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社會實踐的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與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力求讓學生走向社會、開闊眼界、更深層次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大環境。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把立志成才、全面發展的強烈愿望轉化為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本次調查采用隨機分層抽樣調查的方法,主要從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度、類型、要求以及成效評價等方面進行調查,調查范圍涉及學院所有院(系)的各個年級,能夠較全面地反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具體如表1所示。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51份,有效率為90%。
一、調查問卷分析
(一)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的特色1.實踐類型多樣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2010—2012年,學院共組織12000余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類型統計數據如圖1所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都與當年的社會背景緊密結合,如2010年的主題為“服務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2011年重點突出“實踐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實踐的類型除了傳統的政策宣講、創業創新、文化宣傳、教育關愛、生態環保等外,還增加了如關愛留守兒童、尋找優秀校友、關愛聾啞兒童、送書下鄉等活動。越來越多的學生結合家鄉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在前期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實踐形式。2.結合專業特色,育人功效顯著社會實踐一般按照“目標精準化、工作系統化、實施項目化、傳播立體化”和“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原則進行,要結合專業特色,結合學生成長,增強實踐育人的導向性。由于學院立足商貿、面向現代服務業辦學,創業創新類型的社會實踐一直占較高的比例,學生通過這類社會實踐學習和掌握創業知識,了解創業流程,知曉創業政策,并且積極投身于創業實踐。3.打造重點團隊,引導效應突出學院團委每年開展社會實踐團隊、指導教師、學生個人及調研報告的評優活動并集中表彰,充分調動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對重點社會實踐團隊提供資金支持,加強重點社會實踐團隊的示范引導效應。例如:青年志愿者協會長期活躍在義務支教、環保宣傳等社會服務活動中,廣泛發動和引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形成了立足校園、輻射全省的活動陣地。
(二)高職院校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需求和期望調查數據顯示,學生有較強的參與社會實踐的意愿,選擇“非常希望參與”和“較希望參與”的學生達到7成。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動機,具體如圖2所示。希望通過社會實踐提升綜合能力特別是溝通協調能力的學生高達31%,希望通過實踐活動結交朋友的學生占18%,為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生占13%,為今后村官招考和出國做準備的學生占8%。多數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對于社會實踐有具體的要求,希望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深化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和理解,增加職業競爭力,將自身發展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從而達到“雙受益”的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1.資源相對匱乏在社會實踐的困難選項中,32%的學生選擇了經費問題,大多數自主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于沒有經費支持,只能采取壓縮實踐內容、減少參與人數、選擇離家近的地區等方法以減少開支。28%的學生認為缺乏穩定的實踐基地,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尋找實踐場所,難以提高效率,無法鞏固已有的成果。41%的學生傾向于學校幫忙聯系實踐單位。2.評價體系有待完善評價是否科學合理,能否對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幫助,關鍵在于是否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1]。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依據是社會實踐調查表和總結報告,對活動過程缺乏跟蹤指導和監督,導致少數學生存在弄虛作假現象。調查顯示:16%的學生表示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實踐報告是編造的;24%的學生表示對社會實踐不感興趣,走過場即可。因此,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創新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和載體的對策
(一)加強組織,增強學生的認同感高職院校應做好社會實踐的前期準備工作,針對不同年級、性別和專業的學生,細化實踐內容和要求,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方式,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專業特長,使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在實踐活動結束后,開展“實踐歸來話感受”等活動,鼓勵學生寫體會、談感想;舉辦社會實踐表彰大會,展示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的激勵氛圍。78%的社會實踐志愿者都會受到服務對象和服務地區的肯定和贊賞,由此可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將社會實踐從學校要求轉化為內在動機。
(二)將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體系,實現項目化運作高職院校應結合辦學特色,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納入高校教育管理體系,實行學分制,保證實踐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由學院團委、學工處和二級院系負責考核和落實。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并進行項目化運作,對社會實踐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對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進行評估,還要簽訂必要的合作合同,以保證社會實踐項目的長遠發展[2]。2012年學院印發了《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關于設置服務學習項目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學生在校期間至少要獲得8個服務學習項目學分,包括專業實踐、創業實踐、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專題活動等。實行學分制后,在學生社會實踐方面形成了系統的、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和運行機制,學生的參與度和重視程度顯著提高。調查顯示:組織情況的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由38%上升到51%;參與指導的專業教師增加到36名;考核獎勵措施的滿意度由58%上升到71%。
(三)建立長效實踐基地,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是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應按照“多方受益,平等互利”的原則,建立一批社會實踐基地,并保持長期的互惠合作關系,利用社會實踐基地的資源,促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3]。截至2013年底,學院共建立包括180創業園、江寧東山敬老院、南京市婷婷聾童幼兒園、盱眙希望小學、“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等39個校外實踐基地,打破了只能利用假期開展社會實踐的局限性,將社會實踐和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結合起來。例如:藝術專業學生在聾啞兒童幼兒園進行社會實踐時,結合專業特長,教小朋友畫蠟筆畫、設計卡通形象和舉辦文藝演出等,受到了幼兒園師生的好評;180大學生創業園是學院投資建設、政府多渠道投入、企業多形式參與的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三年來已有數千名學生依托創業園內入駐的各類企業,開展以創業創新為主的社會實踐,其中,大學生創業孵化項目達42項。
三、結語
社會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新時期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和改進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創新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和載體,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實踐氛圍,進一步增強社會實踐的綜合效益。
作者:徐穎 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