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決策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上世紀中葉,隨著證券市場的興起,世界主要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中,機構投資者的比重不斷增長,機構投資者的日益壯大,使其自身經濟利益與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密不可分,遂開始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和日常管理。機構投資者在經濟市場的出現彌補了上市公司管理機制的結構,對公司的決策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
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決策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公司制發展完善,公司股權也開始集中,逐漸形成了大、小股東之間的委托關系,股權的集中使得大股東以犧牲小股東的利益來獲得私利。這種不道德行為不僅損害了小股東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同時也成為證券市場不穩定發展的因素。要想在市場中獲得最大利潤并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繼續生存與發展,企業就必須在籌資、經營、投資、分配等各環節中選出最優決策。但企業在進行決策時,總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會最終導致決策并不是最完美的。因此一個最佳決策需要有正向的影響因素。證券市場的興起,伴隨著資本投資種類和投資主體結構的多元化,其中發展最突出的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掌握著更廣泛的市場信息,且能夠提供專業的財務數據分析,由于其專業性所以贏得小股東的信任,對上市公司持股比例的增加也使股票流動性減弱。由于上市公司的營業收益與機構投資者的利益息息相關,所以機構投資者自發地、以積極的態度加強了對公司管理層決策的干預。
一、機構投資者對公司經營影響的理論分析
1、經營管理經營管理最終由公司經營業績來體現,公司業績的高低直接體現在公司財務報告中,對機構投資者來說,財務報告是其了解被投資公司的重要途徑。位于企業激勵機制中的高管薪酬,也會受到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盈余管理,是由于控制權下私人收益的存在,管理層為了誤導中小股東對企業業績的理解,通過采取一定會計手段來粉飾財務報告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低收益的投資決策。機構投資者通過對財務報告的分析,可以覺察到公司盈余管理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由此來對公司的管理進行考量。當出現問題時,機構投資者可采取股票市場買賣來扭轉現狀,逼迫公司對自身決策行為進行規范來抑制這種現象。薪酬契約是公司的一項重要的薪酬管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契約將他們的薪酬與公司經營績效掛鉤。但由于受到經濟、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實現起來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薪酬契約機制一般不夠具有有效性,高管甚至會由于私利與公司利益不相符,做出損害公司利益的決策[1]。因此當機構投資者發現上市公司薪酬契約近于失效時,可以通過監督、反對等方式糾正高管的錯誤投資,從而保障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2、信息質量企業信息質量是指上市公司應當保證的信息和資料是真實、可靠和有用的。機構投資者作為占比較大的股東,當被投資公司披露質量較低的財務信息時,可能會導致股價下跌,造成機構投資者利益損害,很可能會選擇放棄對公司的投資[2]。所以機構投資者會對上市公司形成一種正向的、積極的影響,使其被投資的公司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3、投資回報投資是公司未來現金流增長的關鍵。投資回報高的企業,往往是以較少的成本來獲得較大的收益,而投資回報低的企業則會存在過度投資或投資不足等問題,導致公司投資者利益受損。公司都擁有一些可供支配的現金流,這些資金被公司用來進行投資,甚至是投入一些不熟悉的項目。由于對投資缺乏動機,濫用資金進行擴張,使得投資效率低下。機構投資者通過自身優勢,可以通過舉足輕重的投票權向管理層施壓,采用積極的行為來監督公司的過度投資以及投資不足的情況,使得現金流量得到合理的使用。
二、機構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影響的分析
機構投資者發展初期,由于規模小且缺乏管理經驗,只靠市場短期內股票的價差來獲得收益,對公司的不合理的經營決策只能聽之任之。但隨著機構投資者的發展,若公司管理層計劃與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流通股股東的利益相背,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流通股股東開始采取行動。在采取反對措施無效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就會在股市采取行動。利用信息效用,大量拋售股票引起市場的的恐慌,當其他機構投資者也采取行動的話,就會加大股價下跌的壓力,引起公司管理層的關注,迫使管理層選擇妥協。這樣的有利影響,使股票市場更加趨于透明化,也是一種很好的監督機制,完善了上市公司的監督架構。
三、總述
從影響上市公司決策角度來看,機構投資者作為外部治理主體,為完善公司的治理參與機制提供了新的途徑。它的存在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完善了薪酬契約制度,在緩解授權人與人之間沖突的同時,還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現象,提高了公司的投資回報,從而最終影響公司的決策行為。這些方面都足以說明,機構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的決策具有積極作用,且這種作用是其他治理機制無法取代的。機構投資者可通過股東大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若管理層不接受,就可以采取股票市場買賣來扭轉現狀,逼迫公司對自身決策行為進行規范,并對其進行監督,以此來保障機構投資者自身的利益。促進和監督機構投資者的發展,能完善金融結構,提高金融體系及資本市場效率,優化資源配置。
四、幾點建議
1、為改善上市公司的決策效率,規范決策行為,對上市公司提出了以下一些意見和建議: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減少公司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盡可能減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和對可控利潤的操縱,完善薪酬契約體制;正確看待機構投資者,鼓勵其持股并發揮其監督作用等。
2、機構投資者應當采取相關的改進和激勵措施,使其能夠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公司的監督管理中來。具體建議如下:(1)機構投資者可通過增加持股量來發揮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且對上市公司進行長期投資,若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占大,那必然有了開口說話的權利和底氣。(2)提高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能力,放寬持股比例的限制,可降低國有股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并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管理人才隊伍。(3)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干預應有一個底線,不應抑制企業自主經營,應當企業家創業的積極性,增強其自身抵抗經營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宋常,劉司慧,信息披露、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J].商業研究,2010,(11):104-109.
[2]張敏,姜付秀.機構投資者、企業產權與薪酬契約[J].世界經濟,2010,(8):43-58.
作者:姚彤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