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和興起極大的豐富了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現有研究文獻顯示,人力資本可通過要素效應、溢出效應和吸納效應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國內學者普遍借鑒Lucas的人力資本外溢模型和Mincer的人力資本收益模型對此問題進行實證,多數實證分析結果均表明農村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發展呈現顯著的促進作用。關于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度量方法、人力資本投資結構以及促進二者正向發展的政策設計上須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
人力資本;農村經濟發展;研究綜述
1964年Schultz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將農村經濟發展與生產要素的研究結合起來,首次將人力資本投資引入到農業發展問題中,并論證了農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農業生產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此后,眾多學者開始從人力資本角度對農村經濟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有6.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到我國穩定發展和全面進步的根本性問題。雖然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起決定作用的,如Schultz所認為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脊或資本存量的多少”。國內學者從人力資本視角探索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2000年左右形成研究熱潮,并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本文將系統梳理和評述近年來此領域的相關研究,以為后來研究者提供參考。
1人力資本通過三大效應影響
農村經濟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Schultz提出人力資本理論以來,包括其本人在內的眾多學者就在不斷回答和求證一個問題:人力資本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的,其作用機理是什么?概括現有研究,人力資本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可歸納為三大效應:要素效應、溢出效應和吸納效應。
1.1人力資本是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生產要素之一———要素效應Schultz通過對比二戰后各國經濟的增長,發現國民收入的增長遠遠快于自然資源、物質資本、勞動力等國家資源投入的增長,提出人力資本是傳統生產理論中被“遺漏”的重要的生產要素。要素效應是指人力資本同自然資源、勞動力、物質資本等生產要素一樣,是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人力資本的不斷投入會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根據其測定,二戰后美國的農業生產增長中,物質資本的貢獻只有20%,其余80%是教育及技術等人力資本投資引起的。國內眾多學者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要素效應進行了驗證,驗證結果基本一致,普遍認為人力資本投入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正效應,但是人力資本的要素效應遠低于物質資本。如李勛來、龍翠紅測算的人力資本對我國農村產出的貢獻率分別是10.2%、11.7%,而物質資本和其他要素的貢獻則高達90%,這與Schultz驗證的美國情況恰恰相反。羅述權(2013)、官愛蘭(2015)等從人力資本投資結構角度出發,細化了人力資本中教育投資、健康投資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并認為在現階段前者的影響更為顯著。
1.2人力資本可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溢出效應Mincer、Lucas等在研究中都發現,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可以帶來勞動力本身生產效率的提高,還可以促使物質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邊際產出率增加,使得整個生產過程的產出水平增加,這就是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Romer(1986)在新經濟增長理論中,繼承Arow的“干中學”思想,將知識作為一個變量引入到生產函數中,并強調知識具有“溢出效應”,知識的流通擴散使得每個廠商都從別的廠商處獲得了知識方面的好處,知識的這種正外部性引起最終產品生產的規模報酬遞增,人力資本的遞增是收益遞增的主要原因。Moock&Addou(1985)研究了非洲、亞洲、美洲12個國家中教育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得出的重要結論之一就是教育所起的資源配置作用比提高勞動者功能的作用更為重要,即在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更甚于其要素效應。國內較多學者從宏觀層面考證了中國人力資本的溢出,顏鵬飛等(2004)發現人力資本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和技術進步具有負作用,但更多學者研究得出溢出效應為正的結論。張波,周紹森(2005)、劉生龍(2014)驗證都認為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因為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特征,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轉移,使得農村人力資本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溢出效應非常有限,國內學者們多數將研究視角集中的城市和農村兩區域間發生的人力資本吸納效應。
1.3人力資本豐富地區可吸納和組合其他地區的生產要素———吸納效應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豐富的人力資本可吸納和組合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各種生產要素,用來彌補本國的資源不足,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即使一國或地區在自然資源、物質資本等要素上不具有優勢,但如果重視人力資本投資,有較高的人力資本積累,就可以發揮人力資本優勢,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吸引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物質資本等要素進入。關于這種吸納效應不同學者采用了不同的名稱表述,如部分學者將其認為是一種廣義的溢出效應,還有將其稱之為空間溢出效應,為更好的區分上述的人力資本對其他要素的溢出效應,本文采用吸納效應這一說法。人力資本存量不足是我國農村地區的普遍現狀,主要原因在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的經濟實力弱、投資收益低且滯后、教育供給量低、投資形式單一等。在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下,同質的人力資本在城市的報酬遠高于農村,造成在農村形成的人力資本等要素具有流入城市的傾向。因此,吸納效應在我國通常表現為城市吸納了農村地區的生產要素,吸納效應是造成我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建勛(2004)、朱長存(2009)等都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人力資本的流出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重要因素。關于人力資本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這三大效應,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大量研究采用實證法分析了這些效應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方向和大小,極大拓展和豐富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理論。
2人力資本投資影響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
關于人力資本投資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國內學者普遍借鑒和使用的有兩種:Lucas的人力資本外溢模型和Mincer的人力資本收益模型。Lucas認為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一個重要缺陷是沒有考慮人力資本的作用,而在生產過程中人力資本不僅可以提高勞動者本人的勞動生產效率,而且其存量的平均水平還可以影響所有的生產要素的效率,因此他把人力資本因素引入到C-D生產函數中。眾多國內學者利用此模型,研究了人力資本投資對全國或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部分學者以此模型為基礎,根據所研究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在解釋變量的選取上采取了一定的變動。如周曉,朱農(2003)在模型中還引入了耕地面積、鄉鎮企業產值比重、灌溉面積比重、進口貿易額比重、外商直接投資比重等控制變量。羅述權(2013)模型中的解釋變量還引入了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第一產業比重和財政支農的科技費用,另外他還從人力資本構成和來源角度,構建了不同結構的人力資本投資對人力資本增量的影響實證模型。Lucas的人力資本外溢模型主要是從宏觀層面上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而Mincer的人力資本收益模型則是從微觀角度分析個體人力資本存量的差異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他認為個人現期的潛在收入由前期的人力資本投資決定,而人力資本取決于個體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工作經驗,其模型基本表達式為:,其中為個人勞動報酬率,s為在校學習年限,為教育收益率,z為實際工作經驗,和為實際工作經驗極其平方的貢獻彈性。該模型對于分析力資本投資與收入分配之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理論與經驗分析意義,且因在數據獲取上較為容易,成為這一領域廣泛使用的一般方法。白菊紅(2003)、傅國華(2005)、熊萍(2013)等均采用Mincer方程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驗證。但此模型存在的缺陷也非常明顯,僅是將教育和工作經驗作為人力資本的形成來源是不全面的,而且模型只能從微觀層面分析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村個體勞動收入的影響,無法描述人力資本在農村整體收入中所發揮的作用。除上述兩種模型外,劉文(2004)、周亞虹(2010)等利用時間序列回歸模型、張茜(2007)等使用VAR模型剖析了人力資本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人力資本投資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構建也在不斷的發展,但目前國內仍是借鑒和使用上述兩個模型。
3人力資本投資影響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實證
3.1人力資本投資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人力資本投資到底對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有無促進作用?作用有多大?不同結構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何差異?眾多學者選取不同的樣本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驗證,代表性的實證研究有:周曉,朱農(2003),孫敬水,董亞娟(2006),李勛來(2007)用中國省域面板數據驗證的結果都表明人力資本的投入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在沿海地區更為明顯,初中教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更顯著與高中和高等以上教育。賈彧(2012)將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剝離出來,在不考慮人力資本外溢性的情況下,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的貢獻率僅為3.50%,考慮后的貢獻率為9.87%。現有的實證研究,雖然選取的時間序列、研究地區樣本有所不同,但絕大多數結論都相似,認為人力資本投資促進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但促進作用有限,人力資本的貢獻遠遠小于物質資本,物質資本投資仍是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具體實證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如多數實證研究在對人力資本這一變量進行估算時,僅僅只考慮了正規教育這一來源,忽略了對于職業培訓、醫療健康以及勞動力遷移投資等形成途徑的考察。實證采用的模型和方法較為單一,仍以借鑒為主,對于中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等實際狀況尚未在模型中體現。
3.2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從微觀角度來看,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收入是如何影響的?眾多研究結果顯示受教育水平、農業技術培訓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白菊紅,2003;侯風云,2004),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在短期內依賴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從長期來看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更依賴于教育本身(張茜,2007),技能勞動力相對數量的上升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而非技能勞動力的相對增加則會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楊新銘,2008)。周亞虹(2010)對蘇北地區416戶家庭抽樣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一般農戶農村職業教育的平均回報約為1400元,平均回報率約為27%;農村職業教育可極大地增加其家庭收入,農村教育水平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指標。賀文華(2014)用中部八省和西部十二省(市)的1998~2012年農村居民相關數據,實證發現人力資本投資對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都存在正影響,但對工資性收入的影響更大。研究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收入影響需要大量的微觀調查數據,通過調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看到了我國以及各地區的農村人力資本的形成概況以及對收入的影響,并且普遍得出人力資本的投入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
3.3人力資本投資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人力資本投資的差異性是否是造成我國城鄉收入持續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一個問題。國內大量學者對此問題驗證后得出了肯定結論: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是國內或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朱長存等,2009;祝洪嬌,2013;賈麗麗,2013;李小芳,2014);但也有學者得出不同的結論,侯風云(2004)所建立的人力資本溢出效應城鄉兩區域模型,實證結果則認為農村人力資本外溢到城市,對城鄉差距影響并不顯著,彈性系數僅為0.014,但他也認為這可能是由我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決定的,只是中國城鄉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特征,農村人力資本的大規模流出仍可能是將來集約型經濟中城鄉差距的重要原因。另外還有學者研究了人力資本投入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等一系列影響,如周春芳,蘇群(2008)調查發現農村女性勞動力人力資本是現非農就業的決定因素,與農村男性相比,女性人力資本水平明顯偏低。
4研究述評與展望
縱觀我國農村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領域的相關研究,絕大部分的學者是以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利用相關經濟計量模型和時間序列數據對該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從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開始,到人力資本與農村生產效率、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等一系列問題的關系研究,并且在研究過程中人力資本的結構也在不斷細化,這些現有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參考與借鑒。但相關問題的研究仍然有進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間:①現有研究仍多是集中在農村正規教育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影響,對于農村職業培訓、醫療健康、勞動力遷移等人力資本投資途徑的研究較為稀少,隨著我國醫療制度的改革、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農村不同結構的人力資本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細化深入;②對于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的度量,在方法和指標選取上紛繁復雜,尚無統一認可標準,而且已有的人力資本存量主要也是從宏觀角度度量,很少有涉及微觀個體的,不同的研究結果在度量上存在較大差異;③不同地區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力轉移都有較大差異,各地的人力資本積累以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也存在差異性,分地區的研究人力資本問題對于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更具有較大意義;④絕大數研究結論都肯定了農村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但是對于如何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在具體的政策措施,制度設計,政府、社會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較為稀少,是今后研究應拓展的內容;⑤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國農村人力資本面臨一系列新問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和投資形式都會出現新的變化,緊密結合我國農村發展實際深化人力資本領域的研究,對于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勛來,李國平,李福柱.農村人力資本陷阱:對中國農村的驗證與分析[J].中國農村,2005(05):17-22.
[2]龍翠紅.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01):50-56.
[3]MoockPR.EducationandFarmEfficiency:Reply[J].EconomicDevelopment&CulturalChange,1985,34(1):169-72.
[4]石衛星.人力資本與外商直接投資—兼論盧卡斯悖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38.
[5]LucasRE.,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88):3-42.
[6]周曉,朱農.論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J].中國人口科學,2003(06):21-28.
[7]羅述權,鄭震.科學優化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結構的模型與實證[J].求索,2013(03):246-248.
[8]賈彧.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2(14):142-144.
[9]周亞虹,許玲麗,夏正青.從農村職業教育看人力資本對農村家庭的貢獻—基于蘇北農村家庭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0(08):55-65.
[10]賀文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村居民收入結構的影響研究—中國中西部的面板數據[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4(06):24-31.
[11]侯風云.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75-84.
作者:李雪平 單位:武漢設計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