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課堂提問的策略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深入鉆研,務實文本,選準問“點”
高魯布科夫說:“教師對學生提問的時候,應該明確決定要把學生引到哪里去。最終的目標決定著談話的進程、提問的方法。”課堂提問應該選擇問點,優化問點。這個點必須是最能體現單元訓練的重點,最能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要點,是牽一“點”而動全文的關鍵處。這個“點”,可以是文章的重“點”、要“點”或難“點”,需要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理清課文思路,明白作者寫作意圖,把握課文寫作特點的基礎上確定。
比如李鎮西老師在《孔乙己》教學中,他針對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結局三方面,提出:孔乙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整篇課文僅以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展開,問題立足文本,統攝全局,雖然不多,但對于學生全面透徹地把握文本,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積極閱讀,熱烈討論,創造能力和創造積極性得到很好的發揮。選取這樣的角度,讓學生更容易走進文本,情感體驗更深刻。這樣的設計與我們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十分吻合的。
二、遵循規律,創設情境,掌握問“時”
問題設計要好,但還要注意提問的時機。俗話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提問也當如此。那么什么時候才是最佳的提問時機呢?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處于“憤”“俳”的狀態下,教師提出問題,必能促使他們積極思維,啟發思想,鍛煉能力。提問要把握最佳時機,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引導,要在遵循學生年齡特征和不同心理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導語、資料的鋪墊,幫助學生實現思路的“溝通”。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筆者曾看到這樣一則課例:板書課題后,教師轉身問道:“孔乙己叫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孔乙己。”教師立馬追問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遲疑,答道:“不是,是他的綽號。”教師又問:“孔乙己讀了一輩子的書,為什么連個名字都沒有呢?”幾個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既了解到孔乙己生活的不幸,又能不斷引領學生走向文章的主題,這種提問設計能為學生打開一片新的視野,不但有利于學生探究意識的形成,而且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三、面向全體,明確層次,把握問“度”
“度”,指難易程度,課堂提問必須難易適中。《學記》上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這就告訴我們,教師設計問題要有層次,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當,要讓學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來。太難,忽視學生心理特點,超出理解水平和知識基礎,導致超前抑制,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太易,會使學生思維處于停滯狀態,失去提問的價值。這種“度”的控制,需要教師深入課堂了解學情,在提問時根據反饋信息及時糾正與調控。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課堂變成幾個優等生的天下,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留給他們一定的發言機會。課前可有意設計幾個較簡單的問題,或者在課堂上隨機提出容易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只要說得有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其實,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有時對某些問題的回答可能優于一些學習好的學生。還需注意到,教師要自覺地把自己置身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認識強加于學生或武斷地代替學生下結論,要在教學中形成平等民主的氣氛,不要因為平時學生學習成績和表現的差異,而在對話中表現出厚此薄彼的傾向,讓學生感到教師的不公正。
四、優化內容,靈活掌控,講究問“法”
提問要講究方法,這是教學技巧,也是藝術。這個法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這個法必須要在優化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點的基礎上,以精要和巧妙為原則,靈活地運用。教師只有設計出舉足輕重、切中要害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全面透徹,才能達到“一箭雙雕”“以一當十”“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才能保證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比如,有一次,我們集體備課時,大家討論《孔乙己》這篇課文時,發現孔乙己的一生始終沒有跳出一個“半”字,課文中有很多語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內容也暗含著“半”字,而這些語句和內容直接勾畫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于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以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拉開序幕,指導學生聯系孔乙己的外貌、動作、語言等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靈魂,一系列問題以啟發學生興趣,觸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引導學生思索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命運。由此導出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其實是對“當時社會的腐朽與病態”的批判。這些問題的拋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這樣的設計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的要求。
五、抓住時機,客觀及時地予以評價
教師提問之后一定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極為重要,它能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去。在提問時,教師要自始至終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認真評價學生的回答,及時矯正其認識缺陷。評價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一種是肯定性的、激勵性的;一種是否定性的。對回答正確又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當然應該充分肯定,還應給予必要的贊揚,以此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與思考;而對于回答不夠全面的同學,教師可以變換敘述的方式,使表達的意思更明確,以進一步啟發學生全面考慮問題。而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矯正或擴展。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要堅持以表揚為主,時刻給學生以鼓勵,給他們再一次站起來回答的勇氣,尤其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更要特別鼓勵,消除他們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礙。當然這里的鼓勵絕不是遷就。對學生回答中的錯誤也要及時適當地糾正,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加深入地閱讀文本,積極思考,從而努力去發現問題的關鍵因素,探尋到問題的最終答案。
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客觀、公正、熱情,而且做到恰如其分;教師要有民主作風,要讓學生有插話、提問和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要形成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通過評價,要克服后進生停滯不前、優等生故步自封的缺點,從而做到后進生滿懷信心,而優等生則“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英語教學;課堂提問;提問策略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檢查教學目的是否達到的重要標準。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師生溝通的重要渠道,能增強交流,融洽感情,引發思考,反饋信息。
一、英語教學的目的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孩子是從來沒有錯的。所以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不停地舉手,發展他們的好奇心,這樣他們才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注意的穩定性與年齡是成正比的,如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而中學生的注意時間可以超過35分鐘。教師要把握好提問時機,有針對性地提問靦腆的學生和精力不集中的學生,可將其喚回課堂活動之中。適當的課堂提問,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使學生的思維能不斷得到啟迪,同時也能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水平。
二、英語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引起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若用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課文內容的一個亮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逐一解決問題:what(什么故事),who(哪些人),when(什么時間),why(為什么發生),where(發生地點),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難易適度,人人平等。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課堂提問時,要盡量照顧到每位學生,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回答,這樣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但對成績好的同學,可增大問題難度,促進其迅速發展。有時可以不點名提問,而是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學生按座位回答,采用one by one,row and row,pair and pair等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這樣能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所需信息,收到“學優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的良好效果。
(三)方式多樣,靈活運用。
教師要活躍課堂氣氛,駕馭學生思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就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法,通常提問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單個回答。由某個學生單獨回答,這是最常用的方式。
2.小組討論。將班級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再由小組成員推選出代表來回答。
3.全班討論: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如True or False時可以由全班同學一起回答。另外也可以提出同一個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后得出統一答案。
(四)創設情境,適時提問。
英語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能聽懂,會運用,說得出。教師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弄懂,可以運用一些實物、圖片,或者自己的表情、肢體語言,或者聯系人物、事物之間的關系或場景等輔助教學。其實這就是在提問中創設情境,使問題簡單化、具體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五)問題明確,適時誘導。
教師提問時要看著全體學生,這一方面可引起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觀察,如果看到大部分學生緊鎖眉頭、面露難色,教師就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能難了,并把這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問題,逐一讓學生回答后,再進行歸納總結。教師的提問多是口頭的,因此問題要明確簡潔。如果學生未能聽懂問題,教師就應該換一種他們能夠懂的形式重新措詞。若學生誤解了問題,則教師不應批評。有時候,學生給出的答案不夠充分,表達含糊或不全面,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一些問題,幫助他們澄清思路,讓他們得出一個全面的答案。
(六)適當等待,獨立思考。
教師必須掌握好時間,一個問題提出后,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可以采用“volunteers?”這樣鼓勵性的問題,問學生有沒有自愿站起來回答問題的,這樣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一個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要求其他同學保持安靜,注意聽答案,判斷答案是否正確。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普遍存在“打電話”的現象,也就是站起來的同學不會回答時,周圍的同學小聲地告訴其答案。這種現象會讓學生思想上產生惰性,有依賴性。教師要理解學生怕丟面子的心理,不要過分指責,做好疏導工作。
(七)恰當評價,鼓勵為主。
為了使提問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答完后一定要及時給予反饋。學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還是要改進,甚至糾正,所以教師切忌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在學生給出正確答案時,要給予表揚和肯定,可以用“Good job!You are smart!/Excellent!”等來表揚。即使學生的答案是錯誤的,也應該讓他說完再給予評價,更應該尋求一些積極因素適當地給予肯定,可以說:“Don’t be sad.You will do well next time.I believe you.”特別是對一些面子薄,或基礎弱的學生更要特別表揚,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喚回他們的自信。
經常有些學生回答不了問題或緊張得不知所措時,教師就應當適當地鼓勵,提供一些暗示,而不能嚴厲指責:“怎么一句話不說?”有些脾氣急躁的教師會說:“怎么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這樣的話是萬萬說不得的。教師提問時,要愛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讓學生出丑,以免讓學生感到尷尬。有些學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損害,就會產生對立情緒,甚至自暴自棄。學生看到老師鼓勵的目光、誠懇的態度,才能消除緊張的情緒,積極思考答案。教師要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采用正確的提問策略,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有效控制課堂節奏,及時調節課堂教學方向,活躍學習氛圍,激活課堂教學,使學生們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秦緬.淺談英語課堂提問.華章,2010.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1―0039―01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環,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成敗。在多次參加的研討活動中,筆者發現多數語文老師的課堂提問隨意性大,缺乏問題設計,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性差,教學的質量大打折扣。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觀念先行,打好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首先必須以確立教師有效教學觀念為導向。有效教學觀念主要體現在對教和學兩方面的正確認識上: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不僅涉及到知識的傳遞、能力的培養,而且關系到教學對象的塑造、師生情感的交流、教學思想的凸顯等諸多方面;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活動的主人,尊重學生學習的自力,教師樂于“傾聽”,學生敢于提問,變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教學中師生雙方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雙贏目的。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尋找有效提問的支點
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靈與肉的統一,只有在這種統一中,才有語文的生命、語文的精彩。因此,在進行語言積累、語感訓練和聽、說、讀、寫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修養。教師在語文課堂提問中,就是要努力在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尋求一個“支點”,以這個“支點”支撐我們的課堂,這樣,課堂提問才會有效,課堂才會真正為學生服務。
三、重視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追尋有效提問的平衡
在教學實踐中,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教師文本價值引導之間,就要尋求一種平衡,精心設計提問,既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性,又要注意適時引導,讓獨特體驗與價值引導在有效提問中協調發展。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廣度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進行有效的價值引導,做到二者有機結合。如,在教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時,讓全班學生評價他喜歡的人物,很多孩子說喜歡孫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說喜歡白骨精,筆者首先尊重了學生的多元解讀,繼而引導糾正,讓學生懂得“要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實現了“潛在文本”向“現實文本”的轉化,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目標。
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有效提問的時機
每節課都有它的重點和難點,只有把這些重點難點逐一突破,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才算完成。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正確把握提問時機顯得十分重要。提問的時機很多:強化新知識時提問,思維訓練時提問,突破疑難點時提問等。啟發得當,學生是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了學生學習上的依賴性,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掘出來。只要教師緊扣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選擇好提問的最佳時機,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五、變換提問方式,追尋有效提問的立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