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研主要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青稞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進展;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S435.1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179-01
青稞是我國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的糧食、飼料和釀造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1]。2007―2008 年青稞播種面積11.7萬~12.0萬hm2,總產量 59.5萬~62.0萬t,分別占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的 69%~70%、65.1%~65.9%[2]。青稞病蟲害每年平均造成產量損失10%~20%,嚴重危害年份達50%以上,已經成為制約青稞高產、優質、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持續有效地控制病蟲害對青稞的危害,對確保青稞穩產增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現就青稞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的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1 研究進展
1.1 抗病蟲品種鑒定與選育
國外對大麥條紋病、細菌性條斑病病原菌致病性、黑穗病、分子標記和定位、抗大麥條紋病基因鑒定的研究較為廣泛和深入,國內對此的研究報道較少[3]。大麥細菌性條斑病、黑穗病、條紋病是我國大麥產區的主要病害,種子藥劑處理雖能防止該病害的發生,但費時費力,且藥劑殘留會導致環境污染。應切實加強選育抗性水平高,加快選育多抗和兼抗品種[4]。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強生物技術選育抗病蟲品種的工作和推廣速度。的抗病基因工程已經處于起步階段,自治區青稞種質改良和牦牛繁育重點實驗室已經開始著手篩選抗性材料,并成功鑒定出抗青稞白粉病的育種材料[5]。
1.2 農藥新品種的引進
近年來,由于溫度升高,異常氣候使得地區青稞主要病蟲危害突出,發生面積大幅增加,災害頻率逐年增加。經過連續幾年調研,主要病蟲害包括條紋病、黑穗病、細菌性條斑病、蚜蟲、地老虎、蠐螬等。總體來看,自治區農牧民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不夠重視,存在防治時期不當、重復用藥、盲目用藥等,加之農村當前施藥器械落后單一,農藥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
項目組通過引進苦皮藤、殺蝗綠僵菌、農用鏈霉素等多種新型農藥以小區試驗、大田示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篩選試驗示范,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減少農藥殘留,改進抗藥性監測和治理技術,充分利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自然因素,強化農業防治、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保護利用天敵,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農藥,在保證作物高產、優質的前提下,達到控害目的。
1.3 自然天敵的保護利用
自治區青稞病蟲害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防治,長期以來引起了病蟲的抗藥性和再猖獗、環境污染、農藥殘留等問題,因此生物防治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項目組已經鑒定出寄生性天敵蚜小蜂類、繭蜂類的優勢種,捕食性天敵瓢蟲優勢種2~3種,并基本弄清其在當地的生物學特性,主要用于防治青稞蚜蟲等。
2 存在問題和發展方向
2.1 抗病性品種的選育
選育抗病、蟲性的品種是防治病蟲害最有效的途徑。的青稞抗病蟲害基因工程還處于起步階段,與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基因工程抗病蟲害育種相比,研究相對滯后,各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
2.2 生物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
受研發和應用技術水平的限制,目前,自治區的生物防治技術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防治的優點是除在使用之初發揮作用以外,在適宜的生態環境下,生防物可以存活、增殖,從而持續保護作物免于受害,但是生物防治的基本特征是作用比較遲緩,而且效果的穩定性易受生態環境因素所左右[6],加之價格相對偏高,農民難以接受。
2.3 基礎性研究
由于地域、重視程度的限制,長期以來,自治區對青稞病蟲害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對病理、抗藥性等方面的研究還屬空白。基礎研究的滯后已嚴重制約了主要病蟲害關鍵防治技術的發展和災變規律研究的突破。研究害蟲的生理學機制、學習行為、致害行為、取食行為以及致病毒素的生理生化和遺傳學機制;應用分子標記、組織培養等生物技術,研究青稞的抗病蟲機理,害蟲的抗藥機理以及快速簡便的抗藥性田間檢測方法等。探索計算機等在病蟲分布判別、預測預報、專家管理咨詢系統等方面的應用。
2.4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水平,是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抗災奪豐收的重要措施[7-9]。青稞的總產量在逐年上升,其中,每年因有效防治病蟲害挽回的損失占總產的5%,但是每年投入青稞病蟲害研究的經費卻不高。建議自治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全區開展的病蟲害調查、藥效試驗、防效調查等公益提供經費支持,并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推廣先進的植保機械。
3 參考文獻
[1] 吳昆侖.青稞功能元素與食品加工利用簡述[J].作物雜志,2008(2):15-17.
[2] 強小林.青藏高原區域青棵生產現狀調研考察初報[J].農業科技,2011,33(1):36-38.
[3] 劉萬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發展探討[C]//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暨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1998:56-61.
[4] 叢斌,李玉清.遼寧省春玉米區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建立、發展與展望[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0,31(5):413-417.
[5] 原.青稞種質資源材料白粉病抗性鑒定[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4(4):8-14.
[6] 林汝法,柴巖,廖琴,等.中國小雜糧[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
[7] 鄭驚鴻.應加大植保專業化支持力度[J].農藥市場信息,2010(18):1-2.
關鍵詞:頭頂一顆珠;病蟲害;發生;防治
頭頂一顆珠別名芋兒七、頭頂珠、獅兒七等,以干燥根狀莖及根、果實入藥,主產于我國西藏、云南、四川、陜西等省區。湖北省主產于神農架林區和恩施州,十堰市、宜昌市也有少量分布,屬于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1]。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進行了野生變家植技術研究,目前在恩施、宣恩、巴東、建始、鶴峰等縣市高山地區有少量人工種植[2,3]。近年來,頭頂一顆珠栽培規模不斷擴大,現將其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1銹病
病原危害葉片,夏孢子堆散生或群生在葉片背面,裸露,褐色。冬孢子堆葉兩面生,裸露,黑色,可多次重復侵染。在溫度18~22℃、相對濕度75%~80%的條件下,蔓延迅速。防治上,收獲后將殘株病葉收拾燒毀,減少越冬菌源;發病初期用0.2°bé石硫合劑、97%敵銹鈉400倍液噴霧,每隔7d噴1次,連續噴2~3次。
2褐斑病
病原屬半知菌亞門,殼針孢屬真菌。發病初期葉面出現褐色斑點,病斑逐漸擴大成邊緣紅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內出現小黑點,病情嚴重時,葉片大部分成紅褐色,最后逐漸枯萎死亡。5月下旬開始發病,7~8月較重,一直延續至10月。防治上,冬季做好田園清潔工作,徹底燒毀病殘組織,減少病菌來源;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用1∶1∶150波爾多液或500倍65%的代森鋅進行噴霧防治,每隔10d噴1次,連續噴3~4次。
3根腐病
病原屬半知菌亞門,鐮刀菌屬真菌。發病植株根部組織初呈褐色,進而腐爛變成黑色水浸狀,只剩下纖維狀物。地上部葉片變褐至枯黃,變嵌下垂,最終整株死亡。5月初開始發病,6月危害嚴重,直至收獲。防治上,選擇排水良好、透水性強的砂質土壤作栽培地。高畦栽種,忌連作;移栽前,用50%利克菌19.5kg/hm2拌土撒勻,或65%代森鋅200倍液均勻噴灑進行土壤消毒;選用健壯無病種苗移栽,移栽前用1∶1∶150的波爾多液浸泡10~15min,晾干栽植[4]。或育苗時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及時拔除病株,集中燒毀。病穴中施一撮石灰粉,并用50%退菌特600~1 000倍液全面噴灑病區,以防蔓延。
4菌核病
菌核病菌以菌核在病株殘體上和土壤中越冬,早春低溫期開始產生菌絲侵入根部。菌核病從土壤解凍到出苗時為發病盛期,土壤濕度大,溫度低,透氣性差或氮肥過多時易發病。出苗前如土壤溫度低,濕度大,往往造成菌核病的流行,蔓延后可導致成片死亡。防治上,選用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早春注意排水,早松土,勤松土,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水分,防止珠床過濕。移栽前,結合施肥,用菌核和多菌靈各10~15g/m2處理土壤。早春頭頂一顆珠出苗前澆灌1%硫酸銅溶液或波爾多液120~160倍液。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用生石灰或1%~5%石灰乳液對病穴、病區進行土壤消毒。病害發生期可噴灑代森錳鋅800倍液、波爾多液120~160倍液、30%菌核利500~800倍液防治。
5黃鳳蝶
又名蛔香鳳蝶,屬鱗翅目,鳳蝶科。以幼蟲為害,幼蟲于夜間咬食葉片,造成缺刻,嚴重時將葉片吃光,僅剩葉柄和葉脈。5~6月開始為害,7月下旬至8月為害較重。防治上,人工捕殺,幼蟲發病初期和3齡期以前,抓緊人工捕捉;或用90%敵百蟲1 000倍液噴殺,每周噴1次,連續噴2次。
6金針蟲
屬鞘翅目,叩頭蟲科。種類較多,主要有金針蟲和細胸金針蟲,以細胸金針蟲危害最甚。土壤解凍后,金針蟲開始活動危害。越冬幼蟲在4月至5月上旬移動到表土層,吞食根部,使幼苗和植株萎黃枯死,造成缺苗、斷畦,是金針蟲發生最盛時期。隨著植株的生長,危害逐漸減輕。金針蟲將莖或根部咬成缺口,或鉆孔進入內部。受害植株由于水分、養分的輸送受影響,呈現黃萎狀態。有的植株因莖部被咬斷而死亡,或因傷口感染其他病害而腐爛。該蟲以成蟲和幼蟲在土壤中越冬。成蟲5月中旬開始出現,6~7月下旬為產卵期,卵大多產在3~9cm深的土表層。卵期15~18d,孵化出幼蟲,對頭頂一顆珠進行危害。幼蟲老熟后,8~9月間在土中化蛹,蛹經過16~20d羽化為成蟲。此蟲對干燥的抵抗力弱,對濕潤的抵抗強,所以在濕度大和較黏重的土壤中最多。防治上,每50kg種子用40%的敵百蟲、敵敵畏乳劑150g拌種,可有效殺
滅蟲卵。
7參考文獻
[1] 陳紹成.頭頂一顆珠的生藥學研究[j].中國藥業,2008,17(10):65-66.
[2] 許沛虎.頭頂一顆珠內科臨證舉隅[j].時珍國藥研究,1994,5(4):9.
山楂,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樹皮暗灰色,有淺黃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單葉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葉片寬卵形,傘房花序,花白色,后期變粉紅色,果實球形,熟后深紅色,表面具淡色小斑點。花期5-6月,果期7-10月。果實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亦可入藥,入藥歸脾、胃、肝經,有消食化積、活血散瘀的功效。
現介紹山楂的一些藥用驗方如下:
1.治高血壓:鮮山楂10個,搗碎,加糖50克,水煎服,連服數日。
2.治高血脂:山楂40克,荷葉15克,草決明12克,花椒l克,加水500毫升煎汁當茶飲,每日2次。連續服用1個月后,如血脂恢復正常,可去花椒,其余3味藥改用半量,水煎長期當茶飲。
3.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動過速:野山楂12克,加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數日;或山楂花3-9克,水煎服。
4.治壞血病:山楂、黑豆、白糖各120克,先將山楂、黑豆搗碎,加水150毫升共煎,沸后20分鐘加糖再煮沸,1次飲服完。
5.治肝硬化腹水:山楂30克,大米100克,砂糖10克,將山楂水煎取汁與大米、砂糖煮粥服食。
6.治消化不良:生山楂、炒麥芽各10克(兒童酌減),水煎服;或山楂16克,桔皮9克,生姜3片,水煎,分2次服。
溫腎助陽的核桃食療方法
韭菜核桃仁
【原料】韭菜200克,胡桃肉50克,香油、精鹽適量。
【制作】將韭菜洗凈,切段備用。胡桃肉洗凈后用香油炸黃,然后加入韭菜翻炒,酌加適量精鹽,炒熟后停火。
【用法】當菜食用。
【效用】溫腎助陽,強腰潤腸。用治腎陽虛弱,陽痿、腰膝酸冷、身體虛弱、大便秘結。
木耳核桃燉豆腐
【原料】黑木耳30克,核桃仁7個,豆腐200克,精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制作】將黑木耳水發,洗凈;核桃仁去皮,洗凈,與豆腐一同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燉熟后加精鹽、味精,淋上香油。
【用法】佐餐使用,每日一次。
【效用】養陰清熱,補心腎。適用于癲癇。
巧克力緩解咳嗽
文/臧恒
巧克力不但美味,還有不少健康功效。近期,英國《每日郵報》刊文稱,英國學者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巧克力還可以成為治療普通咳嗽的食療方法,其中的可可堿能夠減輕急性和慢性咳嗽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