維度。選取不同的分類方式將會面臨不同的復雜程度以及不一樣的結果。企業碳排放的外部影響造成的內部化問題,比如說,怎樣將企業的碳排放對其環境的影響程度或價值轉換成企業經濟運行的成本,并以貨幣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基于對碳排放成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上。
(四)信息披露造成的問題信息披露造成的問題分為三部分。第一沒有確定的信息披露的框架進行指導或作為標準,造成信息披露框架的缺失;第二是信息披露的內容缺失,這一問題的來源主要是因為信息披露的整體框架缺失所造成的;第三是對信息披露方式的選擇上,企業在對信息披露的方式進行選擇時,主要依據兩種思路:補充與獨立報告。怎樣選擇企業的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方式也是目前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的問題分析
(一)核算假設局限性的分析對會計主體的假設,會計主體的立足點可以是一個企業的某個微觀系統,而不能是宏觀的全社會的會計系統,其反應的是有關碳排放的事項不能超越會計主體,除此之外碳排放會計主體不僅包括會計人員日常核算時所處理的主體,還需要保證和報告期的主體相統一,碳排放會計主體的假設是對其所描述的內容邊界的界定。對持續經營的假設,這與會計主體的假設緊密相關,在碳排放會計核算的正常程序及方法來說,應該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在一定的計量范圍內,碳排放的會計主體應當在保證自然環境資源充沛以及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二)碳足跡核算問題的分析對核算對象的計量轉化問題,可以參考IPCC中給出的有關GWP的定義,將核算對象進行標準的轉化,這樣就可以預測出二氧化碳的釋放量。對核算的標準進行分析,現今較為標準的核算主體分為三類,分別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溫室氣體系列標準、WRI和WBCSD聯和開發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以及英國標準協會的PAS。經濟主體的特定標的物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大氣當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凈增長量為零的一種狀態,這樣的標準為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定依據,用于檢測企業實現碳中和的程度。碳排放會計核算的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企業會計人員應當試著量化整個企業運營過程當中的碳足跡,從而使得核算體系更為細化。最后是對核算范圍進行規范,要對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量進行核算。
(三)成本核算問題的分析在碳排放成本確認上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源于對其定義的界定上。我們需要根據研究內容與目標,再做出合理的定義,對以后的計量奠定基礎,對與碳排放成本分類的問題上,綜合幾種維度的優勢,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對成本的概念進行合理劃分,此種劃分方式對現階段企業的發展較為有利。其次成本的核算方法的選擇也應該有益于碳排放成本內部化,目前存在兩種成本核算方法,全生命周期法和作業成本法,全生命周期的方法的過程更為細化及量化,其計算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工作量大,并且階段的劃分也容易產生誤差。而作業成本的方法則是根據不同作業的動因對其進行分配,這一方法更為適合成本的分配。
(四)信息披露問題的分析信息披露框架的設定問題,是決定整個信息披露工作的關鍵因素。在很多會計信息披露過程中有些事項仍集中于文字性描述上,這種核算手段的缺失造成信息披露框架的形式單一,其次在對信息披露的內容設定的問題分析,這一問題的解決可以依據國外的相關理論,再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作出相應的反映。披露的形式的分析,從碳排放會計的角度,補充報告是將現有經濟缺失補充到碳排放會計信息的賬戶中,獨立報告則就將碳排放的信息和傳統的財務信息之間可能存在的不兼容性考慮進來,因此獨立出來,編制獨立的碳排放報告。
四、企業碳排放會計核算體系的構建
(一)核算的對象及內容不同學者對碳排放成本的定義是不盡相同的,但是碳排放成本核算的對象和內容大致上相同的,主要涵蓋了四個部分。1、碳排放成本的確認。當企業所處理的業務與碳排放具有一定聯系的時候,企業需要按照流程對碳排放成本進行確認;2、企業經濟業務所涉及的碳排放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必定有其產生的原因、環節和流程,因此就需要進一步的對碳排放產生的原因、環節和流程進行分析;3、根據實際情況對碳排放成本的計量方法進行選擇和確定;4、碳排放成本的信息披露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最后一步就是將記錄的碳排放成本通過報表披露出來。
(二)碳排放成本的確認確認碳排放成本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企業的該項業務必須與碳排放有一定的關系;二是該項與碳排放有關的業務必須能夠造成企業經濟利益的損害;三是損害的經濟利益是可以利用貨幣計量的。與此同時,企業還要注意一點,就是損害的經濟效益能否予以資本化,當損害的經濟效益能夠在未來生產運營過程中能夠再次流入企業,那么予以資本化,反之如果損害的經濟效益在未來不能夠再次流入企業,那么應該予以費用化,其具體流程如圖3-1所示。
(三)企業碳排放成本的計量一般情況下,企業碳排放成本的計量主要內容由核算步驟和核算方法兩部分組成。企業碳排放的核算主要分為以下三步:首先,要解決的是組織及運營邊界的確定問題,其中,最關鍵的當屬組織邊界的確定問題,不同的企業對組織邊界的界定是不同的,股權比例法和控制權法是現階段最常用的界定方法,股權比例法比較適用于包含很多下屬公司的企業,而控制權法的優勢在于對組織實際控制的資源可以了解的更加清晰;與組織邊界的界定相比,運營邊界的界定要簡單一些,運營邊界界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對企業產生的來源進行確定;其次,數據的收集整理。現階段碳排放量的計量并不是直接測得的,而是由碳排放系數和企業的活動強度計算得來的,具體公式為:碳排放量(GHG)=排放系數(EF)×企業活動強度(A)。碳排放系數的實質是一種比例系數,指的是使沒使用單位燃料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企業活動強度的實質是企業生產運營過程中的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必須要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和代表性;最后就是碳排放量的計算。
參考文獻:
[1]陸穎.“史上最重”霧霾襲擊東三省今日影響還將持續[N].北京晨報,2013-10-22(08).
[2]湯曉冬,張白玲.資源價值流轉視角下的碳排放成本分析[J].商業會計,2013,4:17-20.
[3]楊博.國際碳會計述評[J].江西社會科學,2013,08:223-226.
[4]田彬彬,徐向陽,付鴻娟,王順.基于生命周期的產品碳足跡評價與核算分析[J].中國環境管理,2012,01:21-26.
作者:吳文燕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海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