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文課程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職業教育;兩課評比;語文教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57-03
為進一步深化全省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總結體現課程改革精神的教學模式,促進語文課程改革成果在教學領域有效轉化,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樹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典型,全面提高職業學校教學質量,江蘇省已連續3年開展了“五課”教研工作和“兩課”評比活動。筆者于2012年參加了語文課程的“兩課評比”活動,結合參賽的經歷,現將語文教案的撰寫與各位同仁共享。
根據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關于組織開展全省職業學校“五課”教研工作和“兩課”評比活動的通知》(蘇教科院科[2010]11號)精神,一份完整的語文教案包括6個基本要素,分別是教學目標、內容安排、教學策略、教學程序、資源開發、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明確具體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和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從“語言文字應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三個方面提出課程目標。
(一)按三個維度進行設計
《課程教學要求》指出:“課程目標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核心,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三個唯獨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課程目標體現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核心理念。首先,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其次,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突出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將“過程和方法”這一維度也作為目標的組成部分;而語文素養是存在于每個學生內部的文化心理結構,它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才能養成。最后,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的“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也應有新的理解。
例如,《雷雨》的教學目標從三維目標確立。一是知識與能力:(1)了解戲劇基本知識及戲劇欣賞的方法;(2)能夠根據戲劇語言、情節挖掘人物性格,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如周樸園),提高戲劇鑒賞能力;(3)能夠根據人物性格沖突把握戲劇,感悟主題(矛盾根源)。二是過程與方法:(1)初步感知戲劇,理清〈節選〉情節;(2)指導學生從文本語言情境進入人物內心世界,理解人性的復雜。三是情感價值觀:(1)感受作者借助濃重的戲劇氛圍所傳達的悲劇意識;(2)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對“假、丑、惡”的摒棄。
(二)按總目標、分目標來設計
這里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兩方面: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教學目標。單元教學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的教學形態。單元教學法是以單元為基本單位組織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實現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它以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課文組成的教學單元為教學單位。單元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1.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著眼于一組文章制定教學目標,通盤考慮教與學、講與練、讀與寫、聽與說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2.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明確目標,了解內容、探求方法、嘗試知識遷移、檢測和矯正學習結果,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3.每單元由若干單篇組成,單元有重點、有共性,單篇有特點、有個性,因而單元教學往往在異中求同的過程中把握規律,又在同中辨異的過程中學會活用。
單元教學和課文目標有密切關系,課文教學目標是單元教學的出發點,單元教學是若干教學變量的組合。明確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結合教材、學生情況。基于《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課程教學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筆者更傾心于將課程目標與單元目標結合起來,對《雷雨》的教學做了修改,單元教學目標如下所示。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不同時代的中外戲劇,從分析戲劇的藝術形象出發,聯系作家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把握戲劇的主題。
2.學習戲劇語言,更加全面地理解戲劇。
3.通過本單元所選中外戲劇的閱讀欣賞,感受戲劇中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認識人物的典型意義及其審美價值。
教學目的如下所示。
1.理解戲劇中個性化的語言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戲劇作品的特點:尖銳的戲劇沖突和個性化的戲劇語言。
3.深刻認識舊社會的腐朽、黑暗和罪惡,認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勇于斗爭、追求光明的光榮傳統。
二、內容安排詳盡周全
能準確把握所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對教學內容的處理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切合學生的整體水平,有梯度;內容的組織能體現應用性、開放性和創新性。基于公共基礎課,必須交6課時的教案。為了湊齊6課時,選手會另起爐灶,不參考教學大綱,故意將3課時的教學改成4課時。如《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參考用書中明確3課時,這容易給評委留下投機取巧之嫌。
筆者參賽的單元是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基礎模塊(下冊)第一單元――生活的滋味,在撰寫《我的母親》教案時,根據教學指導用書,我分兩課時講解。第一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引導學生找出表現母親性格的語段,用準確的詞語概括母親的性格。從母親教子、母親為人兩個角度把握母親的仁慈、嚴厲、容忍、剛氣的特點,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第二課時,母愛的表達有多種方式,可本文以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敬意。文章在平淡的語言下,多了一份感情,引導學生體會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指導學生鑒賞語言的方法,讓學生鑒賞自己喜歡的語句學習本文平實自然、樸素明凈的語言特點。筆者認為,兩課時的教學安排符合教學的實際,也考慮學生的學情,本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已經有所涉及,學生與家人的關系也比較親密,學生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可是,有些選手硬將本課確定3課時,通過“回憶母親―理解母親―感恩母親”三個環節,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恩之情。這樣的延伸拓展,顯得有意拔高作品的主題,將語文變成說教課。顯而易見,已經背離《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的明確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三、教學策略靈活適度
教學形式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等確定和運用;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對學生活動有明確設計,有符合學生特點的學法指導,合適的教學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策略依據不同的文體而千差萬別,散文的教學無非是情境法、朗讀法、點撥法、討論法;詩歌的鑒賞主要有誦讀體驗、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小說的學習方法有問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對比鑒賞法;這些傳統的教學策略雖然簡單,卻很實用。例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1.問題支架式教學法。它是積極主動探究,最終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目的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情,立足文本,圍繞關鍵句“因為馬克思首先是個革命家”設計了一系列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解,形成問題鏈,形成以問題驅動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由文章的外表深入肌理,由內容探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技巧,不斷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2.語感教學法。語文教學中,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借鑒寫作方法,訓練思維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等都可以統一和落實到語感教學中。教學中,以比較揣摩法為主,輔之以美讀感染、語境創設、切己體察等語感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聯系具體語境,從四個維度(內涵、情感、表達技巧、表達效果)對文中的關鍵語句進行品析、玩味,探究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原因、目的及作用,從而憑借語言文字,深度解讀文本,把握文章的內在肌理,切實提高學生品讀關鍵語句的能力。
3.對話教學法。通過研讀、問答、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實現作者、文本、學生、教師之間的對話。在教學中,圍繞“一個人”,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在師生、生生對話中,啟發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概括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和高尚人格;圍繞“一份情”,在師生、生生的反復對話中,引導學生與作者、文本深度對話,解讀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圍繞“一句話”,學生將對文本的獨特體驗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分享,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四、教學程序有效實施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應當包含下列內容與步驟。(1)教學目標分析: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2)情境創設: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3)信息資源設計:信息資源的設計是指:確定學習本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本主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對于應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源,如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等問題,如果學生確實有困難,教師應給予適當的幫助。(4)自主學習設計。依據不同的文體特點,進行靈活適度的教學設計。
以《我的母親》為例:第一課時包括導入新課、整體感知、文本研讀、品讀課文、拓展延伸、體驗感悟六個環節。第二課時包括進入情境、揣摩語言、拓展延伸、比較欣賞、體驗反思、課堂小結六個環節。
五、資源開發重在挖掘
語文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根據語文教育資源、教育理念,為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以教師為主體,通過與課程專家、家長、社區人士等的合作為學生設計言語實踐活動以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地方語文課程資源是中職學生身邊的語文學習資源,它有一般經典不可取代的情境性和適應性。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資源,把它們當作實現新的課程目標的中介,充分發揮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筆者在講解《我的母親》時,根據散文文體的特點,使用了江蘇省規劃教材及配套的資源,搜集網絡資源,開發了授課需要的資源。
六、教學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教學反思簡單說就是對照該課教學目標,即過程和方法、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重難點、教法、學法等方面進行反思,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收獲和感悟,也可以是教與學的預設與生成情況的反思。教學反思包括亮點之處、不足之處、改進措施三個方面,主要側重于改進措施。教學反思既要貼近實際的教學環節,不能夸大其詞,也不能憑空捏造。語文課程評價的策略思想是:以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為立足點,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評價中的主體作用為切入點,以學生的言語能力、言語智慧為重點。在這樣的策略思想指導下,具體的評價策略不妨作以下嘗試,在活動中進行。隨著語文課程內容的結構改革,語文學習活動成了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過程,既是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運用語文的過程,同樣,還是對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語文素養進行檢測的過程。葉瀾教授曾經講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學,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獲。反思之功效對教師大有裨益。以上六方面是筆者參賽的淺薄認識,有不當之處還懇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我會努力前行,爭取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張國平.關于教學目標的設計[J].常州師專學報,2002,(2):76-77.
[2]李悅.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策略[J].石油教育,2002,(6):36-37.
[3]李乃生.淺談中職校語文教學策略[J].中職教育,2011,(667):135.
[4]王存新.對中職語文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的反思與構建[J].中國商界,2010,(204):190-191.
[5]李冬青.中職校課堂網絡自主學習模式和策略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2008,(12).
關鍵詞:高等學校 語文課程 教學檔案 信息化管理 檔案管理
高校教學檔案是指高校在從事各類教學實踐、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活動中形成的對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不同形式和載體的原始記錄信息資源[1]。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作為高校課程教學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真實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語文教學水平、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研究水平的狀況,是高校進行語文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進一步融入,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并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
一、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資源的主要類型
(一)文本類資源
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涉及到許多文檔資源,包括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下達的各種指令性和指導性文件,如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規劃、教育教學計劃、語文教學課程設置、新生招生、畢業生分配、畢業生就業、肄業生記錄等方面的有關指示、計劃、規定、細則、辦法、記錄等文件資料以及綜合性教學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種教學制度、語文教學管理辦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與條例,教學工作的各種統計數據報表。
(二)語文教師師資類資源
高校語文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對語文教學的有序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語文教師教學技能以及教學經驗的不斷提升和積累能夠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因而師資類資源是語文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師資培訓類檔案,如語文教師未來發展的規劃與計劃、教師培訓實施進度、教師培訓考核和總結、委托師資培訓、出國進修培訓等資料;其次是師資學術類檔案,如語文教師在國內外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研究論文、教學科研成果。在各級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各類教材、專著、譯著。最后是教研室檔案,如高校語文課程教研室的教學總結,教師教學經驗總結、教師教學質量及各類競賽結果、獎勵材料、教學情況調查表。語文教師工作量的規定、核定、執行情況、各學期的教師工作量等統計數據資料。
(三)學生類資源
學籍管理資料,如新生入學登記表,學生學籍管理卡、學生成績記錄卡,在校學生花名冊。學生學籍變更記錄,如有關學生升級、留級、轉專業、轉學校、休學、轉學、復學、退學等的記錄資料。學生所獲得的各種獎勵、處分記錄資料,學生勤工儉學、勤工助學檔案資料。完善的學生資料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針對學生各自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
(四)招生、畢業、就業類資源
招生類檔案,如招生計劃、招生簡章、學校介紹、專業介紹、新生名單,委托代培計劃與合同、招生工作總結等。畢業生分配資料[2],如畢業生分配計劃、方案、報告、總結、分配名單、畢業證書發放記錄、畢業證書存根、供需見面的計劃、合同。畢業生質量調查資料,如高校對畢業生質量調查的規劃、計劃、總結、調查表,用人單位的審核反饋意見。畢業生就業資料,如校園招聘會、用人企業名單、招聘計劃與指標、招聘條件細則、就業合同簽訂記錄、就業信息反饋資料等。
(五)課堂教學類資源
課堂教學類檔案,如語文課程任務書、課程安排表,課程進度表,語文教師任課安排表,典型講義和教案,各種課程的考試題庫。實習、實驗、實訓、校企合作類檔案,如語文專業類學生教學實習、生產實習、教學實驗、實際訓練、校企合作方面的資料。包括上述教學活動中的規劃、計劃、大綱、總結、指導書、講義、協議、合同、結果鑒定、報告等。教學管理類檔案,如語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教學工作總結、教學數據上報等資料。
(六)教材、專著、論文類資源
教材、專著類檔案,如高校語文教師及職工自編、主編、參編、撰寫出版的各類教材、專著的正本[3],語文教材的使用目錄,教材的購買、入庫、發放及使用記錄。論文類檔案,如高校具有保存價值的優秀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及其評審意見資料;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獲得者名單、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及其有關審批文件和資料。
二、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管理水平
隨著信息時代快速發展和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數據量在不斷增加。如何利用現代信息和技術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方便快捷的檢索和查詢能力,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改革創新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語文課程檔案管理工作者應當面對的問題,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教師通過建立語文學習網頁或社區能夠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下達學習任務和上傳學習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因此,建設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對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乃至高校整體檔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實現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
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所擁有的強大的數據計算、信息資源檢索和查詢、數字信息資源存儲、遠程網絡傳送、不同語言文字自動翻譯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類教學管理數據庫系統,為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實現信息化條件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時,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通過數字化技術的處理和加密,會變得更為規范、準確、高效與安全。反過來,數字化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又為信息化建設中的網絡化建設提供了基礎。
(三)有利于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檔案本身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與檔案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完美整合,能夠進一步滿足教師、學生、教研機構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不同需求。與此同時,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加速了信息的存儲、檢索、查詢、調用、分析等過程。教學檔案的建立,能夠促進教師之間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從而有利于語文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4]
(四)增強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工作對時展的適應性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科技水平的迅速進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只有實現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條件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的步伐,才能為高校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來自于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方面應有的信息資源保障,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及時適應21世紀10年代以及我國“十二五”規劃期間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分類
(一)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數字化管理
傳統意義上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是以紙質載體為主,檔案管理人員的數據錄入任務繁重,勞動強度大,且查閱非常困難,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儲庫房、櫥柜和檔案架和空間。而數字化檔案克服了這些缺點,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可方便地無限量地復制。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是指由紙質檔案轉變為以數字化方式存在的電子檔案,也可以直接稱其為數字化檔案。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是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二)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網絡化管理
經過數字化建設所形成的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需要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聯網,才可以實現在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網絡范圍內的用戶對其資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網絡化管理是最終實現其資源利用的重要技術手段。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功能有多種,如網絡教學、網絡實習、網絡作業、網絡題庫、網絡歸檔、網絡組卷、網絡借閱、網絡檢索、網絡傳送、網絡復制、網絡上傳、網絡下載、網絡獲取、網絡存儲等。
(三)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安全保障問題是其網絡化帶來的最為突出的問題[5],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通過不斷改進技術、升級管理系統、加強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決。因此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首先是得解決安全保護問題。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員操作失誤、設備及網絡故障、計算機病毒、網絡黑客攻擊等因素造成的損毀和遺失。其次是安全保密問題。對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需要采取相應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公開程度也應分為完全公開、部分公開和完全保密進行管理。
(四)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服務化管理
對高校語文教學檔案進行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供服務,為用戶提供與高校語文教學檔案內容與載體相關的信息資源的利用服務。高校教學檔案管理機構可以通過校內的校園局域網、本地的城域網,以及更大范圍內的廣域網,乃至互聯網進行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并可以同時開展對校內外學生、學校、社會各類用戶的教學檔案網絡服務。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的方式有多種,如查詢、檢索、復制、下載、傳送、存儲、鏈接等。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并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安全化等特點。語文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儲、查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夠滿足不同群體不同時間內的不同需求,同時對高校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建香.淺議高校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225-227.
[2]譚鴻雁.認證服務視角下的高校教學檔案資源建設[J].蘭臺世界,2011(5):42-43.
[3]謝芳清.高校教學檔案的管理研究[J].蘭臺世界,2009(3):15.
「關鍵詞語文新課程改革“學案”“學案”導學
【中圖分類號】G622.3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學案教學應結合語文科實際,著眼于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于教師對學情的研究和學法的指導。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學案”教學應運而生。語文“學案”是一種集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為一體的輔助學習方案。語文“學案”的實施與運用對推進語文課程改革有現實而遠大的意義。。筆者發現,小學語文“學案”教學,在課堂中對學生學力的培養、學生主體性的確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都有著舉足重輕的地位。本文分為五大部分。首先解釋有關學案教學的核心概念及其現狀;分析初中語文學案教學之現狀,初中語文學案教學方法研究。本論文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即學案與做中學理論,學案與建構主義理論,學案與元認知理論,學案與最近發展區理論,學案與教學最優化理論。
一、“學案”導學的內涵
“學案”是指在授課前一句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以課時和課題為單位,把課本中相應的內容和預備知識,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模擬問題發揮過程,精心設計的一種以學定教、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位一體的學習活動方案。它的本質是通過教師提供的學習方案,啟動學生的自學,擴大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這種形式有利于構建學生的自主學習新機制。
二、“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構建
“學案”導學主要落實在教學過程前和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模式有三種。
第一種:教師備學案―分發學案―學生做學案―回收學案―批改學案―課上交流展示―教師點撥―遷移應用
教師根據教學參考書和教學資料課前備好學案,然后分發至學生,要求學生依據導學案高效預習,學生預習后的學案教師進行批改,批改后課上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此時教師要根據學生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批改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點撥。
第二種:教師備學案提煉問題(學生自學提煉問題)分發學案巡視指導(學生合作交流)對比歸納獲得結論拓展遷移
背包種方法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進行,教師備學案,學生也提煉問題,課上教師將學案發給學生,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并且將自己提煉的問題與教師的學案進行對比獲得最優結論。
第三種:學生自學師生共備明確重點交流展示教師點撥遷移應
學生先進行自學,然后與教師共同備學案,明確學習重點并且在課上依據學案進行交流探究,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
三、“學案”如何編制
(一)編寫原則
1、主體性原則。導學案設計不同于教案,必須尊重學生,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信任學生,注重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主發展,做學習的主人。
2、探究性原則。使用導學案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導學案的編制要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要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疑,來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因此,導學案要力求做到“問題探究化,導學簡單化”,讓導學案成為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和指南針
(二)編寫方法
1、確定目標,立足實效
編寫高質量的學案是學案導學的基礎。它能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學案的編制要體現出教學目標。教師在編制學案時時,必須立足參考書和教材。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質疑、答疑,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學案才是學案導學成功的關鍵環節。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盡管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但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做到全班共同發展。
2、抓住問題,立足創新
“學案”設計的重要抓手是立足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學生獲取新知。所以學案要以連貫而又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獨立的分析問題、整理歸納。同時學案的設計還應該有相應的練習以達到檢測與評估的目的。學案的每一個欄目都是師生學習過程中走向成功的開端。
3、合理布局、立足實際
“學案”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陶行知曾經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可見善問、巧問是語文教師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師在編制學案的過程中要立學生的實際,明確哪些是學生能夠領會的,哪些是必須引導的,這樣就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浪費時間式教學,同時也突出了學生的難點。
三、實施學案的意義
通過“學案”導學這一策略,能夠解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為主體地位的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學案的引導之下,通過課前自學、課堂提高、課后鏈接等環節的調控,降低學習難度。而教師則借助“學案”導學這一策略,能夠將教材有機整合,精心設計,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教”與“學”,從而極大的提高廣大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關于學案導學的反思
(一)、預設與生成的矛盾。學案將課程的重點難點主要問題全部提前展示給學生,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新鮮感和主動求知的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備學案的同時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有益問題進行適時適度的點撥,運用良好的教育機制引導啟發學生,增加課堂的靈活性。
(二)、“學案”與練習的矛盾。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教師“一站式”的教學方式明顯減少,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不斷增多。實施學案教學就是把教師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種想法是非常正確的。但是也不能過分的依賴學案,過分依賴反而會成為教學的掣肘。因為學案的強大功能有些時候會把“學案”導學課上成“學案”練習課”。而此時學生獲得的只是解題技巧。顯然這不是學案導學的最終目的。那這就需要在設計學案時,明確教學目標設計出高效而又針對性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非答題技巧。
(三)、“學案”與教學個性的矛盾。學案是個性化的教學工具。不能毫無個性的一刀切,這樣就會扼殺教師教學的獨特個性與學生的學習特性。所以在運用學案的時候要突出學案輔助教學的共性同時也要注意體現班級的個性和教師的教學個性。
語文學案教學目前具有很強的嘗試性,嘗試的結果也證明是值得的。學案的教學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語文教學工作者的努力下,學案導學會創造中國教育的另一個輝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