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域經濟發展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h域作為農村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始終發揮著承上啟下、連接城鄉的作用,是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政權穩固的重要基礎。因此,它的壯大與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1.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縣域經濟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范疇,得到越來越多的經濟部門和理論工作者重視并進行研究。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并促使其快速健康地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中心話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有它的客觀必然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由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縣域經濟不同于城市經濟,它和我國廣大縣城及農村經濟緊密相聯,是典型的城鄉一體化經濟的結合體,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村經濟的發展,縣域綜合實力的提高,都離不開縣域經濟的發展。因而可以說它是整個宏觀經濟的基礎環節,是關系到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問題。縣域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h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1.1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可以帶動和加快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目前,縣域經濟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基層經濟、基本支柱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2861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除外),其中,市轄區808個,縣級市393個,縣1489個,自治縣116個,旗49個,特區和林區3個。近期統計,全國縣域生產總值為5.4萬億元,占全國的56%。全國縣域國土面積約89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3%,全國縣域內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3.3%。全國縣域人均生產總值平均值為5430元,在平均值以下的縣占65%。再從人均生產總值的分布情況來看,分布曲線峰值為2500元,即大部分縣的人均生產總值水平在2500元左右,可見,壯大縣域經濟任重道遠。“郡縣治,天下安”。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目的在于,綜合運用市場調節和行政干預的雙重力量,通過以工業化為動力的縣域城鎮化來實現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并最終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所以說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重大戰略。
1.2有利于推動城市進步、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縣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鄉鎮及農村區域內經濟的發展必然使這些地區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等活動,因此會逐漸打破這些原來狹小地域內自給自足、自求平衡的封閉狀態,為它們形成開放式的經濟格局和廣泛的社會聯系提供幫助。而城市與農村之間單向的工業品和農副產品的流動也將被雙向的非農產品流動所取代,大中城市與縣域內的企業就可以在經濟往來的基礎上建立生產協作關系,加強資金、技術、產品、人員的流動。這不僅會使城市發展擺脫規模、分工、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有力地拓展農村市場,進而極大地推動城市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也會使縣域經濟受到城市經濟的輻射影響,使縣域經濟與外界的聯系日益增多,加強縣域內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并由此帶動整個縣域經濟以及經濟發展較快的城鎮的其它配套設施的完善,從而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
1.3有利于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縣域經濟的發展,將會逐步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使廣大農民逐步走向富裕??h域經濟的發展,逐步打破農村封閉的狀態,加強了信息、物資、人員的交流,發展農村科技、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h域經濟的發展,使市場經濟觀念和競爭意識能夠深入農村,改變農村落后的思想意識,進而極大地促進農村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設進程。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有力地促進農業效益的增加,它將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共同進步,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1.4有利于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問題農村耕地相對不足、配置不合理以及農業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使農村勞動力出現了大量富余。這些富余勞動力在向非農部門轉移的過程中,主要是追求比務農更高的利益與回報,因而這種轉移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自發性和盲目性,由此也必然導致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大中城市。而這種流動在很大程度上是遠遠超過城市的承受能力的。一方面給城市管理增添了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使得在非農產業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務農勞動力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等問題。而作為城鄉一體化的結合體,縣域經濟多是因地制宜,選擇投資少、見效快的領域,重點又在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如果縣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大量富余勞動力就能在縣城、鄉鎮、農村的范圍內就近得到安置,從而可以避免流動人口過多地涌向大中城市所形成的社會問題。
1.5有利于農村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傳統的農業一般只包括以糧棉油為主的種植業,而現代農業是大農業的概念,不但包括種植業,而且包括畜牧業、蔬菜園藝業、林果業、水產業,縣域經濟整體的發展為農業投入的增加間接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如資金、技術、管理、人才、服務等,這使得農業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營領域的擴展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縣域企業也可以直接投資大農業經營,將企業優勢與農業生產相聯系,成為溝通市場與農業的橋梁,直接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的進步。一旦大農業形成并發展,就會突破傳統農業原有的單一經濟結構,改善我國種植業相對發達,其它產業相對落后的局面,進而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
1.6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和我國經濟布局的合理化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形成的合作關系成為我國經濟布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縣域經濟的發展將逐步扭轉我國工業生產過分密集于少數城市,尤其是少數沿海城市的局面。而農村中農字企業以及非農產業的興起,極大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農業產業化實現由以產中向產前和產后的延伸,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的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較好地解決了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與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之間的矛盾。同時,農村中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這些企業的發展和他們的產品更加接近消費市場,從而在總體上提高了社會資源整體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目前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經濟實力明顯不強一方面生產要素有限,制約了發展速度??h域由于受地理、區域、自然、產業等條件制約,項目、資金、信息、市場、人才和先進管理方式等各種生產要素相對缺乏。另一方面部分企業虧損,負債沉重。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縣域企業由于勢單力薄,多數不堪風浪,日益陷入困窘,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集中暴露出來,虧損嚴重,發展舉步維艱。
2.2經濟結構調整緩慢從全國縣級市情況看,第一產業所占比例偏高,農業內部結構中,仍然是傳統種植業唱主角。農業效益提高緩慢,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任務艱巨。第二產業發展層次低,工業化程度不高。工業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缺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骨干產業。產品結構面臨加工產品和原材料產品比重大、低水平產品多,一般化產品生產能力過剩的局面。第三產業比重低,內部發展不平衡,低檔次商貿業發展較快,而對經濟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金融、信息咨詢、教育科技、旅游及其他新興服務業等發展緩慢。
2.3對外開放力度不夠外貿依存度和外資利用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由于地理區位、基礎設施、信用環境、辦事效率和思想觀念等因素制約,縣域開放不很理想??h域對外開放上不去,既影響了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短缺資源的吸納能力,也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4城市化發展滯后受地理、區位以及資金等因素影響,縣域城市化進程較慢,交通不發達,城市形象差,城市規模小,消費能力不足等。尤其是小城鎮建設滯后,城鎮的集聚效應沒有形成。這種滯后的城市化水平,延緩了城鄉二元結構的改變,阻礙了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造成城鎮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農村。農民是“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收入增長緩慢。剩余勞力非常需要在推進城市化、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加以解決。
3.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突出重點,加快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3.1解放思想,確立新的發展思路與理念縣域經濟能不能快發展、大發展,前提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觀念轉變的程度,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發展的快慢和成效。我國許多縣域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較慢,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且縣與縣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著思想認識和工作不到位問題。表現在一些原來自然條件、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縣市,發展差距在不斷拉大。有的縣發展思路明確,能夠搶抓機遇,爭上項目,短短幾年經濟發展就上了臺階,而有的縣市不思進取,創新意識不強。這就導致一些縣經濟發展緩慢,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市的位次不斷下降。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解放思想,就必須克服“等、靠、要”觀念,要充分發揮各地的主觀能動性,立足自身謀發展,依托優勢求突破。要解放思想,就必須克服畏難情緒,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迎難而上,善于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要解放思想,就必須打破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條條框框,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勇于探索,創新思維方式,創新工作方法,努力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3.2努力培育產業集群,發揮規模效應發展產業集群,放大規模效益,是膨脹經濟總量、加快縣域發展的關鍵。要抓好產業鏈條延展。完善產業配套能力是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基礎。發揮龍頭企業產業鏈條長、拉動能力強,具備集群化的優勢。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后,本身就有向中、下游延伸的需求,產業鏈條的延展,又可以推動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二者相輔相成。
3.3借助外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外力是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立足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培植壯大支柱產業和骨干企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主動承接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和擴張。根據國際產業梯次轉移的特點,鞏固擴大傳統招商區域,積極開拓新區域,實現引資區域多元化。堅持效益優先,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提高招商引資水平。突出招大引強。大力推行招商選資,把有限的生產要素集中使用到符合產業規劃、投入產出大、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財政貢獻大的項目上,傾斜資源,引進、建設一批對區域經濟拉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
3.4創造有利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縣域經濟一個重要特點是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而對中小企業來講,民營是最好的企業組織形式。因此要放手發展民營經濟,首先要營造全民創業的氛圍,在激發主體活力上實現突破。要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復轉軍人、自主擇業的軍轉干部以及大中專畢業生等各類人員從事民營經濟。其次要在龍頭企業培育上實現突破。將銷售收入過億元或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列為重點企業,加大扶持力度。第三要在高新科技企業上實現突破。鼓勵民營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其科技人員合資合作,開辦高新技術研發基地、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基地;擴建、新建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享受行政事業收費減免、稅收減免等相關費稅優惠政策。第四要在發展環境上實現突破。切實簡化企業設立過程中的審批環節,保障企業經營秩序,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同時,加快構建融資擔保、信用評價、技術信息、人才培訓和維權服務“五個體系”,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3.5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和諧發展的外部環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要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逐步縮少城鄉之間人均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差距,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推進鄉村建設城鎮化。按照城鎮建設的新理念,加快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村莊完成供水、農田水利、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中小型基礎設施配套。鼓勵農村整合聯合,富村幫貧村、城鎮村兼并郊區村,有條件的村莊進行舊村改造,帶動農村社區發展,農村主要街道達到硬化、亮化、綠化和凈化??h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和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