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貿易與農業經濟的關系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指標的選取
目前學術界認為最優的產業內貿易度量指標是Grubel-Lloyd產業內貿易指數(簡稱GL指數)。以農產品為例,其計算公式為:GLi=1-|Xi-Mi|/(Xi+Mi)其中,GLi代表第i類農產品一定時期的GL指數;Xi和Mi分別表示第i類農產品的出口值和進口值。GLi的取值范圍為0~1,當GLi=0時,則Xi=0或Mi=0,表明該類農產品完全是產業間貿易;當GLi=1時,則Xi=Mi,則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均為產業內貿易。如果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0.5,則可以認為該類農產品的貿易類型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相反,則認為該類農產品貿易以傳統的產業間貿易為主。
2.數據來源
使用《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HS)作為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標準。本文采用這一分類方法界定農產品。HS1996將商品分為21大類、97章,其中第1~24章為農副產品,HS01~05為第一類(含活動物、動物產品),HS06~14為第二類(含植物產品),HS15為第三類(含動植物油脂及分解產品;精制食用油脂;動植物蠟),HS16~24為第四類(含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及代用品的制品)。鑒于各類組織對農產品范圍的分類不同,考慮數據權威性,為了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文農產品貿易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3.我國四大類農產品GL指數測算
根據四大類農產品的進出口額,分別計算出每一類農產品的GL指數,再根據公式得出我國整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1992—2011年的20年間,我國農產品GL指數除個別年份低于0.5外都大于0.5,農產品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水平由0.51上升到0.657,有些年份超過了0.7,我國農產品貿易整體來看并非以傳統的產業間貿易為主(見圖1)。
從四類農產品GL指數看,第一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最迅速,GL指數上升幅度也最大,從1992年的0.309上升到2011年的0.909,在2008年甚至達到了0.919,可以發現這20年間我國進口額大幅上升,與出口額已接近。主要是由于隨著對外開放程度擴大,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者對肉類、海鮮等產品的消費快速增加,進口產品豐富了第一類農產品消費市場。第二類農產品則一直表現出很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雖然有些年份GL指數低于0.5,但1995年從0.456陡然躍升到1.0,其后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
第三類農產品20年間的GL指數在0.5左右徘徊,產業間和產業內貿易所占份額此消彼長。第四類農產品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其GL指數幾乎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2009年以來一直低于0.1,分析該類農產品具體的進出口額,我國一直在大量進口該類產品卻很少出口,從比較優勢角度看我國處于相對劣勢,我國第四類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綜上所述,結合HS分類法,1992—2011年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原始的初級農產品,而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一直處于比較劣勢,農產品制成品貿易只能依靠產業間貿易。因此,我國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的投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以提高我國農民收入,而大力發展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密不可分。
二、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1.研究思路及數據來源
(1)研究思路關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驗證兩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二是分析兩者之間因果關系。對于前者擬用Engle-Granger協整關系分析法進行檢驗,后者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分析法進行檢驗。(2)數據來源考慮農產品大致包含了農林牧漁產品,因此本文農業經濟增長選取農業總產值為指標,數據選取《中國統計年鑒》中1992—201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2.Engle-Granger協整關系分析
協整分析是研究非平穩時間序列相關關系的有效方法,它從經濟變量數據所顯示的關系出發,判定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協整分析適用于檢驗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根據時間序列變量間協整關系檢驗原理,首先要進行單變量的穩定性檢驗。如果兩變量都是單整變量,只有當它們的單整階數相同才可能協整。
(1)變量處理及模型設定用GL指數表示產業內貿易水平,用v表示農業總產值。由于原始數據往往存在異方差性,因此為了清除異方差性,對GL指數和v進行對數化處理,分別記為lngl、lnv。協整方程的模型設定為,c1、c2為待估參數,t代表年份,εt為誤差項。
(2)單變量穩定性檢驗。為保證分析的有效性,在對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作回歸分析前采用ADF方法,對lngl和lnv的時間序列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lnv在1%置信水平下,其一階差分序列平穩,而lngl在5%置信水平下,一階差分序列平穩,因此可以認為這兩個變量的時間序列是I(1)序列,即一階單整序列,滿足進行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
(3)協整檢驗協整檢驗是檢驗非平穩單整序列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lnv和lngl都是I(1)序列,根據前文設定的模型:lnvt=c1+c2lnglt+εt,用OLS方法進行回歸,得到協整方程如下:參數估計均通過了t檢驗。如果回歸模型的殘差序列平穩,則可以認為lnv與lngl間具有協整關系。下面對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對殘差的ADF檢驗表明,在顯著性水平為10%的情況下,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可以認為lnv和lngl具有協整關系,也說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農業總產值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法來檢驗二者的因果關系,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當滯后一期時,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lngl非Granger引起lnv”的原假設,說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我國農業總產值的Granger原因;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絕“Dlngv非Granger引起Dlngl”的原假設,從而我國農業總產值的增長率是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長率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認為,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通過實證分析證明,對數化的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與農業經濟產值兩個變量均呈I(1)單整的時間序列。協整方程的殘差平穩說明產業內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從協整方程來看,產業內貿易指數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將增加2個百分點,這說明產業內貿易確實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原因之一。而Granger因果分析可以進一步證實,產業內貿易的確帶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對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增長也起到了帶動作用,這說明二者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證明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對經濟體的農業產值產生正向效應。
三、結論及對策建議
1.結論
本文運用GL指數對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進行了測算,得出以下結論:我國農產品貿易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這主要源于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的增加,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多樣化,我國需要進口多種農產品以豐富市場。盡管產業內貿易水平有所上升,但近幾年一直在一定水平波動,其中以動植物等初級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商品為主,而在高附加值農業深加工產品方面我國一直處于比較劣勢,這也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此外,通過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得出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與農業經濟增長相互影響,而協整方程證明產業內貿易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正向效應,即產業內貿易能促進農業發展,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農產品產業內貿易。
2.對策建議
(1)深化農產品加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大多是初級產品,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普遍落后,從而利潤空間也相對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產品出口。應依靠技術進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重視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企業要搞好技術開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發展規模經濟,擴大產業內貿易應積極探索規?;a諸如活樹及其他活植物等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的農產品,通過發展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產業內貿易,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學習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生產方式、農業技術進步方面的優點和長處。通過降低農產品的長期生產成本和對資源及環境的保護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王彥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