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鋼琴伴奏及中西融合的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音樂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和聲設計
這首新近創作的藝術歌曲,旋律的構成音主要以doremisolla五聲音階為主,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風味,而在調式、調性的處理上卻借鑒了西方關系大小調式相互交替的因素,具有“中西融合”的效果,所以在和聲設計的藝術處理上也應體現“中西融合”的效果。1.歌曲A段整體上仍然以西洋功能和聲的T—S—D—T進行為主前兩個樂句的和聲進行都是TI———SII———DV———TI的正格進行,第三句的和聲進行設計為:SIV———TI———SII、DV———TI,第四句為:SIV———TIII———SII、DV———TI。這樣的進行可以使歌曲呈現出明朗的色彩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2.為了突出歌曲的民族風味,在功能和聲的基礎上,大膽地使用具有五聲風格的民族化和弦其中“換音和弦”和“加音和弦”使用得最為普遍。例如:(1)將大調的V級和弦三音換成其上方二度音,變成soldore,標記為:V。(2)將大調的II級和弦三音換成其上方二度音,變成resolla,標記為:II。(3)將大調的I級和弦采用加六音的形式,變成了domisolla,標記為:+6I。(4)將大調的I級和弦采用加二音的形式,變成了doremisol,標記為:+2I。這些具有五聲風格和弦的大量使用,可以削弱功能和聲的強力度以及緊張感,使伴奏音響聽起來更富有流暢性以及旋律性,同時使歌曲更具有民族風味①。3.以調式、調性的變化來烘托和聲的色彩及力度的對比變化.在歌曲B段,曲作者為了烘托歌曲的高潮,一方面在旋律的走向上使用大跳音程,使得旋律更有起伏感,更為重要的是在調式上運用了平行大小調交替的手法,使得音樂在色彩上形成較大的對比,所以在和聲的處理上也應緊隨調式,在色彩及力度上進行對比變化。(1)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和聲進行相同,都是e小調的ti———dv———G大調的SIV、DV———TI,這里的和聲處理主要是隨著平行大小調式的變化而設計的,從而在色彩上形成對比。(2)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調式、調性回到G大調,前四個小節的和聲進行相同,都是G大調的TVI———DV、TI———SII———DV,第四句的第五個小節最后結束在TI上。在這里,和聲設計主要以功能和聲為主,強調和聲進行的力度。(3)在SII和DV和弦的使用上仍然采用上面提到的中國式的“換音和弦”手法,將其三度音換成四度音而增強和聲進行的民族風格。
二、和弦連接方式
本曲是一首優美、抒情的藝術歌曲,其伴奏音型主要是以分解和弦的形式為主,和弦連接主要也有“中西”兩種方式,而中國民族風格和弦的連接方式也是在西方功能和聲“和聲連接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中國民族風格分解和弦的連接方式以歌曲A段的前兩句為主,低聲部和高聲部同時分解,它們都有三個主要和弦,分別是:+2I、II、V。1.低聲部的和弦連接方式以左手由低到高分解就近連接的形式表現,由于都以根音為第一個音,所以他們的和聲功能區分得非常明顯,例:2.高聲部的和弦連接方式以右手由高到低分解的形式表現,由于第一個音不需要彈奏根音,而以上三個和弦都含有sol和re,所以這三個和弦在高聲部分解時基本體現不出和聲的功能,于是我們在高聲部可以取+2I的sol、re、mi這三個音,在樂句的中間形成類似西方功能和聲體系中的“主持續音和弦”,以襯托歌曲開始時給人一種綿綿不斷的溫暖及親切的感覺。但特別要注意當最后三個小節形成SII—DV—T+2I的終止時,SII和DV高聲部的和弦音可以有所改變,不要和+2I彈得一樣,以加強和聲的終止感。
(二)西方功能和聲分解和弦的連接方式表現在歌曲A段的后兩句以及歌曲的B段,以低聲部分解和弦為主,主要采用和聲連接法,有兩種形式:1.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方式,連接如下:2.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方式,連接如下:
三、織體設計
本曲運用無旋律伴奏織體的編配手法,這也是藝術歌曲常用的編配手法,這種伴奏織體的寫作原則主要是依靠和聲、復調、織體設計等方面的表現,以寫法上的多樣性來刻畫音樂形象②,這比帶旋律的伴奏更具優越性,可以更好地加強歌唱者的音樂表現力,本曲運用的無旋律伴奏織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歌曲A段的前兩句,左右手同時分解固定音型右手朝下分解,左手朝上分解,并同時固定音型。這種手法主要是營造一個安靜、流動的背景,使得音樂平穩流暢地進行,這恰恰適合歌曲呈示部的敘述、傾訴部分,可以使人立刻進入到一種回憶、聯想的美好狀態。譜例2:
(二)歌曲A段的后兩句,左手八分音符分解,右手奏二分音符和弦或演奏副旋律這時演唱者仍在傾訴,所以流動的背景仍要保持,但此時歌詞中連續出現了四個“你來了”,寓意著黨的四代領導人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的熱愛與牽掛,同時旋律的進行也出現了六度、五度的大跳,所以此時無論從歌詞還是旋律上都讓人感覺歌曲的情緒比前兩句都有所提升,歌唱者此時的情感也在逐步地激動,故伴奏在左手仍保持分解的基礎上,右手恰當地加入和弦及副旋律,以烘托此時歌曲情感的上升需要。譜例3:
(三)歌曲B段,左手十六分音符大幅度的琶音,右手奏副旋律到這時,歌曲已經進入了高潮,詞作者分別從“山”和“海”出發來描繪一種壯麗雄偉的情懷,曲作者也以旋律的大跳以及大小調式的色彩對比來激發音樂的激情,所以這時的伴奏一定也要激情并且富有層次,既要表現出“山”的壯麗———“四季花盛開”,又要表現出“海”的雄偉———“浪花踏歌來”的宏偉場面,而最佳的表現方式就是左手高密度大幅度的琶音加上右手源源不斷的極富感性的副旋律。
四、前奏、間奏、尾奏和歌曲長音的處理
(一)歌曲前奏10小節前奏,素材來源于B段后兩句,在和聲的處理上也和這兩句相同,但此時的伴奏織體要用有旋律伴奏法,右手彈奏旋律,左手彈八分音符分解音型,前四個小節安靜,右手可用單音彈旋律,且要觸鍵連貫、優美,而后四個小節則要大氣,可用八度彈旋律,預示此曲的兩種基本情緒,并且在最后兩個小節減弱并奏出A段前兩句的織體,從而慢慢地引出歌聲。譜例5:
(二)歌曲間奏和尾奏歌曲的間奏和尾奏都接在B段高潮之后,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織體都為有旋律的伴奏,篇幅都是四個小節,和前奏一樣,前面兩小節要安靜,右手可用單音彈旋律,且要觸鍵連貫、優美,左手就彈幾個很簡單的帶加二度音的八分音符分解。而后四個小節則要有氣勢,可用八度彈旋律。間奏的和聲進行為:IV—I—IV—II—V;而尾奏的和聲進行為:IV—I—II—V—I。譜例6:
(三)歌曲中“特別長音”的處理1.在歌曲前奏倒數第四小節以及B段的倒數第三小節處,有一個E的全音符的長音,這時可以用華彩性的補充手法來進行處理,同時,為了突出民族風格,彈奏時可以用兩手銜接來彈奏一個具有民族性的帶“加二度音”和“用四音換三音”的II級和弦,從而達到與旋律的民族風格緊密結合,很好地對旋律進行補充的效果(見譜例5)。2.在歌曲的A段和B段的銜接處,音樂停在一個全音符的G上,而且后面還有三拍半的休止,但這時音樂的情緒卻在不斷地高漲,并且要很激昂地進入到B段,所以此時伴奏要發揮加花的作用,可以采取前面四拍左手延續八分音符的分解,右手用單音分解加二度音的主和弦,后四拍左手用遠距離低音加柱式和弦打節奏的伴奏音型,右手用八度分解加二度音的主和弦,從而把歌曲的高潮推上去。譜例7:3.在B段第二句和第三句銜接的地方,旋律在d2上停留三拍,但這時音樂已處于高潮,且還要更上一層樓,故此刻伴奏絕不能松懈下來,同樣可以采取左手遠距離低音加柱式和弦打節奏,右手彈奏快速的音階進行的伴奏音型,更進一步地把高潮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譜例8:
五、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要注意鋼琴演奏時的觸鍵、指法和踏板的合理運用在歌曲A段,左右手同時彈奏分解八分音符時,觸鍵一定要柔和、均勻,要充分運用大臂的重量使指尖在彈奏琶音時有穿透力并盡可能連貫、流暢,并且根據和聲的轉換連續使用切分踏板。在歌曲的B段,特別要注意左手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均勻、流暢、不間斷、大幅度的琶音跑動,在這里,左手的長琶音表現的是一種激情與感動,就像山的巍峨壯闊與海的波濤涌動,要想彈好這段長琶音,首先要合理地安排好琶音的指法,其次要注意觸鍵,手指要貼鍵彈,不要把手指抬得太高,但要沉下去,手腕要順從位置,指尖要很敏感且要很有把握地抓住琴鍵③,特別是大指一定要立起且靈活,配合柔順的手腕進行轉移,同時肘、臂甚至肩都要放松而協調地動作,給予手指以力量的支持,保證手指指端力量的連接,使聲音無縫隙,而且在彈奏時,內心要有音樂上、下行的流動感,并注意傾聽聲音的均勻、連貫及音色的質量④,只有這樣才能彈奏出“一揮而就”如“波浪起伏”的長琶音。
(二)要注意把握好歌曲的速度該首歌曲是一首抒情歌曲,速度應定為中速偏慢,但不應太慢,始終要保證歌曲進行的流動性,特別是到了歌曲的B段,由于已到歌曲的高潮,所以此時更要保持音樂的流動性,使歌曲的高潮能像海浪一樣起伏而打動聽眾的心。
(三)要注意和演唱者默契地配合由于此曲的伴奏織體為無旋律伴奏織體,而且在伴奏中還有很多的副旋律,所以要想彈好該曲的伴奏,就要求彈奏者在練習伴奏前就應該對歌曲的主旋律熟記于心,始終結合主旋律去練習,甚至邊彈邊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彈出發自內心的音樂,使鋼琴伴奏和人聲旋律合而為一,達到藝術的高境界。
作者:羅誠單位:浙江省臺州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