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研究開發院的構建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隨著資源要素約束日益突出,傳統的增長動力源泉加速減弱,如何依靠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和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迫切問題。而企業是創新體系中技術創新的主體[1,2],如何整合內外創新資源,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提升創新軟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便成為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關鍵難點。與此同時,創新型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創新型國家必須有足夠的創新型企業,如何建設推進創新型企業也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科技部門急需研究的重點課題[2-5]。在此背景下,廣東省科技廳決定進一步組織開展創新型企業實施技術創新工程試點項目,引導省內創新型企業組建及發展研究開發院,探索企業創新路線圖的制定與實施[6],即“院線提升計劃”。然而,企業研究開發院(以下簡稱“研發院”)的組建及發展,作為實施院線提升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在現有理論和實踐中,并沒有一個較為清晰且系統的建設框架可供參考。從整體來說,技術創新必須由企業部門來組織[1],而研發院是企業組織技術創新活動的最高部門。但是,研發院作為企業組織技術創新的高級形式,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擁有,因為研發院的籌建和有效運行不僅需要企業持續投入大量的土地、資金、設備和人才資源,還需要企業擁有雄厚的知識基礎和較強的創新能力,而這些卻是大多數企業所不能保證的。創新型企業(Innovation-orientedFirms)是指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依靠創新實現持續發展的企業。它代表這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7],不僅關注企業在某一領域是否實現了一項創新,更強調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以及企業依靠創新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因而更有可能具備了建設研發院的硬件和軟件基礎,也更有可能需要建設研發院來進一步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選擇創新型(試點)企業作為調研對象,不僅只是為了方便調研,更是為了讓我們的經驗總結更具有可操作性、建設性和針對性。在上述思路的引導下,我們從2009年開始深入企業實踐通過研討會、結構性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原始資料,跟蹤和考察廣東20多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研究開發院的建設情況,不斷比較這些創新型(試點)企業的建設方案及規劃,總結和歸納其中的共同建設特點。總體而言,與一般意義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或實驗室相比,研發院應具備三大特色:高層次、高標準和高水平。高層次,是指其建設規格高,既要基于研發,更要高于研發;高標準,是指其建設要求高,不僅要實現研發目標,還要承擔其它非研性質的創新任務;高水平,是指其建設級別高,不僅要實現國內領先水平,更要敢于超越,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并且,對于研發院的組建和發展,應更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具體可通過強化五大模塊建設加以推進。
二、企業研究開發院的五大模塊建設
1.能力模塊建設
能力模塊建設主要回答研發院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具體包括研發院在整個(集團)公司層面的戰略地位,與(集團)公司各下屬單位、機構和部門之間的關系定位以及自身所具備的功能定位。戰略定位是研發院確定其關系定位和功能定位的依據,關系定位和功能定位是對戰略定位的深化解讀,也是研發院實現其戰略定位的保障。從戰略定位來看,研發院是整個(集團)公司技術創新的設計者和架構師。它立足(集團)公司的頂層戰略需求和整體發展高度,凝練創新理念,引領創新方向,規劃創新藍圖,高標準推進(集團)公司的技術創新戰略與管理,全方位推動(集團)公司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從關系定位來看,研發院是(集團)公司各下屬單位、機構和部門具體開展各種技術創新活動的指導者和推動者。它基于(集團)公司各方生產實踐和商業運營的具體創新需求,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相對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創新問題解決方案,并引導和推動(集團)公司各下屬單位、機構和部門將這些方案導入商業實踐當中,從而實現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現實生產力的提升。從功能定位來看,研發院是(集團)公司技術創新的集成者和發起者。它既是(集團)公司技術創新的“策源”中心,又是(集團)公司技術創新的“匯聚”中心,還是(集團)公司技術創新的“輻射”中心。“策源”主要體現了研發院的知識創造功能,“匯聚”主要體現了研發院的知識整合功能,“輻射”主要體現了研發院的知識傳播和應用功能;這三者的有機結合,從知識管理視角體現了技術創新從概念產生到商業化和產業化的整個過程。
2.機制模塊建設
機制模塊建設主要回答研發院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機體,應包含哪些組成成分,以及它們以何種方式聯系起來實現和保證其整體的有效運行,具體包括:研發院的組織構成、功能劃分和制度規范。其中,組織構成和功能劃分共同形成了研發院的組織結構,為研發究實現上述三大定位在職、責、權方面提供了一種分工協作的動態結構體系。從三者的地位來看,組織構成是研發院形成發展的基礎,功能劃分是其協調運行的關鍵,制度規范是其有效運行的保障。三者的有機結合,促使研發院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有機體,能夠根據公司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發展需求,靈活調整原定計劃、策略和措施,實現優化目標。從組織構成來看,研發院至少要包含三類機構:一是研發性質的各類機構,包括與某種材料、產品、工藝或技術改進、創造或檢測相關的車間、實驗室,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各種具體研發載體;二是支撐研發的服務機構,包括提供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項目管理、市場調查等支撐性服務的創新管理和服務機構;三是技術創新的統籌和決策機構,包括創新領導小組和指導辦公室、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等。從功能劃分來看,研發院應包含基本功能、拓展功能和規劃功能三層內容。基本功能,是指研發院應圍繞企業在生產和運營實踐中的具體創新需求,承擔起企業在產品、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研發任務,主要由研發性質的各類機構實現;拓展功能,是指研發院還應圍繞技術創新承擔起一系列支持性任務,如商標和專利管理體系、創新案例(最佳實踐)庫、創新人才引進、培訓與培養體系以及組織學習管理體系等的構建和建設,主要由各類創新管理和服務機構實現;規劃功能,是研發院的高級功能,也是其不同于其它研發性質的單位和機構的關鍵所在,是指除了負責面向具體問題的各種創新任務外,研發院還需承擔一些具有戰略高度的統籌性任務,如基于(集團)公司整體層面的創新戰略的制定與研究,創新路線圖的制定與實施以及基于行業或產業層面的創新研發服務的研究與提供,由研發院各類機構共同完成。從制度規范來看,研發院應具有激勵、約束和保障性質的三類規范。激勵性和約束性規范,主要針對其下屬部門和相關成員。前者主要包括激發并保持其創新活力,形成并發展其創新能力,保障并提升其創新效益的各種鼓勵性措施、流程和規章制度,如以創新成果為導向的《科技創新獎勵實施辦法》、專門針對研發核心人才的《創新人才股權期權激勵計劃》、影響和引導員工自身成長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等;后者主要包括促使研發人員自行、自主、自覺推進技術創新活動的各種制約性措施、流程和規章制度,如專門針對研發人才能力的“折舊-更新或淘汰”程序、注重結果導向的《研發人員科技創新成果的動態考核體系》等。另外,保障性規范是指確保研發院在其組織結構下,合理分配創新資源,科學制定創新決策,系統推動創新管理的各種程序、流程和規章制度。如用于規范研發經費來源和使用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制度》、《研發費用專項財務管理辦法》和項目管理的《科研項目立項管理制度》、聚焦于創新人才的《企業高素質人才引進培養制度》、以及致力于創新成果保護的《知識產權工作管理辦法》和創新成果應用的《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
3.平臺模塊建設
平臺模塊建設主要回答研發院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通過何種載體有效轉動其運行機制,實現其高標準定位,具體包括:縱向科研一體化、橫向科研一體化和整合式縱橫向科研一體化三類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縱向科研一體化平臺,是推進和實現(集團)公司技術創新過程的實踐載體;橫向一體化平臺是研發院超越邊界約束,放大創新資源的魔方透鏡;整合式縱橫向一體化平臺是(集團)公司匯聚、整合、創造和傳播技術創新知識的多功能熔爐池。這三者的有機結合,促使研發院形成一套多層次的技術創新平臺體系,使其有足夠大的舞臺開展創新,獲取資源有渠道,組織學習有氛圍,從而保持良好的創新動力和活力。從縱向科研一體化來看,研發院應根據技術創新過程的不同階段特點,構建的重點突出,分工明確的四層科研平臺。在(集團)公司層面,設立技術創新戰略管理中心,統籌研究開發,進行重大技術決策,開展技術創新戰略管理和科研管理;在上市公司層面,依托其研究機構,形成技術創新的核心和中心,以市場需求為方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明確研發目標、明晰成果歸屬,組織研發活動推進新產品的研發;在下屬企業層面,構建技術創新研發中心和工程化中心,負責創新成果的中間試驗和改進推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在車間層面,構建技術創新的工藝創新中心,成立工藝創新小組,通過工藝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從橫向科研一體化來看,研發院應基于集團(公司)各層需求和自身創新實力,通過“基地/中心升級”、“聯合攻關”、“對外借腦”等形式,建立各種橫跨組織內外的開放創新平臺。首先,基于研發院現有各類研究機構,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市級科技平臺,完善技術創新的策源、匯聚和輻射功能。如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檢測中心等。其次,充分利用國內高校、科研院校的專業資源和學科資源,構建和深化“產學研”技術創新合作平臺。如企業與高校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研究實驗室等。再次,依托研發院自身實力,探索發展國際化技術創新合作平臺,實現全球研發資源的快速整合和利用。如與外資企業開展合資合作或在海外成立研發中心等。從整合式縱橫向科研一體化來看,研發院應基于各類研發機構為基礎,系統整合(集團)公司各種縱向和橫向知識資源,構建和健全強大的知識管理平臺。首先,基于(集團)公司現有商標資源,構建或完善商標管理體系,推動商標管理的集成化、整體化和品牌化;其次,引入國際通用的專利保護模式,構建或完善企業專利管理體系,強化專利申請、專利授權、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管理以及知識資產的經營能力發展;再次,立足(集團)公司發展實際,面向全球搜集成功案例或經驗,構建或完善創新案例(成功實踐經驗)體系,積極地積累和吸收各種先進創新理念和模式;最后,根據員工創新實踐的需求,構建組織學習與培訓體系,促進創新知識的傳播、整合和創造。
4.隊伍模塊建設
隊伍模塊建設主要回答研發院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大概需要多少人、主要需要什么人,以及如何平衡這些人員結構三大問題,至少包括隊伍的規模、類型和結構三個方面。隊伍規模從人力資本層面反映了研發院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隊伍類型從學科和專業層面反映了研發院人力資源配置的多樣性和完備性,隊伍結構從學歷和職稱層面反映了研發院人力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從數量和質量上為研發院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從總體來看,研發院的人才隊伍規模主要取決于(集團)公司的整體發展規模、發展戰略以及現有研發基礎。一般而言,(集團)公司的整體發展規模越大,研發院的總體規模也應較大,以滿足整個(集團)公司的創新發展需要;(集團)公司整體發展戰略的實施越依賴于其技術創新能力的推動,特別是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能力,研發院的總體規模也應較大,以滿足(集團)公司的快速成長或穩步增長需要;(集團)公司現有研發基礎越強,研發機構越多,研發院的總體規模也應較大,以保證完成各項基本和高級研發活動。從類型來看,研發院的人才隊伍學科和專業應與(集團)公司所屬行業、研發方向、以及創新相關機構設置情況相匹配,大致可分為事務型、專業型和管理型三種類型。事務型人才隊伍主要負責一些常規性的基本事務處理,如知識產權備案、文案整理、商標登記備案等,并不需要太多的學科背景和專業能力;專業型人才隊伍主要負責一些重要的研究、開發和測試任務,如分析市場的調查研究、產品和工藝質量的檢測、產品、工藝和技術的改進、更新和創造等,往往需要特定的學科背景和專業能力;管理型人才隊伍主要負責一些協調和整合性質的統籌性任務,如對多研究背景項目和團隊的運作、管理,對(集團)公司未來創新發展方向的探討與決策等,往往需要多種學科背景和專業能力的交叉與綜合。從結構來看,研發院的人才隊伍學歷和職稱都可分為高中低三檔,兩者的總體結構都應大致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形態。按照高中低三種標準,人才隊伍基本可分雙高型、居中型、雙低型三大類。“雙高型”人才隊伍規模最小,但其學科和專業類型最為齊全和綜合,如學術學科帶頭人、院士、科學家等,往往決定著研發院在某一領域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雙低型”人才隊伍規模略大于“雙高型”,但其學科和專業類型最為單一和單薄,如會議記錄專員、知識產權備案專員等,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替代性;“居中型”人才隊伍規模最為龐大,其學科和專業類型級別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如工程師、經濟師和設計師等,成為研發院最為堅實的創新力量。
5.文化模塊建設
文化模塊建設主要回答研發院在各種技術創新活動中塑造何種精神追求、傳達何種價值理念、提倡何種行為舉止等問題,具體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個層面。精神文化反映了研發院廣大成員的價值取向,制度文化反映了研發院廣大成員的軟件環境,行為文化反映了研發院廣大成員的工作態度。三者的有機結合,集中反映了研發院基于(集團)公司層面,有獨具特色的愿景、使命和目標,為研發院揚帆起航和穩步前行提供永不熄滅的燈塔。從精神文化來看,研發院應凝練出一種基于現實但又超越現實的價值追求。一方面要從思想上形成“三信”體系,為持續創新提供永恒動力。信仰,賦予創新者力量;信念,給予創新者恒心;信心,激發創新者勇氣。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中強化“三進”精神,為穩步創新提供連續推力。進行,強調創新工作的不缺位、不越位和無縫對接;進取,強調創新研究的挑戰性、競爭性和合作性;進步,強調創新結果的可分解性、可實現性和可衡量性。從制度文化來看,研發院應創造出一個以人為本,有才能用的工作環境。一方面在資源分配和事務處理層面鞏固“三公”原則,為規范創新提供流暢通道。公正,強調創新資源分配程序和事務處理流程的客觀性和正當性;公平,強調創新資源分配和事務處理結果的合理性和均等性;公開,強調創新決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另一方面在人才選用層面強化“三有”準則,為全員創新提供廣闊空間。有才,側重對創新人才專業素養的考核和培養;有為,側重對創新人才行為績效的評價和提升;有位,側重對創新人才造“夢”平臺的建設和供應。從行為文化來看,研發院應培育出一種愛崗熱業,積極向上的職業態度。一方面從職業道德和能力建設層面提倡“三業”標準,為快樂創新提供和諧氛圍。敬業,強調對創新工作的尊重;樂業,強調對創新實踐的熱愛;專業,強調對創新研究的執著。另一方面在員工學習和生活層面鼓勵“三關”行為,為拓展創新提供多維視角。關注,強調員工對創新信息和知識的專業嗅覺;關心,強調員工之間的團結互助;關愛,強調員工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三、結語
本文通過上述分析,為企業組建和發展“三高”研發院提供一個系統的一般性框架,如圖1所示。能力模塊、機制模塊、平臺模塊、隊伍模塊和文化模塊都是研發院系統構建與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模塊是否能夠構建完備和良好,直接影響著研發院的規模大小和層次高低;模塊之間能否相互匹配和協調,直接影響著研發院整體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能力模塊,是研發院的大腦,其發達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發院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機制模塊,是研發院的心臟,其健康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發院穩定運行的有效性;平臺模塊,是研發院的雙足,其力度大小直接決定了研發院“立地”根基的穩固性;隊伍模塊,是研發院的雙手,其臂長大小直接決定了研發院“頂天”本事的扎實性;文化模塊是研發院的靈魂,其高尚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發院創新發展的持續性。因此,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在實踐中構建和建設研發院的過程中,既要重視“五大”模塊的完整構建,更要理解它們之間的系統關聯,以形成最優配置,發揮最佳合力,推動企業成功穿越創新“死亡谷”,馳騁于自主創新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