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文學科的趣味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語文教育 幽默 興趣
幽默《辭海》解釋是:(1)發現生活中喜劇因素和在藝術中創造、表現輕喜劇因素的能力,真正的幽默能夠洞悉各種瑣屑、卑微的事物所掩藏著的深刻本質。(2)一種藝術手法。以輕松、戲謔但又含有深意的笑為其主要審美特征,表現為意識對審美對象所采取的內莊外諧的態度。幽默在引人發笑的同時,竭力引導人們對笑的對象進行深入思考。語文教師調動幽默因素借助多種手段,把喜劇因素融進語文教學之中,就使語文課產生了教學幽默。語文教學要達到這一目的,語文教師相應的就應具備幽默感知和幽默創作能力,也就是具有感受、欣賞和創作教學幽默的能力。但他不必具備喜劇作家那種很高水平的創作能力,他是把在語文教學作為審美對象的態度下而做的一種輕松的調侃、點滴的幽默、靈機一動的滑稽,這是一種“輕”幽默。語文課的教學幽默要借助作為藝術手法的幽默手段,同樣是以“笑”為其主要特征形態,同樣表現為溫文爾雅、委婉輕快,既不粗淺,也不過于辛辣,刺激,且富于哲理和饒有意蘊。但和藝術幽默所不同的是,語文課的教學幽默應是與語文知識結伴而行的,是語文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服務的。下面從語文教學和培養學生人格兩方面來談幽默的作用和意義。
(一)激發學習語文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1、強化首次效應。在眾多學科中,語文課無疑是審美性較強的學科之一,按說它應該是學生學習興趣較濃的一個學科。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學生厭學語文是普遍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無味是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使用幽默手段是矯正這一現象的有力措施,語文教師在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開頭幾堂課一定要在學生心目中為語文課確立一個好印象,也就是說要強化首次效應。近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指出:“保持和復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怎樣強化學生的這個注意和興趣的強度,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語文教師要想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就應充分利用幽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2、激發學生思維,增強記憶力。從心理上說,幽默是啟動學生思維的動力之一。美國近年興起的“笑學研究”證明人在笑的時候,生理機能會發生多種變化,如腦垂體釋放某種欣快物質以減輕痛苦和煩惱,給人以興奮的感覺;動脈在收縮后變得松弛;肺部受壓力增加,心跳加強以吸引大量的氧氣;內分泌系統分泌出新的激素等等。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一味布道式的分析講解,使學生腦神經細胞外于抑制狀態,興奮不起來,時間一長,學生便慢慢趨于沉睡狀態。如果此時教師“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注意力相對集中,記憶力也就會隨之加強。
3、縮短師生心理距離,融洽師生感情。語文教學本身就不是一種單純的認知活動,而是在認知的同時交織著情感。認知與情感是語文教學兩條鮮明的線索,貫穿教學始終。情感是紐帶,把學生、教師、語文教學內容聯系在一起,是師生之間、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橋梁。幽默也可以說是語文情感教學的一種手段,可以消除師生因過于嚴肅而出現的緊張狀況,融洽師生關系從而使得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興味盎然。理論告訴我們,所謂師生心理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上的距離。心理距離的大小表明師生之間相互交往過程中關系的深度、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等心理方面聯系的程度。從教育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不論其好壞,都是一種最有影響力的心理環境。
(二)優化學生個性,培養健康人格。語文課的教學幽默不但能增強學習效果,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1、教學幽默能幫助實現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核心,而語文課的教學幽默其功能和目的的之一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兩者是一致的。影響“愉快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內部因素主要有學生的認識水平與狀況,學生學習動機,身心發展狀況與特點等;外部因素主要有教師的教學態度,教育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語文教師應該通過外部因素來調動學生的內部因素,實現愉快教育,培養造就學生的健康人格。而教師的“樂教”精神是影響學生“樂學”的根本外部動力。所以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于講清教懂,而應進一步做到講得妙,教得有趣有味。
2、教師的個性直接影響學生。幽默是語文教師個性的展現,是哲理和情趣的統一,而教師的教學幽默總是與獨到的看法、深刻的見解結伴而來,展現教師個性的魅力。笑語中包含著深沉,妙言中蘊含著睿智;在他人沒有覺察的事物中發掘笑料,在習以為常的事理中辨識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尋求別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煉神奇;把強烈的反應稀釋淡化,以從容瀟灑的態度和亦莊亦諧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語文教師的幽默感首先是語文教師極富個性的獨特視角和洞察力,是一種敏銳的易感性,屬于他個性氣質魅力的再現,這不會不影響學生,不會不感染學生。
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幽默手段,并不僅僅局限在手段本身,從根本的思想觀念來說,是把語文教學作為審美對象來關照,以美的規律教學,進而使語文教學過程變成審美過程,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變成一種審美的活動,從而造就他們的健康人格。
優化課堂導語設計
課堂導入是每一堂課十分重要的環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精心設計、新穎別致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習狀態很快地調整到最佳,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平時在備課時,要注意結合課型和學生心理,采用多種方式靈活運用,巧妙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課文《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首歌曲的詞,教學時,筆者設計用音樂導入,給學生播放《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學生在美妙的旋律聲中很快靜下心來,傾聽著,欣賞著。緊接著,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首曲子嗎?你從歌曲中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簡單交流后,板書課題,開展這一課的學習。利用音樂導入新課,讓學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課堂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圖畫導入、故事導入、名言導入、設疑導入等不同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課堂導入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這樣,學生也會學得興趣盎然,事半功倍。
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手段,引領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文本內容,靈活恰當地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將學習知識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提升語文學科的趣味性。
編演課本劇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其中,《祁黃羊》《三顧茅廬》《公儀休拒收禮物》等課文適合指導學生編演課本劇。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編排劇本,再進行角色分工,表演劇本。惟妙惟肖的課本劇表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了解,讓語文課堂更加靈動。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時,在學生熟讀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內涵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合理分工,確定各人合適的角色,鼓勵人人參與;同時,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指導學生認真揣摩文本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對于表演得比較到位的小組,可以讓他們到全班同學前展示;還要注重發揮點評的作用,正面激勵,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有一些課文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情感豐富,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改編并表演,讓文本從課堂向課外拓展延伸。
變換角色 角色轉換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通過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當“小老師”,在學習體驗中學生充滿熱情,興致勃勃,學習效果也十分顯著。如教學中經常會有些容易混淆的字音和字形,筆者在黑板上有意寫錯,點醒學生及時發現,并幫助糾錯,正確修改的同學就是“小老師”了。這樣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朋友聚精會神,十分專注,生怕漏掉教師的“錯誤”。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筆者會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提問,師生角色互換,教師以學生的身份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認真思考,總希望能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無疑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多形式朗讀 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而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徑。教學中,為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把握,教師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激發學生參與,使其注意力更為集中,如競賽朗讀、分角色朗讀、小組朗讀等多形式朗讀,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有效運用多媒體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教師不再是只用一支粉筆一本書,而是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來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多媒體集聲、圖、文一體,聲情并茂,化靜為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學生們還不太了解我國南海上的西沙群島,所以補充一些資料是很有必要的。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放上圖片和視頻,學生在觀看彩色紀錄片《美麗的西沙》后,知道了西沙群島是我國南海上的一群島嶼,是我國海防前哨,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接著,讓學生閉目傾聽課文朗讀的配音朗讀,在美妙的樂聲中,學生仿佛走進了西沙群島,身臨其境。然后,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抓住“富饒”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內容。以此來把握學生思路,引導其學習。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在愉快學習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識。這樣教學,學生的興趣就會轉化為極大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渲染氣氛
初中生對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表象,他們容易憑感覺來決定自己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渲染課堂氣氛,增加課堂活躍的濃度,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進而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形成亢奮的思維狀態,迅速自然地進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名作《春》時,我切實注意教學語言與音樂、視頻語言結合對學生的正效應,與優美的輕音樂伴奏下的新春風光片同步范讀課文,盡力使語言顯得抑揚頓挫、變化有致。我飽含深情的語言與活潑歡樂的音樂節奏,鵝黃柳綠、桃紅李白的春景,共同構成了一個美感體驗的整體。化抽象為形象,變枯澀為生動,渲染了課堂的氣氛,把學生帶入了如詩如畫的春天氛圍之中。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情緒高漲,陶醉于語文課堂,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深思而專注,在盎然的興致中很快就掌握了要學的內容。
二、創設疑問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凝。”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和解疑的過程。創設疑問可以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起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教師要做好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全面掌握教材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疑,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之處布疑,讓學生的思維活動由疑問的產生開始,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能力,充分感受釋疑過程中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對于“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我沒有直釋其意,而是提出疑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頓生疑惑,急于想知道答案,我借此指導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明了“且”為“將近”之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對于“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我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學生:“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干什么去了?”學生看了課文都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他媽媽是孀妻,他是遺男呀!”這樣 “孀”“遺”二字之義便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疑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棒。
三、情景表演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我們完全可以指導學生將其改編為課本劇,用聲情并茂的情景表演,詮釋文本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無窮魅力。對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個個躍躍欲試,并在表演中張揚出的鮮明個性。他們把《孔乙己》中孔乙己僅來一碗灑,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錢),還擺著讀書人高人一等的架子,還要炫耀自己的才學(回字有四種寫法)的窮酸、迂腐性格演繹得活靈活現。用夸張的表現使《變色龍》中警察的趨炎附勢、見風使舵處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課文情景的表演為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引來了一道清新的活水,在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豐富了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
四、競賽活動
爭強好勝是初中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適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也是大有裨益的。我們在周期性舉辦知識競賽、作文競賽、朗讀比賽、書法比賽的基礎上,由學生在班級后面的墻壁上設計了頗具特色的“青蘋果園地”,園地中設立了習字、演講、作文、周記、古詩,活動等欄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參與不同的欄目評比,每次各項各設若干名優秀獎,逐步積累,到期末時評選最終的優勝者,并適當給予精神與物質獎勵。競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也因此更為高漲。
五、巧妙留白
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讓欣賞者去馳騁想象。語文教學中的巧妙留白,可以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學思結合的平臺,給學生構建一個鞏固品味、想象創新的空間,把“最甜的甘蔗”給學生自己去品嘗。在我聲情并茂地朗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時,當念完“千里共嬋娟”一句后,我的手勢仍停留在空中,聲音也是音斷氣存,久久揮之不去,給學生提供了無限的遐思,頗有一種“未完待續”之感。這種無聲的留白,讓學生盡情地放飛思緒,“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風處覓魚蹤”,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融入濃濃的情感氛圍之中。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只有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達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