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思政課的養成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高職院校對養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1)對養成教育在高職教育中地位的認知不夠。高職院校在“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下,往往圍繞市場設置課程體系、安排課堂教學,其結果極易形成這樣一種傾向:弱化人文教育,忽視養成教育,窄化素質教育,形成單一的“專業教育”。客觀上不僅使所培養的學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蘊,致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缺陷,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缺乏素養,人格不完整。(2)養成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制度的內容通常局限于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的道德品質、健康心理、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養成制度則很少或基本沒有。(3)經費的缺乏。為了保證就業率和吸引生源,高職院校的資金投入多傾斜于教學硬件設施、實驗實訓設備和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而投入養成教育的資金明顯不足,導致學生的技能水平與思想素質水平嚴重失比。(4)師資配備上的不足。大多高職院校尚未開設專門的養成教育課程,養成教育的師資配備有限,學生的養成教育主要是由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完成。就目前來看,輔導員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學生獎、懲、助、貸等日常管理,而涉及養成教育的思政課程中,養成教育的內容所占課時少之又少,往往被忽略或流于形式。
2.高職大學生思想素養問題叢生(1)個人習慣差、自我管理意識不強。如: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玩手機、睡覺、穿拖鞋進教室等不守紀律的行為;公共場所抽煙、隨意丟垃圾、亂涂亂畫等不講公德的行為;考試舞弊、弄虛作假等不誠信的行為;浪費水、電等公共資源的行為。(2)思想道德水平較低。當代高職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深受“個人本位”價值觀的影響,尤其是在“拜金主義”的錯誤價值觀影響下,價值取向發生偏差甚至扭曲,“為了明天能有好的生活”“為了以后能掙更多的錢”成為當代高職學生的普遍追求和人生信條。他們對我國傳統主流文化持懷疑態度并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開始疏離、拋棄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追求個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強烈,物質化和功利化思想嚴重,甚至對來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較強烈的排斥情緒,缺乏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3)學習品質較差、創新思維缺乏。大部分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厭煩枯燥無味的理論學習,缺乏動力,沒有清晰的目標規劃。無法正確認識基礎課程與應用課程的關系,沒有好奇心和探索問題的敏銳性;不愿意獨立思考,不思進取,滿足于現狀。成長于這樣一個講求實際的時代的高職學生,表現出超出年齡的“務實”。“讀書無用論”的消極觀念影響,加之就業逐年低潮的現實壓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理想信念模糊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普遍現象。(4)對健康的心理品格缺乏認知。對于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呵護的當代高職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特征突出,常常抱怨,不能較快適應環境,不懂換位思考,自負計較,不能客觀評價自己。部分高職學生個性孤僻,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以個人為中心”思想依然占主導。一旦遭遇失敗或困難,他們便悲觀低迷,不善于調節情緒,不能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一旦出現競爭壓力大或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時,他們不能控制情緒,容易消極應對,加上法律意識的淡薄,部分大學生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二、高職“思政課”進行養成教育的途徑
要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針對不良習慣的表現,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1.“思政課”教師要傳遞正能量,做養成教育的示范者要想成為學生養成教育的最好示范者,“思政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加強師德學習,積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師不僅用教材教學生,其自身的思想、言行、品質無時不在影響著學生。教師職業生涯中表現的道德水準,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所以,“思政課”教師應成為靈魂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成為學生的示范者、助推者、觀察者、診斷者、守護者,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們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時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學生的心定會融化在師愛中,在學習中找到快樂,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總結,通過各種方式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給學生,把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健康快樂地成長。
2.把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有效加強養成教育被稱為青年中期的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品德發展、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階段。在自我意識、思維、意志等方面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掌握一定的社會標準,并以此來衡量各種社會現象,甚至開始思考人生的相關問題。然而,處于青年中期的高職學生在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因為環境、心理和各方面發展的不平衡,往往容易引起沖突和矛盾,這正是這一階段的高職學生道德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表現。“思政課”應該在這一關鍵期不失時機地推進養成教育,既掌握學生群體特點,又關注學生個性特征,引導青年學生自覺開展個人行為習慣、道德品質與個人發展的理性思考,積極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環境和社會關系。通過把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和養成教育的有力介入,逐步實現高職學生道德心理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
3.“教、輔”結合,發揮“思政課”的內化作用“思政課”應以正確的理論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催生他們前進的動力,提高遵守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自覺性。“思政課”教師在養成教育過程中,要克服純灌輸式的傳統教育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運用探究、思辨、討論等教學方法,結合信息、網絡、情景、案例等多種教學媒介和手段,讓學生通過理性的思考來完成道德認知的真實內化。但是,由于年齡和知識水平所限,高職學生難以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所以,單純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思政課”教師應借鑒心理輔導的理念和方式,加強與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關注和培養其健康心理和良好習慣。對于早已接觸并依賴于信息和網絡的當代高職生,“思政課”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科技平臺,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等知識,配合高職院校各部門,組建全面、完善的學生輔導系統,通過各種交流途徑幫助學生解決在思想道德認識、人際關系、社會認知等方面的問題和疑惑,促進良好的認知和習慣養成,并掌握正確的心理調整和防御方法。
4.以實踐改變認知,外化養成教育養成教育的過程本身具有彌漫性,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融合在一起的。同時,養成教育也正是通過現實的生活體現其效果的,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覺踐行養成教育,需要豐富的實踐活動來外化。如:要積極轉變學生的認識,使其明確認識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性。高職學生只有從思想上、情感上接受養成教育,才能在自身的實踐中去踐行。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不斷更新實踐教學方式,在學院的支持和幫助下,組織形式多樣的可供學生參與、感受、體驗的社會實踐活動。如:請用人單位和精英校友在校舉行報告、座談會,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操練、到社區進行服務調查、到農村進行生活體驗并寫出心得體會、調查、報告。通過“思政課”的實踐教育教學,讓高職學生全方位地接觸社會,驗證理論,發現問題和差距,找到自我價值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并堅定理想信念,砥礪品性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思想上積極將社會要求轉化為自我要求,在行動上自覺去踐行養成教育。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見,養成教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培養青年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實現育人、樹人教育宗旨的主要陣地,應不遺余力地為提升高職院校養成教育的實效性貢獻力量。
作者:陳媛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