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學生興趣培養幾步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如果對學習的對象產生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排除多種外界因素和內部心理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學習,并且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
【關鍵詞】啟發;激發;強化;升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都強調了興趣對學好一門功課的重要性。學生如果對學習沒有興趣,則會導致其似學非學,心不在焉,如坐針氈,敷衍塞責。無怪乎有人把興趣稱之為知識的“母親”了。因此,教學之始,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驅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那么到底應該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一、師生和諧,啟發興趣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得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師的技巧就在于如何愛學生。教師在課堂內外,從多方面、多角度給學生以體貼、關懷和幫助,以平等的態度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多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他們更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更復雜的心理活動,他們渴望交流,渴望被關注,但較之小學生,他們更懂得掩飾這種內心的渴求,使之封閉起來,久之便發出一種失落,既而表現為對學習的厭倦。作為教師,要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使自己成為學生信賴的朋友。“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往往由愛戴某位教師而喜歡其所教的學科。師生間的距離接近了,感情融洽了,學生才會有振奮的精神,才會產生向往和追求學好語文的愿望,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主動,更多一份濃厚的興趣。
二、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的創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文字太枯燥、問題太煩瑣。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我們才能讓學生輕松、愉悅、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創設良好導入情境,激發探索動機是引導學生探索學習的前提,當然情境的創設不能僅僅局限于導入。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教材。更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教育智慧。
如何巧設情境?曾有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句子:“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公園玩。我看到了紅的桃花、綠的小草,就把它們畫了下來。”此時已臨近下課,學生的注意力渙散,讀書聲無力。這可怎么辦呢?她靈機一動,說道:“哎呀,我們怎么走錯路了?這是一座荒山,無樹無花,不美不美。”學生抬起頭來,驚訝的看了她一眼,明白了,連忙拿起了書。第二次朗讀聲響亮了許多,不過還是有點亂。她微微一笑,說:“呀,我們路過菜市場了!”不少學生笑了,但他們的心已回到課文中,書拿穩了,背挺直了。第三次朗讀,流利整齊,但缺乏情感。讀完后,學生看著她,充滿了期盼。她揮了揮手,說:“啊!公園門口到了,我們快進去吧!”這時,全班學生都捧起了書。神情專注。有的學生情不自禁,為朗讀配上了優美的動作。她翹起大拇指贊嘆到:“好個美麗的大花壇!小紅,你看到了嗎?請你來讀。”“小李,你呢?”學生個個興趣盎然,讀得深情并茂。下課了,還有許多學生捧著書圍在她身邊嚷著要讀。課堂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能不讓人驚喜無比嗎?我想是情境式評價語言幫了她大忙。
三、藝術提問,強化興趣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逆反期,興趣往往很快就減弱,甚至消失殆盡。藝術提問,是語文教學中強化興趣的主要手段。學貴有疑。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練習,是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最后一課》的教學中,我在深入閱讀課文的進程中,有機地穿插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和精心設計的問題,并注意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如細讀第11段后討論:1、韓麥爾先生講話中用了兩個“最后”,你覺得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討論后明確:前一個“最后”表現了他沉痛而悲憤的心情;后一個“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學習”的原因,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2、海麥爾先生講話的態度是“又親和又嚴肅”,對誰親和?為什么嚴肅?討論后明確:韓麥爾先生對孩子充滿了愛,所以態度親和,但宣布的是一個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嚴肅”。指導學生朗讀:以沉痛憤慨的語氣,柔和而又嚴肅的讀韓麥爾先生的話,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語……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做到藝術提問,既要深鉆教材,找準突破口,又要注意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注意語言的幽默,思維的規律,知識的循序漸進,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討論、質疑、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
四、啟迪思維,升華興趣
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后,教學便進入了中間階段。在這個階段,我還特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的興趣得到升華。
質疑問難,培養思維的敏捷性。我經常在講課前或講課后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或議論,或質疑,或問難,或對老師的講解提出看法,或對課本中的文句甚至標點提出意見,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啟發思考,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好的課堂提問,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要求。
五、合作學習,保持興趣
合作學習是指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布置相同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各個成員分工合作,各小組展開競爭。這種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我在課堂上常常采用這種方式。如分角色朗讀課文,合作表演課本劇,共同探究問題,合作修改作文等。就拿表演課本劇的合作來說吧,我教《皇帝的新裝》一課時,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騙子向皇帝、大臣介紹布料的特性那個場面,他們神態自若,語言滑稽,一唱一和,演得跟真的一樣,同學們哄堂大笑。這種方式深受學生歡迎,讓他們在合作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能力。這樣,學生學到了知識的同時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此外,教師應組織各種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寬松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枯燥的語文知識更加趣味化,實踐化。例如,組織繪畫比賽、到野外踏青、演講比賽、模擬記者采訪、講故事比賽、自編作文選等活動。這樣,不僅進一步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
總之,要使中學語文課堂煥發生機,讓學生學好語文,就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使學生樂學、會學,輕松地學,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