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6年我國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按照財政部的安排2007年初在上市公司實施.2008年初開始在中央國有企業中實施,2010年左右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實施面持續擴大在社會的全面實施也將為之不遠。本文從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內容來探討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問題。
關于會計職業判斷現在的定義較多。筆者比較認同下面的定義: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面臨不確定會計事項的情況下,在會計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約束的范圍內。依據企業的治理結構、經營特征和目標,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資料,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邏輯分析能力和職業經驗。根據會計的原則要求(尤其是實質重于形式),采取一定的判斷方法和程序,對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報表的編制應采取的原則、方法和程序等方面進行判斷與選擇的過程。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會計人員在不確定性會計事項情況下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的能力。包括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行為時需要的發現問題的能力、會計財務專業知識能力、會計政策理解能力、把握外部環境的能力、邏輯分析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這些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否則可能出現“水桶理論”中的“短板效應”。
二、會計職業判斷是原則導向型會計體系的必然要求
會計體系的建立導向有原則性導向和規則導向兩種類型,國際會計準則是原則性導向會計體系的代表,到現在為止,只頒布了41項會計準則(IAS)和5項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美國的會計體系則是規則性體系的典型代表,其會計準則體系相當繁雜而具體,有FASB的會計準則公告EITF的問題解釋、AICPA和SEC的有關會計規則等。其中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就有148項之多,其中大都是針對實務中某一問題而專門制定的。在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革,新業務不斷出現.準則的制定總是疲于應付企業實務的發展,以規則為導向的準則暴露出不適應性。由于GAAP某些實務處理的規定過于細化,以致人們只需按交易形式機械套用準則,而完全不必考慮其經濟實質。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為了解決“規則導向”模式下存在的問題,并避免類似于安然、世通等財務欺詐丑聞的再次發生,美國SEC、FASB等部門,開始評估“原則導向”的可行性。據美國的FASB、SEC等近期資料顯示。美國正消除GAAP和IAS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采用IAS的準則及IFRS,逐漸走向原則導向的會計體系歐盟各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宣布自2005年起統一采用IFRS之后,印度宣布將在2012年之前采用IFRS,原則導向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
以原則為導向的準則體系更注重經濟事項的實質.而不是經濟形式上的細微差別,能更好地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因此會計準則的內容相對簡潔,從而有助于孕育以專業判斷取代機械套用的氛圍。由于沒有具體業務的會計處理規定.原則導向型的會計體系不可避免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不確定性的會計業務時,需要對業務進行會計判斷。并做出相應的會計處理。應該說會計職業判斷是原則導向會計體系的必然要求。
三、新準則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
2006年我國39項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進一步國際趨同。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有20項具體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沒有較大差異。對于此次會計體系大范圍的變革.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是介于規則導向型和原則導向型之間的,類似于現在有些學者倡導的目標型會計體系。
新會計準則改變原有一些準則內容。新增了生物資產、職工薪酬、資產減值、企業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補助、所得稅、外幣折算、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等具體準則,填補了不少會計規范的空白;同時會計準則的技術難度系數加大,增強了會計自由裁量權。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會計政策、如何選擇計提折舊的方法、如何選擇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如何確認當期費用、如何使企業資產計量更有效、利潤更真實,這都更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相比以前的會計體系,新準則體系提供了非常繁多的原則性處理內容。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下面簡單舉幾個例子:
第一,公允價值計價方法的選用問題。對于公允價值的選用,新會計準則給出了謹慎、適度使用的基本精神,即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的才可以公允價入賬。能否可靠計量便需會計人員根據經濟活動的性質和所處市場環境進行判斷,如投資性房地產的入賬價值的問題。
第二.無形資產相關問題的判斷。無形資產準則比較簡單.但是它需要很強的職業判斷:有無形資產的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判斷.也有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的判定。這些判斷直接與無形資產的人賬價值和當期費用,以及最終影響會計利潤在各期的數據。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相關問題的判斷衍生金融工具持有目的是投機獲利和套期保值。衍生工具的目的不同導致會計處理不一樣,投機獲利項目的盈虧最終計入當期損益,套保工具的盈虧計人被套期項目的成本或損益中。兇而需要對衍生工具的投資目的進行判斷。會計行為導致經濟后果,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導致經濟后果的重要原因和手段新企業準則需要會計人員進行會計判斷的事項增多,在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和財務報告的編制等活動中大量存在需會計職業判斷之處。會計職業判斷的效果對企業的盈虧和價值有著重大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判斷的效果來自于職業判斷能力.因而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四、新準則下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途徑
會計職業判斷影響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如不加以控制就會導致信息失真。我國目前會計職業判斷的總體水平令人擔憂,監管部門、會計人員在職業判斷上存在一定的無知和盲目。無知表現在監管部門、企業和會計人員不重視會計職業判斷,沒有判斷意識盲目主要表現有:一是從眾心態,會計人員不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照搬其他企業對類似業務的處理結果:二是職業判斷局限于會計專業范圍之內,忽視了與之密切聯系的環境和技術因素的影響;i是無原則地依附于企業領導,盲目接受領導的態度和看法,放棄應有的職業判斷。當前我國會計職業判斷現狀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制度缺失,會計人員知識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利益驅動,繼續教育嚴重形式化等。
在不考慮會計職業判斷所處的外在環境情況下,會計職業判斷的效果基本上取決于會計人員會計職業判斷的能力,因此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資料完整和真實,從而真正發揮新準則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根本途徑
(一)轉變傳統會計思想觀念。更新思維方式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根本性的轉變。要提高會計人員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首先應當樹立職業判斷意識。新企業會計準則頒布和實施.這在客觀上就要求會計人員正確運用會計職業判斷處理經濟業務事項,主觀上也要求會計人員樹立職業判斷意識。若會計人員沒有職業判斷意識,只是應付了事,因而也就不能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
(二)培養會計人員具備比較全面的專業知識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對會計信息和會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計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不僅限于會計專業知識.在當今豐富的市場經濟中,也需要掌握經濟、管理、貿易、金融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已經和會計密不可分;隨著會計行為復雜化、參與決策化,會計專業知識不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還包含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務、審計、國際會計、會計理論等有關知識。只有專業技術水平提高了,其職業判斷能力才能提高。
(三)樹立終生學習理念。不斷提高判斷能力
大學會計教育應是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使之畢業后能夠以獨立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在知識經濟年代,由于企業的不斷創新,新的經濟業務的大量涌現,會計處理、會計規則也在不斷更新.一個會計人員如果不具備再學習的能力,不進行知識的更新,就談不上職業判斷能力。因而樹立終生學習理念應成為每一個會計專業人員必備的素質。繼續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提高會計人員知識能力的制度,但現在繼續教育形式化嚴重.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也必須改革當前的繼續教育體制。
(四)在實際工作中重視會計執業經驗的積累
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修養必須通過不斷訓練、長期積累才能形成。有知識不一定有能力,有理論不一定有經驗。經驗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也會使職業判斷成為習慣。
(五)掌握合理的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
會計職業判斷的內容繁雜、復雜程度各異,但其判斷過程都應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驟.掌握合理的職業判斷方法和程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方法原則,就是掌握了問題的精髓。只有掌握良好的方法,并依據程序辦事,才能較好地發現、解決需要會計職業判斷的問題。
(六)努力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水平
真實、公允是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準則。合理的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高尚的品格.正確的行為動機和豐富的理論業務知識的綜合產品。職業道德依賴人們的信念、習慣以及教育的力量維持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它只發生在法規和準則對會計人員行為限制的邊緣地帶。會計職業判斷的合理程度也取決于這種以道德為基礎的行為自律程度。新準則體系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尤其當法律法規無明確規定時,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會計人員能自覺抵制各種利益的誘惑,并且不受權勢和偏見的影響,確保判斷所產生的會計資料能客觀、公允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