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本土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當前國內企業人力資源建設與創新方興未艾,但是明顯存在著盲目效仿國外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經驗的弊端,忽略了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旗幟鮮明提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去尋求智慧的觀點。
關鍵詞:
中華傳統文化;企業;人力資源建設
1研究背景
1.1中華文化造就國人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樹一幟,傳承千年,無疑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包括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時代文化等。上下五千年,開放包容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特質。它在歷史上屢屢遭遇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如佛教、西方思想、馬列主義等,但是,它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概將其精華包容進來,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各行各業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在堅守中與時俱進,和諧共進,讓中華文化在新時期人力資源管理中大放異彩。
1.2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現實是本土文化缺位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可逆轉,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更多的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建設上追求與國際接軌,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與工具;卻忽略中國人傳統的文化背景、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這些照搬過來的東西往往很難有效發揮作用,已經遭遇或正在遭遇南橘北枳的尷尬。如何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之路,企業管理者必須要去面對。堅守中華文化本根,創新人力資源管理,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應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吸取中華文化的精髓,來不斷提升與完善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建設進程。
1.3黨和政府明確要求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文化興盛,是國家、民族的強盛的靈魂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發展繁榮中華文化。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一個國家最深沉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公報中著重提出: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這表明中共中央對國家實力的理解更加精準到位,對成為全球大國的理解更為清晰,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解得更加全面。可以說,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繁榮興盛,既關系到中國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到真正確立中國國際地位,關系到作為責任大國發揮國際影響力,更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當然也就關系到國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社會主義只有吸收人類的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不斷發展,企業文化也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當代,建設企業文化,以文化制勝已然成為企業管理變革的新法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寶藏,企業只要自覺地立足于本土化的文化建設基點上,定位于培育、發展、造就中國企業人才,就能充分運用這份寶貴文化財富,并汲取其營養和精髓,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質、國際視野的創新文化、團隊文化、和諧文化,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研究內容與意義
人力資源是指一定階段內單位組織中的個人所擁有的實力的總稱,其擁有能夠為企業所用,且對其發展發揮貢獻的知識、能力、技能、經驗、體力等。企業人力資源建設是指以經營、盈利為特征的組織單位,對人力資源所進行的各項管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效開發、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學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它貫穿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部過程,包括對人力資源的調研和策劃,規劃制定與執行,工作分析與舉措,人力資源的維護與成本核算,人員的甄選和錄用、崗位配置和合理使用,還包括對人員的在職培訓、創新潛能開發與激勵、引導修身素養提高等。
2.1傳統文化———企業文化的源頭及發展
2.1.1中國古代企業人力資源建設自古中國就有企業文化,但古代不稱企業而叫商或商賈。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老子告訴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這是古代經商的至理名言。再如《禮記•大學》中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這里古圣先賢告訴人們,君子先抓住根本,根本就是德,有了德,人家就敬佩你,愿意跟你做事情,你就有人了。經營者如有德,然后錢財隨之而來,所以企業可大可久。公元前627年,春秋時鄭國商人玄高,去成周經商,路遇襲擊鄭國的秦軍,遂冒充鄭國代表,以4張牛皮和12頭牛犒勞秦軍,以示鄭國已預知秦軍來襲,又秘密派人回鄭國稟告險情。一個生意不大的商人,將義利榮辱孰輕孰重,分辨得清清楚楚,同時又如此果斷,如此明確。這種以熱愛祖國為榮、以義為先、以榮為重的精神,被后人長久頌揚。范蠡也是春秋時越國的經商者,其“三聚財與三散財”的故事膾炙人口,所以“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成為千古做人經商的佳言。《論語•述而》中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以不道義的手段攫取來的錢財與官爵,對于我來說,就如同天邊的浮云。《論語•里仁》中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官爵與錢財,是人們都想要的;如果不能用正確的道義道得到它,那就不能不要。貧窮和地位低賤,是人們都厭惡的;不能用道義去消除貧窮和低賤,就不去做。”在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儒家價值觀的由來。但是,古代中國企業人力資源建設中注重人的外貌,面相學是人力資源管理干部的必修課。在今天看來,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2.1.2中國近代企業人力資源建設到近代,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興起,民族工業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進了外來科學技術與先進管理經驗,形成了中國近代企業文化。中西文化對接,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實業救國,實業興國。注重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灌輸愛國教育,鼓勵企業創民族名牌。但是過于苛刻,封建家長制烙印深刻,有明顯宗教傾向。
2.2弘揚推陳出新的傳統文化,文化興企
2.2.1中華傳統文化內核是創新中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有許多蘊含現代企業所追求的文化理念,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等。《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大自然生生不息,遵循的規律剛強勁健。作為君子,應該像大自然一樣發憤圖強,不斷進步,追求至善的美德,以完成人生的擔當。《大學》中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每天都在自我反思自我更新,那么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和進步,于是新的一天,就能用新的自我去擁抱了。《大學》的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內省自慎、求索開拓的進取精神,激勵人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求變創新。中華文化提供了豐厚的文化積淀,為構建本土化面孔的人力資源管理文化,傳承過去、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民族文化基礎。中華文化的生存要訣是創新,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創新。只有弘揚創新文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才能找到智慧泉源,找到前進原動力,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新要求,滿足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企業人資管理環境要創新。一系列條例規則,一系列管理環節,都要有利于企業員工創新思維培育,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有利于創新成果形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千方百計調動員工積極性,在培育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企業文化進程中,讓人力資源的效能實現最大化。中華文化用中國表達,講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謀求中國發展。企業要在人力資源建設中打破常規、敢于否定,勇于探索、不懼失敗,要崇尚創新、鼓勵創新,支持探索,包容失敗,為造就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企業文化。讓創新意識成為員工的價值取向,以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健康發展的能力。
2.2.2企業人力資源建設首先在于觀念創新金橋企業自創的“金橋職場訓練營”企業內訓模式,自2008年起,堅持到現在,建設了訓練系列課程、訓練教材、訓練規章制度及訓練師資隊伍。其訓練高揚中華傳統文化大旗,將中華傳統管理智慧作為訓練主旋律。訓練自成一格,特色鮮明,效果明顯。《中華經典報》的創刊號頭版專門報道了金橋企業這一創舉。
2.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企業人力資源建設
2.3.1中華“和”文化,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建設的智慧泉源企業人力資源建設,關注人的本身,以積極的人文關系,來構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整體框架。員工的發展需求、利益訴求和疾苦現狀,都是在企業人與人的大環境中需要企業關注、傾斜和解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說到底是文化興國的大格局中的育民工程,這就離不開中華和文化的繼承與張揚。“和”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核所在,中華民族之所以聚久不散,生生不息,就是因為“和”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中,成為代代相傳的民族瑰寶。“和”文化認為只有處于整體的和諧狀態,宇宙萬物才能產生、存在和發展。《論語》有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是在要求人際交往時一定要推己及人,懂得諒解他人,包容他人,尊重他人,以和為貴。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說:“和乃生,不和不生。”先賢大師們一再宣傳的“天人合一”,就是“和”文化,人類社會順應自然而存在,人順應社會發展而存在,和諧是宇宙萬物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條件。“和”文化有效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矛盾,是形成友好人際關系的價值取向,也是構建和諧企業的文化支撐。“和”文化注重人與人關系的和諧,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還注重人自身的身心和諧。對于企業而言,和諧的勞企關系和人際關系,是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必然途徑。而這樣的關系,則主要是通過人力資源管理來實現的。最近幾十年來,西方文化思潮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企業作為參與全球化經濟的成員,必須要懂得,在借鑒外來管理經驗的同時,不要失卻了自身,迷失了自己的民族本土內涵。否則,在世界人力資源管理舞臺上,就什么也不是。企業管理者務必要保持清醒的文化頭腦,始終把中華民族燦若星河的優秀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思想源頭,作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支撐,在各個管理環節中,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獨特性,建設和諧共生的中國人才隊伍,通過各種活動,在企業中創造融洽、愉快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和”文化是是構建企業文化、產生凝聚力的關鍵所在。企業管理者要比其他員工有更強的自律和自省意識,以身作則,并善于把個人價值的實現同企業的戰略績效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企業上下、內外,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
2.3.2企業人力資源建設要提升文化素養企業人力資源建設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終極目標是要讓每個員工提升中華文化素養,不能有技術沒文化,懂知識卻文化貧乏。金橋職場訓練營將訓練常態化、集中化、半軍事化。輔導學習儒家經典,組織員工觀看《和諧拯救危機》的培訓視頻,開闊視野,升華文化涵養;將黨團工會活動整合策劃,打包運作,不僅擴大了有限資金的效益能量,而且多元互動,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員工對于企業事業的認同度與忠誠度。金橋上下,把和諧當作人格理想,把“和”文化奉為處事原則,協調共進。《周易•系辭上》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兩人如果有共同價值取向,那么,行動一致所發揮的力量,就像鋒利的寶劍,可以截斷金屬;如果在交流分享中產生共鳴,那么,所共同形成的氛圍,就好比美麗的蘭花,氣味芬芳了。《呂氏春秋》上說:“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意思是許多人一起射箭,目標是一個靶子,那么無論如何,那個箭靶子也是可以被射中的。中華優秀文化高舉人的旗幟,處處蘊含著“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齊,泰山移”的先進理念,強調患難與共、榮辱相隨的團隊精神,崇尚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組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到企業管理,引入到日常行規管理,就要求全體員工懷著一份感恩情懷,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求大同,存小異”,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因此,植根于傳統文化濃厚底蘊基礎上的文化,一旦與現代企業人資管理制度一旦結合起來,就能夠讓所有員工人盡其才,找到自己在企業中的坐標,在此基礎上實現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在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的向心力,為企業的良性運轉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在金橋,人人學習傳統文化,人人將傳統文化得到融入到崗位工作中,認真做事,認真做人,蔚然成風,得力于金橋人資管理部門始終堅守和創新本土化特色的企業人力資源建設。
3結語
金橋企業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十萬小企業,成長為擁有數億資產的高新科技企業,這些巨大變化,有力地證明了中華人力資源管理文化并不比西方管理文化差,而且要更強。中國企業最需要的是本土化的特色人力資源管理,而中華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年文化智慧的根,是個人修學、企業發展的根,是個人、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真實體現。所以,中國的企業人力資源建設一定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并讓中華傳統文化真正在企業生根。
參考文獻
1林德發.中國近代民族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2邵衛華.中國古代人力資源管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王江存.中國現代人事管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作者:魏想明 鄭瓊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