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域經濟發展制約的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吉林省縣域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深層次問題也日益顯現。縣域經濟基礎依然相對薄弱、對外開放度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可持續發展任務艱巨,一定程度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產業層次低、工業化程度低、區域差距以及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發展環境不佳等問題依然存在。根據國家統計局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前100位測評結果顯示,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明顯滯后。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制約因素:
1.宏觀環境欠佳,基礎條件薄弱吉林省一些基層單位因循守舊,工作效率低,服務意識差。由于相關政策法律環境欠完善,行政審批事項依然偏多,審批程序復雜,使投資人望而生畏,縣域內的法制環境、信用環境、服務環境、市場環境、投資環境也不盡理想,從而導致了縣域經濟資金、技術、人才的進入渠道不暢,直接影響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從財政上看,吉林省財力,特別是縣級財力相當大一部分用來支持農業,因而從客觀上也阻礙了吉林省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從人力資源上看,縣域教育水平低,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技術和人才嚴重短缺,導致科技力量薄弱,缺少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缺少了科技能力的依托,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后勁和競爭力。從基礎設施上看,一些縣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不夠完善,城鎮化進程不快,承載經濟發展的功能不強,電子網絡發展滯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阻礙了與國際信息交流,經濟吸引力差。
2.區域發展不平衡,差距呈擴大趨勢從經濟總量看,受區位條件、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仍較嚴重。2010年經濟總量最大縣的GDP是最低縣的14.4倍,比2005年擴大了1.5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最高縣是最低縣的20.3倍,比2005年擴大了6.9倍。從高低水平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縣市發展不平衡逐漸加劇,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一是各縣市之間發展水平差距較大。2010年,縣域GDP增速最高的扶余縣達24.0%,最低的磐石市3.8%,兩者相差27.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最高的延吉市達46.44億元,占全部縣域的14.5%,最低的長白縣只有2.29億元,只占全部縣域的0.7%;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最高的延吉市達9133.68元,最低的扶余縣只有431.15元。2005年人均GDP最大縣與最小的縣之比是3.9∶1,到2010年該比值擴大到4.5∶1。2005年人均GDP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16263元,到2010年上升為44937元,差距擴大了286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延吉市為7866.76元,而最低的鎮賚縣為3414.98元,相差2.3倍。二是各縣市內部發展水平同樣不均衡。整體上看,全省目前縣域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城鎮或少數幾個鄉鎮,大部分地區仍處于相對落后和封閉的狀態。從強弱縣實力上看,2010年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前10位的強縣GDP為2107.45億元,占全部縣域的39.4%;2010年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后10位的弱縣GDP為706.04億元,占全部縣域的13.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強縣為144.34億元,占全部縣域的44.9%;弱縣為36.52億元,占全部縣域的1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強縣為682.89億元,占全部縣域的42.9%;弱縣為194.31億元,占全部縣域的12.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強縣為1545.02億元,占全部縣域的40.0%;弱縣為520.47億元,占全部縣域的13.5%。
3.產業結構不優,第二產業比重偏低吉林省縣域經濟具有典型的農業經濟特征,第一產業比重高,第二產業特征不夠明顯,第三產業雖比重相對最高,但因起步晚、規模小,根基不夠牢固,不足以支撐經濟的發展。縣域工業大多是在傳統產業上發展起來,傳統工業、小型企業居多,因此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效益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所占比重更少。同時產業布局規劃滯后,資源整合和組織程度不高。“十五”末,全省縣域三次產業比重為31.7∶32.3∶36.0,到“十一五”末變為19.5∶43.5:∶37.0,仍呈現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二、三產業比重偏低的格局。與全省12.1∶52.0∶35.9的結構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比全省高7.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則低于全省8.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第二產業支撐力不夠。縣域產業結構仍處于低級化水平,產業結構落后,缺乏主導產業,沒有形成產業鏈的基礎,大型骨干企業少,中小企業多,傳統工業比重大,影響了整體縣域經濟實力的提升,制約了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4.城鎮化建設不足,民眾創業積極性不高城鎮化的“三化”統籌思想,即“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擴大內需、推進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要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擴大經濟發展空間,集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城鎮化的雙向帶動作用,推進城鄉一體轉型發展。但吉林省目前城鎮化建設速度緩慢,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脫節,存在“今天建、明天拆”等問題,城鄉建設、村莊建設和風景名勝的開發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小城鎮基礎建設條件差,導致私營個體業主和有條件的農民不愿意到小城鎮落戶,因此農村剩余人口、生產要素向中心集鎮流動緩慢,農村人口、產業和基礎設施布局和相關政策不協調、不到位,造成創業的激情不足、氛圍不濃、動力不夠。
二、吉林省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的對策
雖然吉林省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但只要在調整產業結構,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上,找準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取長補短,吉林省的縣域經濟也可能在短期內實現較大突破。
1.發揮農業優勢,堅持發展外向型經濟和特色經濟固定資產投資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項目就沒有經濟發展后勁。吉林省投資相對不足,因此要集中財力投資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高、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及投資少、見效快的大中小項目。要發揮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業和食品加工業。要充分發揮區位生態優勢,優化、整合資源配置,發展塊狀特色農業經濟,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培植優勢農產品品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提升產業檔次,促進縣域農產品生產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發展。要重點培植和建設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的加工型、流通型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整體開發。三是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工商企業從事農業領域的開發,支持發展農業專業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依托全省支柱和優勢特色產業,精心謀劃縣域工業發展。注重在省內外產業梯度轉移中承接配套,在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中延長產業鏈條,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建設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農林特產品加工、醫藥制造、皮革、紡織以及礦產資源開發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初步構筑起區域化、專業化、特色化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加速推動縣域的工業化進程。
2.加快城鎮化建設,鼓勵全民創業大力實施全民創業工程,改善全民創業環境,激發全民創業意識,鼓勵全民創業實踐,推動全民創業由思想發動到實際操作的轉變,由零星扶持到集中推動的轉變,由零散攤點到產業集聚的轉變,實現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向當地二、三產業轉移和外出務工,促進勞動力的更大范圍流動和更廣領域配置,使勞務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要堅持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推進鄉村城鎮化。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突出規劃引領,統籌城鄉建設、村莊建設和風景名勝規劃。要以城鎮和中心、集鎮為重點,提高城鎮化水平。要堅持建管結合,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走多方融資之路,加大城鎮建設力度,突出抓好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城鎮的承載功能和輻射功能。
3.開發資源優勢,實現縣域可持續發展立足資源優勢開展招商引資,拓展內外資引入通道,著重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大招商、大開發、大創業的良好格局,加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轉化增值。充分利用東部山區半山區縣(市)大念山林經優勢,吸引中外客商投資落戶,開發山林、礦產、藥材等資源;利用中部農業區縣(市)大念糧食經優勢,吸引客商投資深度開發糧畜產品等優勢資源;利用西部地區縣(市)的油氣、風能及硅沙、牧草等獨特資源優勢,把吉林省變為投資的熱土。縣域經濟發展目前正處于非農產業主導期,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與日俱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積極引導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要堅決制止各種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GDP增長速度的行為。要效益,更要和諧綠色生態美。樹立生態立縣戰略,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推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從制度、體制入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三廢”排放,節約資源、能源,努力實現生產生活的低投入高產出,促進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
總之,盡管吉林省縣域經濟在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利因素,但吉林省十余年來縣域經濟總量從1998年不到1000億元到2010年超過5000億元,可謂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果吉林省在發展縣域經濟的同時能做到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利用資源優勢、加快城鎮化進程,吉林省的縣域經濟必然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推動吉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作者:溫天力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