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迅速發展,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在設置色彩構成課程時直接照搬藝術類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多數教材更多地傾向于色彩理論教學及色彩的單純配色訓練,不重視色彩構成與設計結合訓練這一問題尤為突出,這不利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發展。
1.學生生源現狀
環藝專業每年招收的學生有一部分美術基礎薄弱,這些學生在填報專業時,有的是出于對興趣愛好的堅持主動選擇了這個專業;有的則是聽從了家長的安排,只知道藝術設計是熱門行業,認為容易就業。根據這樣的狀況,教師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了解設計行業的前景、崗位的特點與要求,促使學生明確該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提高職業素質的自覺性。
2.灌輸式的講授方法
以往的教學形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理論知識的形式,教師不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就布置繁重的作業,而學生并沒有真正消化知識。這是沒有根據學習內容設計訓練、盲目照搬書本內容造成的,設計中缺乏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相關知識點的運用。
3.單一的表現手段
當下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在學習色彩構成這門課程時仍然使用卡紙和色彩顏料作為表現手段,將大量時間花費在精工細作上,反而忽略了作品構思上的創新性。不少學生只追求畫面的精美效果,能夠體現創意思維的作品鳳毛麟角,他們并不把設計創意放在第一位,而是本末倒置,更關心效果的好壞。
4.與后續課程相脫離
學習色彩構成的目的是為后續的設計課程打基礎,認識所學專業中的色彩應用規律。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將理論傳授給學生,而不涉及應用領域,那么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實踐就會脫節。
二、課程設計的實踐與探索
根據高職教育特點提出的“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色彩構成教學的改革應是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應變成具有針對應用意義的活動,在課程中加入一定的實踐內容,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針對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色彩構成的教學改革應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色彩設計能力;二是教學方法的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
以往的色彩構成理論學習是從色彩成像的基本原理開始,再到色彩之間的關聯色彩推移,在基本掌握色彩原理后,學生開始運用各種色彩不同的組合方式討論色彩的情感、心理、生理效應,以此探討符合人類審美需求的色彩關系,并通過收集以往作品中的色彩進行重構設計,進一步討論多重色彩組合方式的可行性。以上的色彩構成課程內容作為一門基礎課是相當全面的,但是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其與專業相結合的地方并不突出。如果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以此開展教學,學生雖然能夠學習到色彩方面的知識,但學不到如何在設計作品時更好地運用色彩進行輔助設計。這也就難以體現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的基礎地位。如何讓學生在實踐與探索中得到啟發,進而打開設計思路,是設計教學面臨的問題。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植物配置與造景課程為例,運用一切自然植物設計營造適合人們工作與居住的環境氛圍,是本門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植物的配置除了要遵循自然規律,還要兼顧觀賞功能,其中植物的色彩意義重大。自然界中的植物色彩絢麗奪目,各種色彩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既然是學習色彩構成原理,那么就應該從身邊的色彩學起。材料與新技術不斷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得到應用,景觀材料的范圍不再僅限于石材、植物,利用磚、瓦、鋼、塑料和玻璃等人工素材。學生通過收集材料,能直觀感受不同材質的色彩變化。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學生深刻認識到的絕不僅僅是單一的色彩,尤其是自然界色彩的變化更是豐富多彩,必定是多種顏色的結合。如,相同色調、不同肌理的物質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而這一認識需要學生通過對比認識。通過訓練,學生頭腦中的顏色從概念轉變為具有層次感的幾種甚至十幾種、上百種色彩,這本身就是色彩構成理論中明度、純度的變化帶來的效果。在寫生中,學生運用顏料準確表達植物微妙的色彩變化,歸納、概括觀察到的色彩關系,再提取寫生時收集到的色彩進行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兩方面的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色彩關系,并運用色彩表達個人感受。通過這部分的學習,學生可強化景觀色彩意識,提高對大自然中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整體觀察和表現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景觀色彩的魅力。學生還可以制作小品模型,以收集到的景觀素材設計一個小型的景觀場景模型,模型不需要很復雜,小到景觀小品,大到廣場設計,但必須運用所采集到的材料進行創作。如前期采集的石料可以用于地面的鋪裝,植物葉片或枝干用于樹木的表現,寫生的色彩是景觀制作小品的色彩來源,一環扣一環的教學思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上不再局限于知識鏈的學習順序,而是先從觀察、收集色彩開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色彩的魅力,使之對色彩產生情感,增強審美能力,從而提升對景觀色彩的表現力。
2.教學方法改革
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色彩,教師大都會采用多媒體設備。但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應不局限于課堂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認識身邊的色彩,不再只是在白紙上涂抹顏料,真正感受色彩所附著的材質質感,從而感受不同色彩附著于不同材質上的情感表達。色彩肌理的學習完全可以通過收集這些可觸摸的色彩加以表達。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更多的材料,發掘其獨特魅力,通過介質的轉變,培養學生豐富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三、結語
通過以上兩方面的教學改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入了豐富的感情和精力,并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在實踐中探索的理念。動手制作使思維轉變成可觸摸的實物,令想象成為可能。以上教學改革只是初步探討,知識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對色彩構成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會提出相應的要求。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學習專業知識,才能摸索出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扎實職業技能并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的設計人才。
作者:歐超陽單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