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要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創新
一、教學理念
堅持以人力資源管理技能培養為中心,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營造人力資源管理的職業情境,課堂與實訓一體化,實現課堂職業化。同時創造條件將課程融入企業,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崗位課堂化。構建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訓練并重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設計
本課程教學以人力資源管理助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文員等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在教學中工學交替,強調項目教學,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教學情境設計,自主學習,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及過程評價,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堅持把職業核心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
1、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需要,統籌考慮前后續課程的銜接,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助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文員崗位工作中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能力、人力資源管理日常事務處理能力、專項職能管理能力來設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
本課程采用項目化結構和工作任務結構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共有6個教學項目和6個實訓教學工作任務,其中理論課學時數48學時(包括現場實訓教學22學時);實踐教學:1周,26學時。 理論與實踐內容的比例為5:5.??????
2、教學過程設計
以真實人力資源管理流程組織教學,以項目進展引導知識擴展,按人力資源原理基礎知識學習——人力資源管理能力訓練——人力資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訓練層層展開。教、學、做相結合,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組織實訓教學,將教學內容置于真實的職業崗位實踐情境中,進行工學結合、體驗式學習。
(1) 以人力資源各模塊管理制度的制定這一工作為課程主線,以真實的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為載體,以項目進展引導知識擴展,系統地介紹經典的各模塊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要點,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互進行。如:人力資源計劃的制定、模擬招聘、培訓需求調查和培訓內容設計、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薪酬管理方案設計和勞動合同管理等理論教學內容在模擬的企業背景下,通過教師邊講、學生邊看邊學邊練邊改來完成。
在學習過程中,結合具體項目要求,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完成給出的工作項目。包括
(2)? 以人力資源日常管理這一工作過程為實踐主體。1)在校內以人力資源協會和系部組織的各項技能大賽為平臺,模擬各項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并請企業兼職教師來校進行操作訓練;2)到企業工作現場,進行頂崗實習。
三、教學模式設計
依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資源規劃、招聘、培訓、績效、薪酬、勞動關系管理等業務工作來設計課程的教學,包括現場教學、項目驅動教學、工作任務驅動教學、體驗式教學,進行了相關考試改革,重視課程過程性考核,重點強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
1. 工學交替
“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本課程一直在大膽嘗試,并進行了有效的運作。本課程中比較成功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案例有:專業學生在學校學習完勞動關系部分的相關知識后,專業為學生提供中國勞動爭議網這一企業平臺,分散性的派出學生進行企業現場的實訓,直接獲取企業勞動關系管理工作的第一手信息以及現場學習處理員工關系的相應技能等。
2.? 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式教學就是在課程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小組協作學習,通過教師引入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任務,通過親身體驗、自主探索、互動協助,從學習中完成任務的實踐性學習過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開展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分成實習小組進行分工協作進行方案的設計,過程的組織,資料的查閱,最后共同完成工作報告。使學生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培養了實際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根據工作報告的數據進行分析、探討,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查找資料,進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決辦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面試環節任務驅動式教學
在本課程教學模式設計中,采用了講授、互動、討論、項目教學、觀看視頻錄像、教學案例、摸擬實戰教學、課程大作業、實習參觀、網上互動交流與課后答疑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課程教學的生動性、師生的互動性,啟迪學生思維,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紅梅.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1)。
[2]王家合鐘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構建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管理觀察,2008,(8)。
關鍵詞: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290-01
1.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1.1人力資源管理觀念滯后。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仍建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基礎上,這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像勞動人事管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目前許多高校仍在用最傳統的手段選人、用人、管人,沒有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作為高校發展戰略的一個基本點來考慮。一方面,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體制和機制不健全,對人力資源實行的是直接的"人頭"管理,缺乏整體開發,難以真正實現各類人才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還沒有被有效地引入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缺乏科學有效的業績考核和評價體系,造成了人才外流。一些高校的制度設計制約了人才的合理流動,造成了部分人才的浪費,現有的激勵手段使人才難以充分發揮才干和實現自身價值。事實上,地方高校人力資源部門大多仍稱"人事處",計劃經濟的印記由此可見。
1.2績效評價體系不科學。目前許多高校教師工作考評和激勵機制尚未完善,績效考核普遍只重視考查教師的職稱、職務以及工作量,而忽視其工作質量;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實質難以擺正,這一狀況在職稱評審過程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常常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作為考核因子的科研成果所占權重較大,直接關系到教師的獎金評定和職稱。從薪酬制度來看,現行的薪酬制度主要是基于職務和職稱,其突出的弊端是個人實際貢獻與激勵政策脫鉤,這樣的分配制度易產生分配不公的現象,從而影響教職員工的積極性。
2.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的創新策略
2.1人力資源管理觀念和目標創新。過去高校只是將教職工看作是學校的成本中心,沒有視其為知識和價值創造中心。而在新的管理體制下教職工是處于高校教育服務生產過程中的人,是生產人和創造人。教職工憑借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在高校教育服務分工協作體系中成為創造知識財富的源泉。教職工都是高校辦學的主體,是高校的資源而非成本。人事部門角色的轉換,把人力資源概念真正運用在日常管理中。人事部門不再是過去的簡單事務性、靜態消極的管理,應把自己定位于高校發展戰略的參謀部、執行和支持部;由執行層進入決策層,協助教職工做好職業生涯設計,在教職工成長的每個重要階段都預備好非常完善的培訓機制。另外為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就要變靜態消極管理為動態積極管理。以人為本、激勵、挖掘、凝聚、提升高校人力資源的創造力,鼓勵和支持教職工持之以恒地打破常規、探索創新,為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服務。
2.1.1轉變管理工作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將傳統的經驗型、行政型管理轉變為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對現有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盡快進行全面的培訓,轉變觀念,提高素質,增強管理能力。還要吸收高層次、高水平的專業人力資源管理人才,以保證高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的全面推進。
2.1.2 樹立"以人為本,人才第一"的管理理念。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人文關懷在高校管理中的日顯重要,"以人為本"的人本管理方法成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應當遵循的根本方法。另一方面,高校人事工作的特殊性和高校競爭的新特點,也決定了人湊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必須重視的重要方法。人本管理著眼點在于滿足人的合理需求,是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對人、對物、對事的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并做到以對人的管理為核心、關心人、尊重人,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從而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管理效率。在各種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中,人本管理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之間的競爭將主要不再是地域環境和經濟待遇的競爭,也不再是辦學設施、經費和辦學傳統的競爭,而是人才的競爭,所以在高校人事管理中,必須樹立以"教師為中心,人才第一"的管理思想,把教師看作是最有創造力、最有價值的資源,最大程度地挖掘教師的潛能,更好地迎接知識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將是高校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資源優化、管理優化的必由之路。
2.3遵循雙贏策略和效能性原則,規范常規工作,發展人力資源。所謂雙贏,就是利益相關的各方為了解決沖突而充分交換意見,相互磋商,最終達到最大程度地滿足參與各方相關利益的一種行為方式。②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的雙贏,就是教職員工個體與學校集體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人力資源的效能性原則指的是,要把人力資源中所蘊藏的有利因素最大潛力地挖掘出來,發揮作用,充分地體現人力資源的價值。如教學質量是高校工作的中心,那么充分實現人力資源在教學質量上的價值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心。
運用雙贏策略和效能性原則規范教育常規工作,對高校發展和教職員工個人發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能。
(1)確定階段發展目標和工作要點,包括獎勵措施、每項獎勵的資金分配方案和考核方案,告知全體教職員工。(2)通過協商,引導教職員工制訂與學校發展目標一致的個人發展目標和實施措施。(3)聯合督導、教務、科研、學工等職能部門聯手規范日常工作。(4)提供層次多樣、內容豐富、時序合理的各種培訓機會,支持教職員工提升專業能力、拓展專業發展空間和開闊視野。
總而言之,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工作重心應該從事務管理轉向人的智慧資源開發,從被動的人事糾紛處理轉向人才流動的主動引導、有序進出,從為利益分配而考核轉向以考核促人力資源發展,從經濟上的純消費投入轉向高效能的投入產出,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使學校人力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推動學校高質量地快速發展。
注釋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強勢品牌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一、教學理念
堅持以人力資源管理技能培養為中心,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營造人力資源管理的職業情境,課堂與實訓一體化,實現課堂職業化。同時創造條件將課程融入企業,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崗位課堂化。構建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訓練并重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設計
本課程教學以人力資源管理助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文員等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在教學中工學交替,強調項目教學、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教學情境設計、自主學習、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及過程評價,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堅持把職業核心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
1.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需要,統籌考慮前后續課程的銜接,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助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文員崗位工作中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能力、人力資源管理日常事務處理能力、專項職能管理能力來設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
本課程采用項目化結構和工作任務結構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共有6個教學項目和6個實訓教學工作任務,其中理論課學時數48學時(包括現場實訓教學22學時);實踐教學:1周,26學時。 理論與實踐內容的比例為5:5。
2.教學過程設計
以真實人力資源管理流程組織教學,以項目進展引導知識擴展,按人力資源原理基礎知識學習――人力資源管理能力訓練――人力資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訓練層層展開。教、學、做相結合,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組織實訓教學,將教學內容置于真實的職業崗位實踐情境中,進行工學結合、體驗式學習。
(1)以人力資源各模塊管理制度的制定這一工作為課程主線,以真實的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為載體,以項目進展引導知識擴展,系統地介紹經典的各模塊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要點,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互進行。如:人力資源計劃的制定、模擬招聘、培訓需求調查和培訓內容設計、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薪酬管理方案設計和勞動合同管理等理論教學內容。在模擬的企業背景下,通過教師邊講、學生邊看邊學邊練邊改來完成。
在學習過程中,結合具體項目要求,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完成給出的工作項目。
(2)以人力資源日常管理這一工作過程為實踐主體。1)在校內以人力資源協會和系部組織的各項技能大賽為平臺,模擬各項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并請企業兼職教師來校進行操作訓練;2)到企業工作現場,進行頂崗實習。
三、教學模式設計
依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資源規劃、招聘、培訓、績效、薪酬、勞動關系管理等業務工作來設計課程的教學,包括現場教學、項目驅動教學、工作任務驅動教學、體驗式教學,進行了相關考試改革,重視課程過程性考核,重點強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
1.工學交替
“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本課程一直在大膽嘗試,并進行了有效的運作。本課程中比較成功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案例有:專業學生在學校學習完勞動關系部分的相關知識后,專業為學生提供中國勞動爭議網這一企業平臺,分散性的派出學生進行企業現場的實訓,直接獲取企業勞動關系管理工作的第一手信息以及現場學習處理員工關系的相應技能等。
2.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式教學就是在課程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小組協作學習,通過教師引入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任務,通過親身體驗、自主探索、互動協助,從學習中完成任務的實踐性學習過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開展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分成實習小組進行分工協作進行方案的設計\過程的組織\資料的查閱,最后共同完成工作報告。使學生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培養了實際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根據工作報告的數據進行分析、探討,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查找資料,進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決辦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在本課程教學模式設計中,采用了講授、互動、討論、項目教學、觀看視頻錄像、教學案例、摸擬實戰教學、課程大作業、實習參觀、網上互動交流與課后答疑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課程教學的生動性、師生的互動性,啟迪學生思維,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紅梅.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01).
[2]王家合鐘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構建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管理觀察,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