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和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恩格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真正創始人。在他們的著作中,不僅直接肯定和使用了“社會和諧”的命題,而且包含有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豐富的思想內容。理解和把握這些思想內容,對我們正在努力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在人的勞動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勞動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勞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物質生產的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是人與其它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也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基本聯系。馬克思特別強調勞動范疇的重要性,他指出:勞動范疇不僅是“被現代經濟學提到首位的,表現出一種古老而適用于一切社會形式的共同的最簡單的抽象。”而且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匙,”人類從事生產勞動活動,不可能赤手空拳,而需要有自然條件的客觀物質基礎。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強調:“過于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像小孩離不開引帶一樣。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因此,在勞動的社會實踐中除了作為勞動主體的人這一基本要素外,還離不開“自然界這一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馬克思指出:“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源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為此,馬克思特別強調要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他認為,如果自然界被過度地損耗,那么,物質的世界越是變成價值,則人類的世界越是在正比關系中失掉價值。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在這里闡明了一個重要思想,即自然條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形成一種資源性約束,而這恰恰是當今市場經濟發展中,所必需解決好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資源的有限性和人們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矛盾,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也是經濟學上一個重要的話題。我國是一個受人口和資源約束性很強的國家,受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為此,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式經營轉變為集約式經營。遵循“高效、集約”的原則和保護資源的方針,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并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克服各種資源浪費現象,綜合利用資源,加強污染治理。
二、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的思想。
馬克思認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馬克思指出,起初人們企望通過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來乞求彼岸之神大發慈悲,把一部分恩典還給人和大自然。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力量與人們對立,人們就像其他動物一樣服從它的權力。但是,伴隨著工業文明前進的腳步聲,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自然之間產生了一種異化現象。所謂“異化”,是指主體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動產生和分離出作為對立面的客體,這個客體疏遠主體,從而成為一種外在異己的力量轉而反對主體本身并相對立的一種現象。
馬克思指出:“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異化,都表現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個與他不同的人發生的關系上。”“人類中心主義”的出現,就是這種異化的典型表現。在“人類中心主義”這種價值理念的支配之下,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原始的統一性,自然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自然界正在反過來懲罰人類。馬克思認為,產生這種異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人類自身的行為。“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誡過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就要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也就是說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三、按照客觀自然規律來認識和處理與自然的關系,真正實現人的自由的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他們認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它具體地表現在人所具有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二重屬性上。
關于人的自然存在。馬克思認為:“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正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長期演化進化的產物,是“站在牢固平穩的地球上吸人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現實的、有形體”的自然實體。”所以,“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馬克思還指出,人的自然存在所表明的人與自然的不可分離的一體性,表現在“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馬克思在這里所強調的是,對自然界的客觀性,必須從與人的關系中去理解和把握,把人的自然與外部的自然有機結合起來,避免犯唯自然主義的錯誤。
關于人的社會存在。馬克思認為,一切生產活動都是個人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中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就是說,“人并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因此,“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可以說,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就沒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是由人的社會存在性所決定的。馬克思不僅指出了人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兩重屬性,而且還強調兩者之間是有機的統一。馬克思不只是把人作為自然的存在來理解,而且把自然作為人化的東西來把握。所謂“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并不是指自然界本身包含了什么人的原理,而是強調了人在與自然關系中的主體性。恩格斯指出,人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人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因為人與動物不同,人類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具有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它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因為人除了和動物一樣具有“受動”性外,還具有“能動”性,所以只有人才能按照自然規律來利用自然。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類只有以一種按照客觀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來認識和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
啟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誤區。長期以來,在“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和支配下,人類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使人的主體性得到極大的張揚。由于人們以征服者的姿態高舉手中“征服”自然的利劍,貪婪地向自然索取,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出現了人與自然對立的“生態危機”。因此,我們要進行深刻的反思,高揚理性主義的旗幟,尊重自然規律,克服市場經濟行為的急功近利的唯功利性傾向,確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倫理準則。也只有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誤區,遠離人類“狹隘的傲慢的人道主義地平線”,我們才能真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而且創造出高度的生態文明。
啟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人的全面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水平,樹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這一新的倫理價值觀。我們對自然界要給予人文道德關懷,實行人道主義。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成為自然界的自學的和真正的主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要時刻,從國家意志的高度提出的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黨的第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了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原則。這個決策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積累的環境與發展矛盾的合理解決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體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