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升中小學德育實效性的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同步開導,就是在教育過程中,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疑點問題和帶有普遍性的不良思想傾向,同步、及時地做好教育疏導工作。在問題的萌芽階段,要注意抓不良的苗頭,要防微杜漸,以防患于未然。抓苗頭時還要特別注意分清是個別人的思想苗頭還是有代表性、傾向性的苗頭。對于前者要有針對性地做好個別的教育工作;而對于后者,要高度警惕,一定要及時做好疏導工作,防止釀成普遍性、廣泛性的問題。為此,要注意做到“三個同步”:一是“主題教育”同步。圍繞不同階段出現社會熱點、時髦話題,如“吸煙有派還是有害?”“怎樣正確上網?”“怎樣看待早戀?”等學生感興趣且都要面對的話題舉行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辯論會和討論會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并展開討論甚至可以通過激烈的辯論和交鋒澄清學生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二是典型示范同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在學校、班級做好榜樣示范教育工作,要花力氣樹立和宣傳校內外和班級內外的先進典型,如學習標兵、優秀學生干部、三好生等,并號召學生向他們學習。通過各種典型示范,使學生明確各個階段的奮斗方向,做到學有目標,有利于促進良好的班風、學風的形成。三是個別工作同步。一個班集體內,學生必然存在著個體差異,個人情況參差不齊甚至會千差萬別。因此,德育工作還要通過一人一事的個別教育工作,因人因事因時施教,及時解除學生的個別困惑,化解個體思想上的矛盾,使每個學生的思想品德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善后疏導,是在進行完全局性的系統思想教育后,對個別思想認識還跟不上、紀律觀念還相對淡漠甚至有抵觸情緒的學生,有意識地做好善后疏導工作。這是個別式的、亡羊補牢式的工作。要通過心理疏導,釋疑解惑,理順情緒,化解矛盾,恢復心理平衡,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主動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同時也要預防和控制各種異常心理的產生和發展。不但如此,善后疏導工作還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習慣、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對學校生活的較強的適應性。總之,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時機,要講民主,重疏導,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通過理論指導,輿論引導,文化倡導,思想疏導,檢查督導,善后疏導,使學生思想素質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一、要創新德育方式和方法
當前,學生的思想活躍,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光靠老方法肯定不行,因此,要提高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除了要把握時機外,還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特點,因人施策,注重德育工作方法和方式的創新。在工作方式上,必須走出單純“管”“灌”的模式,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要轉變以往工作中“我講你聽”的說教方法,提倡學生以平等的身份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雙方地位平等,活動氣氛就會融洽,學生以真實的個性和情感參與到活動中來,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加強自身品德修養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
在方法上,要注意寓教于文、寓教于樂、寓教于趣。可采取平等討論法、批評與自我批評法、陶冶教育法、實踐鍛煉法、滲透教育法、修養指導法、品德評價法等。防止和克服“兩張皮”現象,堅持虛功實做,以實為主,在結合上下功夫,真正把德育工作寓于各種課程教學之中,寓于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當中,寓于社會實踐之中。同時,思想教育必須從小事做起,使之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形成德育工作無處不在的格局。德育工作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腦入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才能產生活力和魅力。
二、要加強德育體驗教育
要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僅靠單純講道理式的理論灌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僅有單純的理性認識不足以促成改變,伴隨著對道理的認識,必須有情感體驗,才能轉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學生的學習成果才能得以鞏固,才能對學生的道德和行為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注重加強學生的體驗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是認知和情感體驗并重的學習。為此,要努力改進德育工作方式,選擇和抓住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寓教育于各項實踐活動之中,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重視觀念引導與行為操練相結合,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擺在重要位置,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熏陶,教會學生做人、求知、做事。為此,學校應該切實把學生的課外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引導學生到廣闊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去體會理論的真諦。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和調查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活動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同時,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如近年來,一些縣市在學生中開展“假如我是縣長”的活動,不少學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議,如有的學生探尋治理工廠廢水污染的辦法;有的要求政府加強對荒山的治理,減少水土流失等。這些活動不僅發展了青少年學生的關心社會品質和對社會敏銳的洞察力,而且還逐步引導學生關注各種社會現象、關心社會問題,逐漸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釋當前種種社會不良現象存在的原因,教育學生正視這些問題,樹立以自己的行動解決這些問題的遠大志向,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可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勞動。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途徑。”當前,由于升學的壓力,學校的公益活動越來越少,這不利于培養學生形成崇高精神。因為社會公益活動對個體品德的形成起著主導作用,它有助于學生擺脫狹隘個人主義思想意識,形成為社會服務的習慣和觀念,并能滿足學生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如“學雷鋒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即屬此類。近年來,一些地方開展城市孩子“進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活動,極富特色。在幾天時間里,學生與農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勞動,使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尤其是對農村及農民的認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那里,學生通過直接生活進行學習。
三、要強化道德選擇能力
從我國中小學德育的現狀看,學校德育基本上只是一種“教會服從”的教育,從未鼓勵學生對自己的道德取向進行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選擇。當歷史邁入21世紀,人類迎來了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由于社會發展變革速度快,國際交往與聯系明顯增多,人們接受的信息量大、傳播信息渠道多,思想更加活躍和開放。學校、家庭、親友的思想意識、價值觀點、道德準則具有多元性甚至相互矛盾。對學生而言,他們能同時接受多種豐富的信息,同時受到多種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思想和價值觀的沖擊和影響。而青少年時期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并開始要求自己作出選擇的時期,他們不再盲目地“唯書”“唯上”,不再一味遵循社會和成人給定的現有標準,而是依據那些自己能親身感受到的事實或經過自己過濾的標準和原則作出選擇,但是其認識水平的局限,往往導致他們選擇和行為的盲目性。
因此,僅僅“授之以魚”的教育,僅讓學生記住空洞的德育知識或培養某方面的行為習慣,不僅不能應付變化了的和變化著的情況,而且還會讓學生因此產生價值混亂。所以,如果一味讓青少年學生無條件地服從某些規則而不鼓勵他們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導和自我決定,就無法培養出真正有德性的人。可見,在這個信息多元化、價值多元化、開放的新世紀,重要的是“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應該使每一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以使學生逐步達到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目標。為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把對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的能力的培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學生適應多元社會、多元價值的需要,并會對他們的終身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
四、要整合德育資源,形成德育合力
在現代開放的社會,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會受到校內和校外、正式和非正式的、顯性和隱性的、可控和不可控的多種教育因素的綜合影響。在這些影響中,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而要實現學校的德育目標,就要求學生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教育影響一致,否則,會使各方面的教育影響作用互相抵消,甚至形成教育的負效應,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鑒于此,學校要通過構建德育網絡,利用德育網絡,整合德育資源,避免學校淪為教育“孤島”,改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生活脫節的局面,動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齊抓共管,保證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影響一致,形成德育合力,全面優化德育的效能。這是現代德育的一種趨勢。因此,學校要注重整合德育力量,通過建立并借助德育網絡的組織形式和溝通手段,統一學校、家長和社區的教育觀念;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各自的教育職責;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達成共識,互相配合,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避免教育要求的相互矛盾和工作步驟互不一致,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矯正、消除各種德育消極因素的影響。這對提高德育實效非常重要。
作者:汪丞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