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師范院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困境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知識時代對人的素養能力提出新要求,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出臺,對學生應具備的素養能力做出明確界定,成為課程改革的新坐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延續千年的母文化,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是其文化精神的源泉。師范院校的師范生是未來教師的主力軍,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橋梁。因此,探究師范院校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困境,進行課程改革,做好師范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其核心素養,對實現文化承接、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效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傳統文化;師范院校;困境
一、研究背景
2003年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報告中正式提出“核心素養”,隨之,世界各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研究也初步展開。2015年我國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課程改革應以“核心素養”為核心。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更是明確提出了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新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再次強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師范院校積極開展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國家民族實力,使受教育者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力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和平侵略,更是偉大中國夢得以實現的有力支撐。
(一)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界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1]
(二)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本文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的中國文化。它負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華夏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民族認同的凝聚力。[2]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師范院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師范生的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核心素養的界定,表明學校教育目標開始重視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若僅掌握理論知識,對知識不能遷移運用,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沒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樣的學生是不符合新時代社會需求的,也就談不上為社會貢獻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積淀了民族文化的精華,其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庸尚和的文化內核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具有契合性。因此,師范院校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培養師范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綜合能力。
(二)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千年來生息、勞動凝結而成的民族靈魂,它獨特的民族精神、處事方式、心理素質具有全民性和延續性,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社會,對于中國文化健康發展、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偉大作用。因此,師范院校做好師范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使其了解民族文化,認同民族精神,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這些學生今后自然會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三)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
2013年兩會的結束拉開了“中國夢”的新里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閉幕式上的講話,更是對“中國夢”做出全面詮釋,一個偉大的民族復興之夢就此展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這個夢想的核心理念,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夢”實現的精神源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發展精神,等等,都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夢”實現的文化基石。作為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母文化,其包含的民族心理、生化方式具有全民性,做好傳統文化教育,使新時代中國人具有民族文化認同,進而才能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師范院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困境分析
(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認知不足
在講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時說:“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教育界的學者也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對于民族的復興、國家的昌盛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的搜索,以傳統文化作為研究課題的文章不少于10多萬篇,其中以教育體系為視角,如何實現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有效銜接;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精神,提升其素養能力的研究較少,因此教育者不僅要認識到當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民族精神的傳承、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家軟實力提升等的重要作用,更要深入思考,如何才能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以符合教育目標的新要求。
(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優化不足
世界上其他古代原生文化因各種原因,大都相續夭折,而中國文化作為世界原生文化之一,是罕見的古今綿延的文化類型,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一脈相承地延續下來,歷經千年而不衰,堪稱“連續性文化的典型”。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的延續就體現為現存的歷史古籍、遺址、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而這些資源由于受人文、地理環境的制約,往往是自成格局,不能走進學校教育中,學生也不能通過直觀體驗去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因此其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并未發揮應有的價值,導致教育資源優化不足,資源共享平臺亟待構建。
(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銜接不足
當前,隨著“國學熱”“傳統文化熱”,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得到了肯定和重視,如重慶推行“國學工程”;山東推行“四德工程”等。但是,教育的關注點呈現多元分化,一方面,高等教育重在研究大學生群體的傳統文化教育,且重理論輕實踐;而中小學校研究重點則落在了校本教材的編制和校內教育活動上;地方文化組織則被動地存在而未能主動地介入,并服務于地方學校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三者之間平臺構建不足,地方文化資源未能發揮其教育價值,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也未能實現有效的銜接,學生學習的深入化不夠,資源利用不足,教育研究服務不夠。
四、核心素養背景下師范院校突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困境的路徑
(一)整合資源,促進教育一體化的實現“師范院校———地方文化組織———中小學校”協作式教育模式,將地方文化資源與師范院校教育、中小學校教育進行有效的銜接,一方面通過有效利用地方文化組織的資源開展體驗式教學,使師范生、中小學生能夠真實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接納文化精髓,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人文底蘊得以培養,也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在有效利用的過程中得到實現。另一方面,構建師范院校與中小學校的教育平臺,通過師范生到中小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積極將高校傳統文化理論研究成果應用于基礎教育,在提升師范生的教師教育技能的同時,也有力地推進了中小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進程,對師范生的實踐創新素養、學會學習素養、責任擔當素養等核心素養都得培養。[3]
(二)改變學習范式,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傳統教育重在課堂教育,而課堂教育又以教師講述為主,教育學博士張天寶在他的《主體性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過程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因此積極探索地方文化資源與師范院校、地方中小學校教學的有效銜接,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觀當地博物館、文化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請當地博物館教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地方傳統文化研究者等走進課堂,開展主題講解或活動體驗等教學活動,如共同剪紙、指導泥塑、體驗紙織畫編織等,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認知、接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學習素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素養也得到了培養。通過師范院校與中小學校教育實踐平臺的構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校的回歸。[2]
(三)平臺構建,推動地方文化資源
當代價值的實現地方博物館、文化館、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者等眾多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與師范院校、中小學校構建統一的教育平臺,不僅可以推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縱深研究,使其歷史價值得以實現,而且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走進學校,能夠實現書記講的“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種直觀的參觀、體驗、交流式的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素養和科學研究素養,真正實現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現實價值。
五、結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沃土,民族的發展、國家的昌盛、個人的完善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探討文化的傳承發展已成必然,而學校教育是文化能夠得以傳承的橋梁,只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讓學生接納、認同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實現文化傳承。而作為課程改革新坐標的“核心素養”,為學校教育目標提出新要求,師范院校的教師應結合國家傳統文化教育文件精神及“核心素養”內涵,在分析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教學中具體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以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化。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R].2016-09-13.
[2]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辛濤,姜宇.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4,(1).
作者:羅瑞 單位:寧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