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哲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涵
作為19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畢生都致力于全人類的解放,人的價值及價值的實現是他一生思考的重點,可以說“人”是馬克思全部思想的核心。區別于把人的本質異化給神靈和彼岸的傳統宗教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根植于現實世界的對人的價值的信仰。人是宇宙中唯一具有二重化生存結構的理性存在,生活于“現實”與“超越”的雙向度世界之中,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涵自然具有現實性和超越性的雙重維度。
1.“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現實性信仰。作為現實的生命存在,人通過生產勞動來創造自己的生活所需。勞動不是一種個體行為,不論個體自己是否愿意,他在進行自我生產的同時也在為他人進行生產,在為自己索取的同時也在為他人做著奉獻。因此,人生來就是類的對象性存在,作為類的存在,人的生命本然地蘊含著信仰的超越維度。而對這種“類意識”沒有深刻體認的人,就只是一種“被迫的”類的存在,因為自覺不到自己作為類的存在具有突破個體局限的超越性,也就沒有了信仰的意識。相反,自覺到自己是為他的類存在的人,就不會將自己的生命局限在一己之私利之中,而是在利他的生命實踐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馬克思就是這樣,他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建立在人類幸福的基點之上,從如何為人類做貢獻出發,做出了自己的人生規劃。他在自己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信仰不僅闡述于馬克思的經典文獻之中,更是貫穿于他的生命實踐之中,縱觀馬克思的一生,他始終以人類的幸福與解放為己任,拋棄名利與享受,承受著清貧疾苦、轉徙流亡,而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用畢生的精力踐行了自我的信仰。
2.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超越性信仰。信仰之魅力源于它為人的生存提供了終極的寄托,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也必須具有終極的超越性維度,但是過去我們對于這一維度的領悟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忽視了終極問題,將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超越性維度埋沒在泛泛而談的“理論”之中;二是將共產主義理想誤讀為馬克思的終極信仰,而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否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理想的社會形式,并不是人本身的發展目標,因而無法滿足人性對于終極關懷的渴望。這一誤讀極大地削弱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魅力,使得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信仰只能作為政治信仰來爭取群眾,卻不能在終極關懷的意義上成為群眾的真正信仰。事實上,馬克思全部理論的核心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超越性就體現在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唯心的信仰把它的終極設立在脫離于現實的虛幻的彼岸,這種虛假的超越麻痹了人們對于現實不合理的感知。馬克思的終極關懷直面于人的價值異化的困境,時刻提醒人們現實的不合理,并賦予人超越異化的勇氣,使人們在對終極自由的向往中不斷地接近自己的價值本質。馬克思主義正是在此終極超越的意義上才被稱之為“信仰”的。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特征
1.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馬克思在終極意義上的超越信仰并不是承諾于彼岸天國的虛幻自由,而是著眼于當下生活的不合理,自覺于人的價值,對人類現實命運的深刻反思。馬克思既批判舊唯物主義“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從而忽視了人作為主體的能動與自由;也批判了唯心主義脫離現實世界的虛幻的“絕對自由”。但他又以唯物主義的現實世界為前提,吸收了唯心主義辯證法的自由精神,從現實的困境出發去追求終極自由,在終極自由的關照下力求改變現實的不合理。它不是鏡花水月,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貫通于“終極超越”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尋求人最大程度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中庸之道”。
2.以實踐變革為實現途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超越”,是對于現實的不合理的否定,它以實踐為途徑,實現于對現實的不斷變革之中。作為溝通現實與信仰之間橋梁的實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生命行為,而是蘊含著追求人自由全面發展之信仰維度的,改變現實不合理的活動。它分為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兩個方面,過去我們單純以“生產力決定論”來闡釋馬克思的實踐觀,是一種消弭了主體信仰的曲解。生產力的發展只是作為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被加以強調,共產主義不是生產力極大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馬克思的關注點從來在于如何將人從不合理的社會關系之中解放出來,而不是怎樣大力發展生產力。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只有通過蘊含著信仰追求的實踐才能變為現實。
3.以全人類的解放為終極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是通過消除一切束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實踐運動,將人從不合理的現實中解放出來。這個解放,不是對個別民族個別階級的解放,而是對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全人類的解放。自私有制產生以來,人類就以財富占有的多少而在客觀上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占有社會大多數財富資源的階級因在經濟上的主導地位而享有統治權力。馬克思生活的資本主義時代,沒有資本的無產階級是受壓迫受剝削的被統治階級,他們在異化勞動中承受著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要想改變命運就必須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消滅造成人的異化的社會本質原因———私有制。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強調階級斗爭的重要性。然而,階級斗爭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將資產階級作為反動階級消滅,實際上,資產階級同樣是被資本異化和支配的,需要被解放的階級。只不過較之于無產階級,他們在這種異化中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獲得的是一種非正常的鞏固感和滿足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作為既得利益階級,他們不可能因為思想上的覺悟而主動放棄自身利益,因此,實現人類解放的使命就落在了無產階級肩上。無產階級,“這個不解放全人類就無法得到自身解放的階級”在與現實不合理的反抗與斗爭中解放的不只是自己,而是全人類。
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時代境遇的反思
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區別于傳統信仰的理性信仰,曾經安頓過獻身于人類解放的無數仁人志士的現實生命。然而,它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卻遇到了一些問題,為此,我們不但要在處于全球化時代的外部環境中尋找原因,更要反思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解是否符合其本真。
(一)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內涵的誤讀
1.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理解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每一種信仰都必須通過自己的理論給出人們信奉的理由,激起人們的信仰之情。然而,理論卻不是信仰本身,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是表達信仰的載體,而不是我們信仰的對象。簡單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同于馬克思主義信仰,不但遮蔽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魅力,而且是其遭遇現實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產生于特定歷史背景中的社會科學的理論,總有其無法超越的時空局限,因而要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進行修正和發展。如果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同于馬克思主義信仰,那就意味著這個信仰沒有恒定性,從而使信仰者對其產生質疑。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哲學的觀點、社會學理論和政治學說的體系,并不直接屬于信仰的范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本真只是蘊含在這些理論之中,而不是直接呈現出來。因此,需要我們結合馬克思的生命實踐將其信仰本真外化領悟,否則就會出現熟知其理論而不知其信仰的尷尬,這也是我們一方面以馬克思理論為指導,一方面卻出現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原因所在。
2.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單純的理解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共產主義作為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指向未來社會的奮斗目標,它只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社會實現形式,而不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全部內容,如果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解僵化在共產主義這一理想社會的單一維度上,那么其自然會因為現實性與超越性的缺失而不能滿足信仰者的信仰需求。宗教信仰將人的終極意義承諾在天國彼岸,因而可以無視現實,盡情言說超越。而作為區別于傳統信仰的理性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則要安頓人的現實生命。如前所述,“為人類福利而勞動”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實維度,受這一維度支撐,從事變革社會不合理現實的社會實踐運動,才會迎來共產主義。倘若遺失了這一信仰維度,那么共產主義也會淪為缺乏現實性根基的“烏托邦”。同樣,“共產主義本身不是人的發展目標”它作為社會運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不是直接的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如果單純以共產主義理想代言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會因為無法滿足信仰者對于超越的需求,而在終極關懷的維度上留下信仰的空白。
3.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局限于科學的無神論。科學的無神論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區別于宗教信仰的本質之一,它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性前提,而不能視之為全部內涵,如果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涵限定為科學的無神論,那么無異于消解了信仰的本質。信仰是對人生價值的終極追問,而不是對于世界的客觀認知。對神的否定并不能滿足人性對于終極超越的渴求。馬克思批判宗教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站在絕對對立的立場上消滅宗教,而是要超越宗教,把人們異化給神的本質重新歸還給人。盡管馬克思之前的無神論者也揭露過宗教的荒謬與虛偽,但他們卻不清楚宗教存在的根源并不在于神是不是真正存在,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揭示了人們對宗教的執迷,源于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因此,揭示宗教的現實根源,使人明確人生的意義與存世的價值,進而投身于變革現實不合理的實踐運動中解放自己,安頓身心,才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本質內涵。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外在困境
1.理性泛化的沖擊。文藝復興以來,理性主義作為神學的對立面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其歷史進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先是砸碎了宗教神學的枷鎖,繼而又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它所展現的巨大威力使其成為了人們最為追捧的思維方式。然而,無限度的推崇帶來的卻是極端的擴張,理性逐漸占據了社會主導地位,成為操控人類衡量一切事務的惟一尺度,進而使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只剩下了被金錢支配著的理性,而人本身的價值以及人類的終極意義則成為了泛理性視野中的盲區。中國由于沒有宗教信仰的文化傳統,因此,當理性主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思潮進入以形而上之道德為傳統信仰的中國社會時,便產生了不同于西方的負面影響———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中國傳統道德信仰的本質與馬克思主義信仰一樣,都是面向生活關注生命的現世信仰,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既阻擋的了馬克思主義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又損傷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發展的根基,因而理性泛化所帶來的信仰困境在當代中國尤為明顯。
2.物化意識的侵襲。全球化時代的“現代性”問題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境遇之一。盡管現代性問題發軔于資本主義社會,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我國屢經坎坷的現代化建設,它已不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病癥”。現代性在推進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使得構筑人類文明的二重世界只剩下了追求最大利潤的物質生產這一現實維度。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急劇膨脹將人類對物質的追求推向了極致,當人們沉浸于物欲滿足后的快感之中時,物化的邏輯已支配了人的精神,信仰便逐漸舍棄了自己的超越性質,屈身于貧乏而低俗的物化意識,進而,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便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信仰“主流”。
3.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潮的影響。作為一種關注現實的信仰,其存在和發展需要一定的實踐證明。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狀況與共產主義實踐運動緊密相連。十月革命以及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由少變多的勝利的實踐,使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的走向了高潮,而蘇東劇變的強烈震顫又使人們陷入困惑和迷茫,加之資本主義不但未像經典文獻里預言的那樣走向滅亡,反而在新技術革命和自我調節中拉開了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距離,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因此遭受懷疑。與此同時,我國歷史上的左傾錯誤也在歷史慣性的作用下出現了滯后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熱情。甚至有一部分人,從曾經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狂熱走向了全面否定的極端。
三、當前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幾點思考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本宗旨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關懷現實的個體生命,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根本宗旨。而“人是社會之人,社會是人之社會”———既沒有獨立于社會之外的人,也沒有無人的虛幻社會。因此,人的發展是以社會的發展為前提條件,而社會發展的目的則是為個人的發展創造條件,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正是基于社會發展的人本宗旨和對社會和諧的預期,馬克思強調了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因為,在對社會發展的人本宗旨有自覺意識的前提下,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將改變人被物役的狀況,實現社會關系的和諧。然而,這一有前提的強調卻被一些人誤讀為生產力決定論,進而以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尺度,衡量社會的發展,大大地歪曲了馬克思的本意。在馬克思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然而這一社會形式卻偏離了社會發展的人本宗旨,結果造成了兩個對立:第一,人與自然的對立:人盲目地為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向自然無限度的索取,自然在承受了極限之后對人類進行“回報”;第二,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社會的畸形發展并沒有使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相反,卻犧牲了絕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使少數人受益。由此形成了階級對立,無產者淪為受奴役、被壓迫的“人體工具”。馬克思因此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將畢生精力投入于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踐之中,踐行了自己的信仰。在當代中國,人的發展狀況已然比馬克思生活的資本主義時代有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社會轉型期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卻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本宗旨,把握其反思哲理和批判精神,無疑對我們堅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實基礎,指導我國當代社會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搞市場經濟,決不能讓資本進行統治,不能使社會兩極分化,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發展為代價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應該真正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尊嚴與價值,確立人的主體地位,滿足人的各方面的發展需求,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融合民族信仰資源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中國化
對于中國社會來說,馬克思主義信仰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土信仰,如前所述,它是在近代中國經歷了落后挨打的遭遇后,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反思批判的基礎上引進中國,最終作為主流意識形態進入了中國人的信仰世界。這樣的歷史條件,雖然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長清除了舊文化的阻礙,卻也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喪失了與民族傳統文化融會貫通的機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其生長于中國的根基。因而,當前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復興意識的不斷增強,也在客觀上成為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需要應對的挑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面向現世的信仰,必然要正視當前中國的社會現實,積極地發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并與之融會貫通,從而真正地扎根于中國人的信仰世界。而且,馬克思主義信仰本身,不但具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補資源,還具備了與之融合的理論品質。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在本質上被歸為西方哲學,但它卻以實踐的觀點超越了西方傳統哲學,因而為二者的聯通提供了條件,即:中西哲學一個以內在超越為至思趨向,一個以外在解放為思維向度,但實踐的觀點卻實現了主體和客體、主觀與客觀的結合。中國傳統哲學所具有的內在超越又恰好可以彌補從外在維度上容易被遮蔽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終極超越性。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雖各有側重,但都非常注重人類的生存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重視生產實踐,但并不等于否定道德實踐,只是在馬克思生活的資本主義時代,道德問題并不是需要迫切解決的時代問題,更何況西方哲學歷史上不乏蘇格拉底、康德這樣重道德實踐的先哲。中國傳統哲學更注重道德實踐,但也不等于否定生產實踐的重要性,荀子強調“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對生產實踐的重視。而無論是生產實踐還是道德實踐都是人之生存的前提條件。最后,雖然維度不同,但中國傳統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以追求人的自由為終極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通過生產實踐和階級斗爭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傳統哲學則是攀越道德高境,在精神上實現對世俗的超越。此外,“共產主義社會”“大同社會”也都是根本理念一致的理想社會。總之,文化上的融合,才能帶來情感上的親近,實現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必定能夠支撐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三)領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終極意義喚醒個體踐行的自覺意識
信仰終究是每個個體的信仰,作為追求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現實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現,不但需要個體之人對其意義的領悟,更需要信仰者投身于改變社會不合理的現實運動之中去踐行。反觀自身,我們似乎已在現代性的境遇中麻木,沉淪于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之中,放任自然屬性,忽視了對崇高對超越的追求,在爭逐物欲中甘愿庸俗。面對這樣的現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工作者們應該率先承擔起喚醒大眾超越意識的責任,使大眾明白,人生的意義不是外物賦予的,而是我賦予社會的。只有將自己歸于類生命的一員,面向現實生活的不合理,投身于變革實踐,以己之力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才能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意義上超越庸常,找到安身立命的終極寄托。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社會倫理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心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