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文獻與理論整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傳統理論認為,企業國際化是一個逐步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內,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在成立不久就活躍在全球市場中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這種現象展示了一種企業迅速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企業國際化的特殊現象。本文通過文獻梳理和整合,對這些新型國際化企業在概念、特征和動因上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企業天生全球化特征動因
國際化過程(階段)理論被認為是解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基礎和主流理論之一。該理論將企業的國際化描述為一個最初由海外需求引發的逐步演變過程。該理論最常用的是Uppsala模型。Uppsala模型認為企業開展國際化所經歷的國際化過程一般如下:偶然的出口、出口、建立海外銷售機構、海外直接生產。即:企業的國際化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過去的十多年里,由于技術、社會及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許多企業從其建立開始就迅速向國際市場滲透。大量新的企業國際化實踐已經對傳統文獻關于企業出口行為的結論提出挑戰,揭示出許多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并未按照一種逐步的階段性模式發展。目前,已經有一系列的研究對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新現象從概念界定、特征以及出現原因進行了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數研究通常側重于某一特定方面。而缺乏對現有分散研究的綜合和統一。在有關研究中,還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概念和經驗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對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有關企業國際化新現象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的回顧和整合,通過完整和最新的理論進一步深化對此類現象的解釋和說明。從理論上對這些迅速發展的中小企業國際化行為進行研究,揭示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對企業國際化理論做出創新與發展。
天生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和傳統的階段模型不同,大量研究發現,許多企業是同時進入國內和國際市場,有的企業甚至是在進入國內市場以前就開始向國際市場滲透,此外,還有許多研究揭示了企業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發展的間隔呈現出縮短的趨勢。對于這些新出現的國際化企業,不同國家的研究者給予了不同的命名。本文按照時間排列將這些概念總結如下:
偏移主流階段模式的企業(LuostarinenEtAl,1979);新的技術基礎型企業(AutioEtAl,1989);高技術起點企業(Alahuhta,1990;Jolly,1991);高附加值出口企業(Mckinsey和co,1993);天生全球化企業(Rennie,1993;Knight和cavusgil,1996;MadsenEtAl,1997;AutioEtAl,2000;Bell和mcnaughton,2001);具有全球商務思想的創新型中小企業(LuostarinenEtAl,1994);新國際化企業(Oviatt和mcdougall,1994);天生國際化企業(Majkgard和sharma,1999);知識密集型全球化企業(Almor,2000)。
可以看出,對于如何界定新出現的企業國際化現象,人們起了不同的名字,也不存在著一個比較一致的定義。盡管這些研究一般都在驗證那些從建立初就開始實施國際化定位的企業,并一致指出傳統的理論無法解釋它們的存在和行為。但在分析方法上卻存在許多差異。其中一個主要的沖突是在時間周期(從企業建立到第一次國際化活動之間的時長),另一個沖突是國際化的測度(即國外市場的經營活動在整個企業活動中的比重)。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目前為大多數文獻所接受的是Born-Global:天生全球化企業這一概念,本文也采用天生全球化企業這一概念。
對于天生全球化企業的界定,本文沿用了Knight和cavusgil對于天生全球化企業的定義:即企業在它們建立開始或不久(3年以內)就采取全球化或國際化發展且企業的國外經營占其全部收入的比重超過25%。天生全球化企業的特征分析
(一)文獻整理
Moen(2001)以法國和挪威企業為基礎就出口戰略、比較優勢、國際化定位及環境條件等方面對這些企業的差異進行了研究,Moen發現就競爭優勢和出口戰略而言,新的本土化企業和天生全球化企業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在國際化視野方面,天生全球化企業和新的本土化企業之間差異明顯。天生全球化企業將整個世界看作是其活動場所并致力于發展有利于出口的要素。
Mcdougall和oviatt(2003)主要研究了美國的天生全球化企業和其他企業的區別。他們的研究揭示出就管理者團隊的經驗、戰略和行業特征而言,天生全球化企業和其他企業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天生全球化企業的管理團隊比其他企業具備更多的國際化經驗和行業經驗、更加強調戰略集中和設計更具廣闊的發展目標。
Bell和mcnaughton(1999)就國際化動機、國際化目標、國際化戰略和國際化擴展模式等方面研究了天生全球化企業和傳統企業的區別。指出,天生全球化企業是積極、主動的尋求國際化。國際化擴張模式是非連續的、跨越式發展并迅速的在許多市場擴張。
Saarenketo(2000)從管理者特征角度指出天生全球化企業的管理者比傳統企業更具有風險偏好,同時天生全球化企業的管理者通常具有先進國際化經營經驗。
(二)特征分析
天生具有全球化視野。根據天生全球化企業的定義,可以看出,這些企業從創立開始就開展國際商務活動,并迅速的在包括距離很遠的許多國家取得很高的經營業績。這些企業可以在全球定位生產并在一個國家融資,而他們的總部又在另一個國家,研發活動在第三國。正如Knight和cavusgil指出:“天生全球化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從創立起它們就將世界看作是一個單一的無邊界的市場”。
具有國際化經驗的管理者。全球化視野是和管理者聯系在一起的。對于天生的全球化企業而言,其管理家往往具有從事國際化經營的先進經驗,通過海外工作和學習的經歷而熟悉國外市場,同時這些管理者還維持著一個廣泛的國際商務關系網絡。總之,就管理者而言,他們從一開始就具有快速進入國際市場所需的環境知識。
強調營銷、產品差異和特色。對于許多天生全球化企業而言,作為新生企業,由于規模小,因此無法獲得規模經濟以及其他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因此,這些企業往往是依賴于它們所擁有的獨特的技術和營銷知識而向市場提供一些獨特的、價值顯著的產品和服務來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并幫助它們比較容易的進入國外市場。
關注利基市場。由于規模較小,那些增長潛力顯著但相對需求較小且為大公司常常忽略的利基市場是天生全球化企業通常的選擇。天生全球化企業非常關注和靈敏捕捉那些隨著市場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而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利基市場,并高效使用其資源向這一市場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
靈敏的國際化反應。天生全球化企業具有很強的國際市場定位意識。這些企業密切關注海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并通過產品調整來適應這種變化,企業還通過密切關注消費者行為而與消費者建立和維持一種穩定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