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師范院校文學教育的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教育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是指以文學為手段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所進行的教育,狹義的文學教育是指以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主要載體、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審美、思想、學識與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屬于狹義文學教育范疇,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是培養新世紀優秀教師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未來的中小學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因而,師范院校文學教育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是影響文學教育實踐過程及其效果的關鍵因素。
一、新世紀文學教育研究現狀與文學教育問題反思
21世紀初期,隨著中小學與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文學教育”成為諸多學者和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對象,近十年來,關于“文學教育”的研究論文與專著有近2000篇(部),這些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關于文學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陳平原《文學史、文學教育與文學讀本》(《河北學刊》,2013)、魯定元《文學教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與溫儒敏《語文課改與文學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等。這些研究對文學教育的內涵、性質做了深入的探討,明確了文學教育的基本范疇,即以文學作品(文學“讀本”)為核心,以哲學、歷史與社會學知識為拓展,將審美教育、思想學識教育以及道德品質教育與文學教育相結合,以培養人格健全、思想獨立、學識系統的現代人才作為文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二是對文學教育內容的研究。研究著重探討了文學教育中的西方文學教育(主要是英美文學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以及古代文學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總結了中美文學教育、傳統與現當代文學教育的差異。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江玉嬌,邵秀芳《西方文學教育的經驗分析及其啟示》(《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與趙煥亭《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學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等。三是對不同教育階段文學教育實踐的研究。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盧建紅,林志敏,朱青茹《今日中國大學的文學教育》(《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王立昌《中學文學教育導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與朱自強《小學語文文學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1)等。這類科研成果針對不同教育階段(大中小學與高校)的文學教育的內容、特征及其功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強調了高校的文學教育對于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的形成以及對理工專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的重要作用。四是對文學教育功能的研究。認為文學教育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功能,即德育與美育功能,前者包括了品德教育與人格養成教育,其次,文學教育還具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心理健康的功能。較有代表性的有:于天紅,劉連梅《文學教育與大學生德育之我見》(《語文建設》,2013)、阿茹漢《文學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及道德情操的影響》(《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與葉杰琳《如何通過文學教育幫助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等。
五是對文學教育現狀的反思。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葛紅兵《中國文學教育亟待改革》(《山花》,2010)、魯樞元,趙玉平《文學教育與教育生態》(《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1)、龍軍《對當前“文學教育”的一點反思》(《名作欣賞》,2013)、楊邦俊《回歸真正的文學教育》(《語文建設》,2009)、傅書華《時代病癥:文學教育之缺失》(《山花》,2010)與于曉泉《文學教育的反思及對策》(《語文建設》,2013)等。此外,還有少量成果是關于兒童文學教育的研究,如胡瑞香《改革開放以來河南高校兒童文學教育的經驗與現狀》(《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張心科《清末民國兒童文學教育發展史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等。國內外關于文學教育的研究,闡釋了文學教育的內涵、功能與范疇進,揭示了中小學與高等學校尤其是師范院校開展文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對文學教育的現狀進行了總結與反思,為進一步研究文學教育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益的借鑒。但是縱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涉及師范院校文學教育及其方法研究的較為缺乏,尤其是對文學教育效果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應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討論。少數研究者關注了文學教育方法的問題,如趙煒,馮宇,尹樹萍《立體多維教學模式在外國文學教育中的應用》(《芒種》,2012)、張心科《接受美學與中學文學教育》(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任樹民《教師教育專業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文學教育芻議》(《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等。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文學教育實踐本身缺乏對方法的注重,文學教育往往止于藝術欣賞和思想道德教化,另一方面是因為文學教育方法本身的理論欠缺,這一現狀要求我們在強調文學教育的感性特征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文學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教師)的理性思維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
二、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科學思維方法既包括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總結的觀察實驗方法、數學方法、假說方法、邏輯方法(包括分類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抽象和具體、歷史和邏輯)等近代思維方法,也包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以來形成的類比、轉換與外推思維方法、溯因與預見思維方法、創造性思維方法(包括聯想與想象、直覺與靈感、逆向思維、悖論思維)等現代思維方法,它是人類進行一切科學研究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所運用的科學思維方法。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在實踐中培養科學人的思維,是人類感性能力與理性能力平衡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對于偏重感性體驗的文學教育來說,運用科學思維方法、養成科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為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培養奠定基礎。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對于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又是發展基礎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因素。強調文學教育方法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是文學教育實踐的重要內容,通過科學思維方法的理性與文學教育的感性互補,可以塑造出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相結合的、具有人文精神與科學理性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重視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以及文學教育方法的研究與應用對推動教育改革、培養21世紀復合型人才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研究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有利于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哲學思考、歷史體悟與實踐相結合,為師范生的課外自學與學術研究以及論文寫作提供有效的方法。
2.為師范院校文學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研究科學思維方法在師范院校文學教育中的應用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就要以師范院校文學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根據文學教育實踐以及文學教育方法的應用及其效果的調查統計,探討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及其功能與意義。研究文學教育的內涵與功能,反思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揭示師范院校文學教育的迫切性與重要性。探討科學思維方法的內涵與特征,研究其對文學教育系統化與學理化的建構功能,對師范院校文學教育中科學思維方法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總結科學思維方法在師范院校文學教育中的實踐經驗,以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課外閱讀延展、畢業論文與學術論文寫作為例證,闡明科學思維方法對文學教育縱深化發展的作用,闡明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應用對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實踐價值,才能進一步揭示科學思維方法在文理貫通的學識培育、理性與感性融合的人格教養上的關鍵地位。
3.彌補文學教育重感性輕理性的不足。文學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文學教育使用的方法直接影響了文學教育的效果,決定了文學教育的價值。科學思維方法的介入,既可以增強文學教育的學理性、邏輯性,也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科學思維方法,彌補以往文學教育重感性輕理性所帶來的不足。對于師范院校的學生而言,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基礎教學與文學教育中將這一方法傳遞給中小學生,為培養文理并重、既有人文情懷也有理性思辨能力的21世紀新型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掌握科學思維方法是培養21世紀新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對于師范院校而言,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與高超教學教育能力的優秀教育者是其本職追求,而如何使師范院校的學生成長為感性與理性全面發展的未來教師,是師范院校教育實踐成功與否的關鍵。文學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師范院校學生學識的培育、人格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將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感性鑒賞的途徑進入到理性分析的領域,這一過程必須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作為指導。感悟性的文學教育必須理性的分析與歸納上升為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相結合的藝術教育,才能真正達到文學教育的目的,才能建構高素質人才的健全人格、心理與學識素養,為中國教育培養更多具有優秀教師,為中國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作者:褚連波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