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聲樂演唱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聲樂演唱側重于練習者與演唱者的主觀情感,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則具有明顯的理論性與客觀性
聲樂演唱本身是一種主觀情感性的藝術形式,在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教學理論的出現主要是為了發揮聲樂演唱經驗的作用,保證聲樂藝術的教學成果,教學理論觀點雖然不具有全面性,但具有普遍適用性。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往往采用統一化標準,重點在于總結歸納以往聲樂教學的經驗,因此具有明顯的理論性與客觀性,但也存在未能夠充分凸顯每一位聲樂學習者個性的問題。聲樂演唱本身是一種主觀情感性藝術,演唱者在練習以及演唱過程中只有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與心靈,才可達到理想的藝術表現效果。
(二)聲樂演唱側重于演唱者心理感受,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則強調演唱者生理表現
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往往會過度重視演唱者聲音的表現與變化形式,以及聲樂發音時發音器官的表現與變化,力求各種生理表現的準確性,比如在聲樂教學訓練中會要求學習者呼吸氣息的平穩性,口型的規范性和發音的標準性。聲樂教學理論觀點的主要目標是盡量使聲樂學習者的鼻腔、口型、聲帶等得到科學控制。聲樂演唱對于演唱者個人來說,一些演唱技術上的規范是必須的,但是更加強調聲樂演唱者個人的內心感受,通過個人內心感受的抒發與情感的控制與運用可以達到最佳的藝術表現效果。但是,聲樂演唱者若想在演唱過程中很好的抒發個人心理感受,首先要掌握演唱的各種生理技巧。
(三)聲樂演唱具有靈活多變的特性,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則比較穩定刻板
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基本都是來自于聲樂演唱的實際經驗,它通過對較長時間演唱的總結概括,形成一些確定性的演唱規則與原則,因此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刻板。聲樂教學理論是在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中形成的,因此也就有持久性,演唱方面的理論知識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不變。聲樂演唱主要以演唱者為載體,隨著時空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情況較多,因此在表演上會呈現及時性和多變性特征。同樣是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時會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同一個演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時也會有不同的藝術表現。
二、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差異性的處理方式
(一)循序漸進地進行聲樂演唱學習
在聲樂演唱學習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習者都應當重視實踐與訓練,但是不能過于急功近利,在聲樂演唱練習過程中要遵守各種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理論,并且要清楚地認識到聲樂演唱與聲樂演唱理論觀點的差異,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充分尊重演唱藝術的精髓,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之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演唱藝術水平。學習者應當明白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通過長時間的堅持與努力掌握好聲樂演唱理論并且提升自身演唱水準。
(二)在聲樂演唱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和傳統聲樂教學理論觀點
聲樂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聲樂教學理論觀點,它應當追求多種多樣的表現方式。聲樂演唱自身的創新與發展也是促進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融匯的重要動力。聲樂演唱的創新和發展必會導致聲樂教學理論觀點的更新與變化,如此,在不斷的聲樂演唱實踐中,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的差異也會逐漸縮小。聲樂演唱者應當同時尊重演唱的共性與個性,在掌握好聲樂理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表演風格。
三、結語
學生姓名:
所在:院(系)音樂學院
專業:音樂學
論文題目:論鋼琴的即興伴奏
開題報告內容應包括課題研究意義、文獻綜述、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進度計劃等.
研究意義:
鋼琴伴奏是一門特殊獨立的學科,也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對于完美表達一個作品的內涵,起到與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舞臺表演藝術中,由于伴奏要與歌唱者一道共同進入“角色”,因此,必須與歌唱者一同研究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在舞臺表演時,行腔、換氣,伴奏者不僅要能“跟”好、“托”好、“帶”好,還能做到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處理,作品的內在意境,體會其輕重緩急的特點及樂句呼吸的深淺,敏捷的細微的感情變化,以便作出快速反應,為演唱者展示音樂的烘托,提供豐富音樂的氛圍與再創造,最終與演唱者達到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的藝術境界。即興伴奏是一門應用的技術,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它除要求具有鋼琴技巧、和聲基礎外,還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旋律分析、判斷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變能力,能較有創造性地選擇好、設計好織體,并應用到伴奏中去;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變能力。
文獻綜述:
①劉聰、韓冬著《鋼琴即興伴奏教程新編》1999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
②凱斯特萊爾·略林茨著張瑞、鄒國昌、徐振華譯《鍵盤和聲學教程》2004年8月第一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
③立斐嵐著《鋼琴伴奏藝術縱橫》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
④謝耿、陳雪慧著《鋼琴即興配彈教程》2004年1月第一版花城出版社
主要內容:
鋼琴伴奏是一門特殊獨立的學科,也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對于完美表達一個作品的內涵,起到與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鋼琴伴奏與歌唱兩者就象是鮮花與綠葉,既有各自的特點,又必須有統一的平衡關系,只有處理好這種平衡關系,才會使聲樂教學和聲樂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會推動聲樂鋼琴伴奏藝術更好地發展。
現在我們以系列片《共和國之戀》的主題曲《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為例,具體詳細的展開討論,看看鋼琴的即興伴奏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熟悉、分析歌詞、旋律:
具體分析時要注意旋律的風格、情緒、調式、等方面內容,把握住旋律的內涵,對旋律有總體的了解。
二、和聲布局:
和聲設計是鋼琴即興伴奏中具有“靈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聲選配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整首旋律伴奏處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我們要根據對旋律的理解及和聲進行原則開始總體布局。
首先進行開始部分、部分、結束部分的和聲安排,注重和聲的功能性及色彩性,安排好半終止及終止式。然后根據和聲進行的規則及效果安排其他和弦。安排和弦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以正三、三度疊置、原位和弦為主、副三、轉位、變音和弦為輔,多用第一、四、五級的連接。
2、旋律開始部分以主和弦為主,以強調調式,部分選用不穩定和功能性強的和弦、變音和弦,以增加動感。
三、選用適合的和聲伴奏織體:
根據旋律的內容、情緒等設計、選擇適當的伴奏織體是即興伴奏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要求伴奏者應掌握各種風格、各種情緒、較多類型的伴奏織體:。
⒈抒情優美類樂曲,多讓人感到精神放松,顧而常用分解和弦
⒉堅定有力、莊嚴宏偉類樂曲,常用柱式和弦
⒊歡快跳躍、節奏感強的樂曲,用帶低音的半分解和弦
以上三種形式是伴奏織體的基本形式,常常在伴奏中使用。當然,它還可根據旋律表現之需要進行變化,產生出更多、更適合的音型織體。伴奏音型的使用應統一中求變化。單樂段可只用一種織體,其他曲式可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織體,伴奏音型之間有個對比,會在聽覺上更舒服好聽。
四、旋律中重點部分的處理:
1、長音地方應進地填空:(a)、把旋律進行加花。(b)、把伴奏音型及和弦進行理復。
2、部分應加強處理:(a)、反向的八度、音階、半音階進行。(b)、根據風格使用震音、琶音等。(c)、選用動感較強的變化和弦、色彩和弦以加強緊張度、烘托氣氛。
3、對前奏、間奏、尾聲進行較細致的處理。
鋼琴即興伴奏的特點正在于“即興”,它是在沒有正譜伴奏的情況下,在較短的時間內為旋律即興編配伴奏織體,要求憑借伴奏者的智慧與靈感在極短的時間內構思出合乎邏輯的伴奏方案,保證演唱的順利進行,有時,靈感橫溢時的鋼琴即興伴奏還能彈奏出比正譜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興伴奏者對鋼琴演奏技能、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分析、作曲理論方面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厚實的鍵盤和聲基礎和較好的鋼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鋼琴即興伴奏的編配。
進度計劃:
06.7.8--06.7.15完成論文選題
06.7.16--06.8.31進行資料的收集、閱讀和前期調研
06.9.1--06.910完成畢業論文任務書
06.9.11--06.10.20撰寫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
06.10.21--06.11.19進行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的審查及開題答辯
06.11.20--07.1.20進行課題調研及論文撰寫
07.121--07.5.10進行論文評審和修改
07.5.11--07.5.31準備并進行論文答辯
開題人(簽名):
在聲樂教學發聲階段中,則開始強調打開口咽腔發聲,要求口開、鼻孔開、眼睛開(睜)、喉嚨自然打開,形成從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的一條共鳴通道,通俗來說就是以驚愕狀吸一口氣。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形象地認識、理解、掌握這項技能,可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玩具來當教具,使聲樂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一)大嘴手偶教具的運用
1.口咽腔橫豎打開的不同
將手偶的嘴以兩種方式比較口咽腔的打開,一種是豎開,另一種是橫開。手偶能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口咽腔的打開。通常美聲是用豎開,想著“噢”,軟口蓋自然提起,口咽腔自然打開而穩定;民族唱法用橫開,想著“衣”,軟口蓋橫向打開。對于不同嗓音條件的學生教授不同的唱法,因材施教。
2.韻母位置的對比
在歌唱中文作品的時候因韻母的著力點不同,分成了四呼:開口呼、齊齒呼、撮口呼、合口呼,這里主要介紹前面兩種。唱w哇、t他、l拉、m媽,這些母音屬于開口呼,著力點在喉嚨,將手偶的嘴打開,指著最里面,引導學生唱母音時要著力于喉;而唱ti踢、li里、mi米、ni你、di地,這些i母音屬于齊齒呼,著力點在牙齒,指著手偶的牙齒,引導學生唱i母音時的要著力于牙齒。也就是母音在口腔后面發聲,i母音在口腔前面發聲,這樣生動的對比,學生能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
(二)彩虹彈簧教具的運用
彩虹彈簧在聲樂教學中主要用于歌唱位置的上、下、前、后的直觀對比。
1.上與下的對“上”即是低音上唱
指的是唱較低音區的時候,仍然要保持發聲向上的高位置。教學過程中教師用雙手豎拿彈簧,上面單手向上拉起彈簧,引導學生在低音區向上唱。而“下”即是高音下唱,學生通常唱高音的時候容易喉頭上提,聲帶容易發緊,影響發聲,因此高音要往下唱,使喉頭自然下沉。同樣雙手豎拿彈簧,下面單手放開彈簧,使其向下松開,這時引導學生在高音區往下唱。還可以讓學生拿著彈簧唱,直觀理解、掌握低音上唱、高音下唱的技巧,這在實際教學中效果立竿見影。
2.前與后的對比
“前”即是面罩部位,即為鼻咽腔和頭腔的共鳴,也是聲樂演唱中追求集中、明亮、靠前的共鳴位置。為了讓學生理解這抽象的共鳴,教師雙手橫拿彈簧,單手向前拉彈簧,引導學生歌唱時向前唱。“后”即是喉腔共鳴,也有專家形容為“吸著唱”,特別在演唱意大利文作品時,后者是必要的發聲途徑。教師雙手橫拿彈簧,單手向后像射箭姿勢拉開彈簧,引導學生歌唱時向后唱,這時的歌唱通道會非常暢通,喉腔共鳴會放大。
二、聲樂演唱感覺比較法
(一)腔體控制感覺比較
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腔體控制感覺的掌握非常重要,可以通過不同難度、不同強度的發聲練習,讓學生體會腔體肌肉控制的感覺。比如說“軟起聲”和“硬起聲”的不同?!败浧鹇暋蓖鶗寣W生走入過度“松弛”的誤區,實際上“軟起聲”時得引導學生使勁用力小聲唱,在保持腔體緊張度的打開下,緩吸氣發聲,讓聲音緩緩唱出,如同水龍頭保持開得比較小的感覺?!坝财稹本褪且龑W生發聲前保持不吸不吐一剎那停頓的感覺,起音要積極敏捷,有爆發力但不能太過度。
(二)聲音聽覺的比較
聲樂是一門聽覺藝術,訓練學生擁有敏銳、聰慧的聽覺是相當重要的。
1.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演唱的作品錄下來
與歌唱家的錄音版本進行對比,讓學生加深對聲樂作品聲音的理解,反饋回內心形成聽覺需要,從而幫助樹立正確的聲樂概念。
2.對于同樣一首聲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