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文教學的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要樹立綜合康復的理念
我國特殊教育專家樸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課程要更多地適合教育對象的特點,不能以學科或變相學科為本。中重度的弱智學生更要以實際能力的訓練領域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學科為主”。據此,在制定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以及實施課程計劃時,首先要分析障礙兒童的特點(如障礙的類型與程度)以及其機能、知識、技能、社會行為與態度等的現有發展水平。其次,要考慮適應現代社會生存與生活的基本需求。從智障兒童自身發展需要來說,智能障礙兒童身心功能的康復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為重要,它是智障兒童各種能力順利發展的基礎。從實際情況來看,上世紀80年代后我國弱智兒童教育的課程和教學基本上是遵循著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智障學生多數是中度智障兒童。按照國家教育部和中殘聯的分級規定中說明,中、重度智障兒童是“可訓練”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對他們來說,文化知識的學習只是智能康復和智能開發的輔目標。據有關調查表明:即使在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大多數障礙兒童在進入以培智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過正規與科學的康復訓練。
學校應該是智障兒童康復的主要場所,學校應該為智障兒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務,學校教師或康復專業人員應該是學生教育與康復的主要力量,這也是我國培智教育今后發展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當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智障兒童的康復教育。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醫學康復、心理康復、教育康復、社會康復以及職業康復為手段,來滿足社會與學生生存的需要。鑒于此,我們認為:目前我國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在醫教結合課程框架的基礎上,還應以綜合康復的理念進行課程的整合。
二、要踐行康復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以培智為主的特校的課程結構由三個板塊構成,即:康復訓練類課程、文化基礎類課程、勞動技能類課程。其中,康復訓練類課程是文化類課程實施的基礎和載體。障礙兒童學習文化,需要具備最基本的運動、感知、認知、言語語言和溝通交流等能力,康復訓練課程的內容可滲透部分文化學習的內容。文化類課程的學習又是進一步發展這些能力的重要途徑。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能有效促進障礙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在康復理念指導下的培智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康復機會,在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比如在課堂問答中開展言語、語言康復訓練;在看圖識字教學中開展視覺康復訓練;在書寫教學中開展手指精細動作康復訓練;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開展多感官協調康復訓練……把康復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康復功能,實現康復課程與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盡可能促進智障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各學科都應該并能夠在文化知識教學中恰當應用康復技術,對學生進行康復訓練。比如在(數學)點數教學中開展口手協調能力康復訓練;在(體育)廣播操教學中開展身體平衡、協調能力康復訓練;在音樂教學中開展聽覺分辨能力、語言、記憶等方面的康復訓練……
我們這里提出的康復課程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不能被簡單理解為“康復滲透”。在當前的培智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在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有一些康復訓練活動,但就筆者在與一些老師的訪談中所了解,多數教師在學科課堂上開展康復訓練活動是為實現文化知識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也就是說,在多數老師的頭腦中,“學科本位”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沒有從觀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復教育”的教學理念。而我們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確立的正是這樣一種教育教學理念。課堂教學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它、指向它、實現它。只有真正樹立“以康復訓練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把康復目標納入到學科教學目標體系之中,才能讓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自主性和目的性進行理性思考,使當前學科課堂上的康復活動成一種有意識的教學行為,實現康復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
在當前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學科教學評價中,依然是以學生的學科考試成績為考評師生的主要依據。這樣的評價體系直接影響(甚至是限制)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從教學目標的制定到教學計劃的實施也都僅僅圍繞著學科知識進行,從而阻礙了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學科課程與康復訓練課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為主的特校作為普通學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應積極探索以培智為主的特校語文整合課程評價的改革,構建符合整合課改理念的評價內容,試行以培智為主的特校語文評價的新方法,形成促進智障學生發展、提高智障學生語文素養的評價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語言 特點 改進策略
語言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語言不僅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工具,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聯系的橋梁[1]。課堂教學過程中,語言是“教”與“學”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知識最重要的載體,因此語言在教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2]。”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工具性和知識性兼備的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語文這種特殊的特點和地位,需要講究教學語言特點的運用,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年齡小,接受能力有限,情緒化變動相對較大,更需要采用貼近他們心理的語言。確切地說,小學語文的教學需要從藝術的角度去分析,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性別的學生采用不同類型的教學語言。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因此教師需要明確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這樣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大化。第一是語言必須標準化。其目的是讓學生從小打下堅實的發音基礎,這不僅是語文學科的目的,也是其他所有學科學習以及未來個人發展的基礎。第二是語言必須精確化。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需要對所用的語言高度的凝練,言簡意賅,切忌廢話連篇,讓學生找不到重點[3]。第三是語言必須要藝術化。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慢慢的提煉。總之,讓學生聽完教師的講課后要能夠回味,愿意聽。
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改進策略
1.語言表達要以人為本。新課改的理念提出教學改革要以人為本。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改進策略首要的也要以人為本,包括教學進程中各個環節的安排,尤其是提問和課下交流的時候,更是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注意語言運用的藝術。比如提問的時候,對于膽子很小的學生,教師適宜采用啟發式、漸入式的語言方式;對于比較開朗,善于表達的學生,教師適宜采用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式的語言方式;對于性格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深刻把握問題的本質。另外,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更多采用關愛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到教師每一句話都是在關心著自己。
2.語言表達要區分對象。以往很多語文教師都是跟班走的,結果是各個年級所采用的語言都是一樣的,不區分低年級和高年級,也不區分學生的特點,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中年級學生的思維已經開始初步向抽象過渡,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以形象思維主導,尤其是一部分發育稍晚的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對于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直觀形象,這樣才更具感染力[4]。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抽象思維能力,現在的社會信息發達,學生們智力發育相對要快,教師需要轉變語言方式,促使學生理解力增強。
3.語言要富有情感色彩。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偉大的,但之所以有些學生不愿和教師交流,主要原因就是感覺和教師有距離,而這種距離的來源又和教師平時教學時的語言表達方式有關。不少教師感覺自己是在為學生好,學生做得好的地方就不說了,卻把小錯誤夸大,批評多于表揚,目的在于讓學生不犯第二次錯誤。想法是好的,但小學生畢竟年齡還小,需要更多的贊揚和帶有濃郁感情的話語,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和教師的距離拉近了,有話也愿意和教師說了。而當教育的交流一旦達成,課堂有效性也就容易形成了。
教學語言是教師教授知識、啟迪智慧、塑造心靈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的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而且可以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學科本身的特點加上學生年齡的特點,共同使教學語言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目前小學生的思想狀態、思維方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除了在傳統教學語言基礎上加以改進外,還需要注意新時期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性格差異,有針對性的采取合理的教學語言。
參考文獻:
[1]張敏.中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征淺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6,(7).
[2]王芳.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 淄博師專學報,2011,(2).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052-02
初中語文在中學教學體系占據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廣義上來說,它對于傳播中華文化、掌握祖國的語言和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從狹義上來說,初中語文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生活。這對初中語文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對于初中語文教師的要求就要相應的有所提高,本文將具體探索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運用特點。
初中階段的學生還屬于發展中的過渡階段,并且存在著巨大的潛力,教師良好的教學語言能夠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科學的授課方式,讓學生更好地完成接受語言的熏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戰略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有效的教學語言的特質。
1.科學性
語文本身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都有著嚴密的語言邏輯,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能夠在語文的學習中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并且形成聽說讀寫的專業技能。語文的教學目的就要求教師必須科學地使用教學語言,讓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語文的本質,而不是用模棱兩可的心態去教學,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對于字詞有著精準的掌握,能夠把握住每個字詞的意思、語言色彩等,能夠正確運用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之中,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做好表率和示范,讓學生從開始就養成這種嚴謹的學風,這對于學生將來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2.可接受性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還處在發展的時期,語言、心理等各方面還沒有發育的很成熟,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能夠根據學生發展的特點,有根據、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具體來說,教學語言應該貼近生活和實際,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地去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教師應該使用多種表達手法,比如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方式,創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另外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的階段,因此教師應該經常使用形象化的語言去表達、去傳遞知識,這樣學生在通俗易懂和接受性比較強的語言教學中,就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師在這個階段,還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這樣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就能夠更好的完成以后的語文學習,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語文的學習不會產生厭煩的心理。
3.形象生動性
所謂生動性,簡單地說就是初中語文教學的語言要生動活潑、充滿生機,這是初中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活潑生動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對于這些作品做到很好的解讀,才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因此教師必須使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去設計課堂教學,通過挖掘語文深層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生動語言的帶領下進入學習情境,從而更好的走進作品之中,理解作品的文字和語言魅力,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對于作品的理解就會增強,通過感知讓學生發展形象思維,更好的完成語文學習。
另外生動形象的語言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要有趣,幽默的教學語言最大的作用就是調節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就遇到了這樣一位幽默的語文老師,面對七年級的學生,她在教授元曲的時候,教師問道"同學們喜歡聽流行歌曲嗎?"同學異口同聲的說到"喜歡",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了幽默的課堂導入:"今天我們就讓大家來感受一下流行歌曲的魅力,不過我們學習的是元代的流行歌曲――元曲。"教師通過幽默的語言,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促使形成有效的課堂效果。
4.感情性
初中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能夠感悟其內在的思想情感,并且形成自己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滿懷情感的去完成語文教學,對于教學語言必須根據不同的文本,進行不同的感彩設置,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比如教師在講到比較豪邁的詩句時,教師應該充滿激情地讓學生感受到內心的沸騰;教師在講到歡快的文本時,應該用輕松的語調去完成語文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夠有一種歡愉的心境去體味文本的內涵。總之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把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用語言特色直觀地表現給學生,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從而觸動學生的情愫,感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學會審美,學會品味不同思想感情的文章。
5.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