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升研究生跨文化交際才能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時代,跨文化交際作為聯系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紐帶功能愈發顯著。從文化學上說,國際化的高等教育就是跨文化交際[1]。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不僅要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要使其具有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由于研究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國際前沿,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因此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當務之急。目前,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論闡釋不少,但實證研究不多。王振亞[2(]1990)、鐘華[3(]2001)、高永晨[4(]2006)等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式對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調查,但相關研究在研究生層面鮮有開展。本研究旨在調查農業院校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了解其能力內部的具體結構特點,發現不足,探討對策,以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與測評維度
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5]。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內容廣泛,所包含的要素很多,不同的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Chen和Starosta[6]認為,由于交際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極易產生誤解和分歧。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取決于三個要素,即能否在情感層面上擁有積極的情感;能否在認知層面上正確認識不同的文化和文化間的差異;能否在行為層面上采用合適的語言行為或非語言行為技巧。從人際間跨文化溝通的角度,Lustig和Koester[7]66-71提出跨文化能力的組成要素包括三個方面:語境,得體與有效,知識、動機和行動。首先,跨文化能力具有語境性,對交際者跨文化能力的評判不能獨立于語境之外。其次,跨文化能力要求人們行為得體、有效并達到期望的結果。最后,跨文化能力需要人們有足夠的知識、適合的動機和有技能的行動。“知識”包括交際者對文化與交際的總體信息的認知和多元文化中具體國家文化信息的認知,其中也包括對本國文化信息的了解。“動機”指人們對跨文化交際所持有的情感聯想,其中包括對交際對方的態度與認識。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的態度與認識,知識儲備,行為技能等是實現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的關鍵。從外語教育出發,在Samovar,Poter及Byram等研究的基礎上,張紅玲[8]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現在態度、知識和行為三個層面。文化能力的測評內容也可按照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她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所持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它主要指對某一具體文化群體的看法和接受程度。“知識”包括本族文化與外國文化知識,語境知識,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知識,以及有助于了解文化與文化學習本質、掌握跨文化交際普遍規律的知識。比較而言,外語教學更加關注具體文化的宏觀與微觀知識的測評,即某一文化的歷史、地理、宗教、藝術等宏觀知識和該文化的社交禮儀、生活習俗、價值觀等微觀知識的考查。“技能”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也就是文化知識和態度在行為層面的表現。由于三個測評層面分別涉及情感、認知和行為,其測評的手法必然有所不同。以上學者的論述雖不盡相同,但從本質上說,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應該具有正確的認識、充足的知識和恰當的行為表現。因此,本研究將依據上述學者的相關闡釋,從認識、知識和行為三個層面建立測量維度、編制測評內容、進行實證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受試對象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南京農業大學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為調查對象。樣本取自兩個英語學分選修班級。85名學生來自農學、植保、資環、園藝、動物科學、動物醫學、食品、公共管理、漁業、生命科學等學科專業,樣本覆蓋面較廣,基本上能夠反映目前農業院校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具體研究問題包括:(1)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如何?(2)能力內部具有怎樣的結構特點?(3)應采取何種對策?
(二)測量工具與評分
本研究測量工具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主要了解學生個體接觸中西方文化和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情況。第二部分為測評問卷。“認識”維度有三項內容,10個論斷,20分。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調查學生對每一論斷的態度。得分越高,認識越好。“行為”維度有兩項內容,20題,20分。主要考查學生在特定交際語境中的表現是否得體。“知識”維度主要測試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知識,以宏觀知識為主,共18題,20分。其中,“中國文化”一項要求盡量用英語答題,以便于同時考查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問卷設計參考了大量的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外語教學文獻,本世紀出版的外語文化類教材,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相關文獻。
(三)數據收集與處理
測評問卷以無記名形式,隨堂發放,35分鐘完成,最終獲得有效問卷82份。問卷正式實施前,進行了試點評估以提高問卷的效度。實施中,首先聲明問卷只用于科研并對問卷各部分的要求進行了說明和強調,以確保問卷結果的信度。數據統計與分析借助SPSS17.0。
三、結果與分析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總體水平
根據受試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總體水平的描述性統計,全體受試者的均分為35.988(見表1),占滿分值60分的百分比為59.98%。說明受試者已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總體水平不高。根據受試者跨文化交際能力三個維度的描述性統計,受試者在認識、知識和行為上的均分分別為14.707、10.683和10.598分(見表2)。其中,認識維度的均分最高。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檢驗結果:F值為81.624,相伴概率為0.000,說明3個維度間存在顯著差異。經事后多重比較檢驗(見表3),結果發現:認識維度與知識維度和行為維度之間的概率都達到了很高的顯著水平(Sig.<0.05),這說明認識維度與其它兩個維度的均分之間的差非常明顯,受試者的認識水平遠遠高于其知識的掌握和行為能力。具體結構特點分析如下:
1.“認識”維度
良好的認識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受試者在異國文化及異國交往,文化學習,跨文化交際三項認識的均分為6.518(均值后4.889)、5.104和3.085(見表2),說明受試者能正確看待異國文化、正確對待跨文化交往,具有非常好的雙向平等交流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但對跨文化交際的宏觀認識還不充分。例如,48.8%的受試者認為“跨文化交際就是跨越母語文化和英美文化進行交際”,不認同這一論斷的只有17.1%。受試者將跨文化交際等同于中英或者中美之間的交際,說明其多元文化意識還有待加強。
2.“知識”維度
豐富的跨文化知識可以使交際者深入了解文化間的差異,使其跨文化交際更有質量和深度。受試者的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兩項均分為4.66和6.024,配對T檢驗結果顯示其差異具有統計意義(見表4)。說明受試者對中國文化知識的了解相對較好,但了解還不夠全面和深入,而受試者的英美文化知識還比較薄弱。例如,對“清教傳統(PuritanBeliefs)是個人主義的主要根源”的認識,如果受試者了解美國文化中的宗教因素,那么對美國主流文化“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文化(WASP)”就不會陌生,對個人主義這一美國價值觀的核心也就比較易于理解了。正因為受試者英美文化知識欠缺,這道題的得分率只有26.8%。此外,盡管在認識上有87.8%的受試者贊同“應該學習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但測試中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均分卻只有2.10,說明受試者的表達能力非常缺乏,測試結果也再次驗證了目前已引起廣泛關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
3.“行為”維度
在跨文化交際中得體的行為不僅顯示出對交際對方的尊重,也可以避免交際雙方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和沖突。受試者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兩項均分為6.622和3.976,配對T檢驗結果(見表4)顯示受試者的非語言能力顯著低于其語言能力。受試者對英美國家的行為規范和禮儀習慣缺乏了解,因而在一些特定的跨文化情境中不知道如何得體地進行交際,對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容易產生誤讀。例如,英語國家的人比中國人目光交流的時間長且更為頻繁。在美國,白人兒童從小受到的教育是聽人講話時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以示專注和誠意,而在亞洲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太多的眼神接觸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有關“眼神接觸(EyeContact)”的這道非語言交際題目,受試者的得分率為48%。
(三)跨文化交際的個人信息
學生個體接觸中西方文化和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信息反饋表明:第一,受試者現階段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閱讀和翻譯專業文獻”、“進行學術交流”和“通過各種考試”,“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際”和“未來工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不在前三位之列。這表明受試者目前會專注于英語語言技能課程和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簡稱ESP)課程,還沒有強烈的跨文化交際學習動機。第二,經常關注和瀏覽“英美文化”、“中國文化”和“跨文化交際”書刊、留意“中國文化英文表達”的受試者分別只占總體的4.9%、34.1%、13.4%和17.1%,選修過“英美文化”、“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和“中國文化”英語課程的分別為10人、4人、2人和0人。這說明受試者缺乏對英語文化課程的系統學習和文化知識的主動積累。第三,76.8%的受試者有機會接觸外籍教師和留學生,但認為“口語水平”、“聽力水平”和“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妨礙其積極主動交往的主要因素。這表明受試者有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機會,但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可能會妨礙其主動交際。以上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映證了受試者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三個維度上存在的不足。
四、結論與對策
綜上所述,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總體水平不高,能力發展不均衡:認識水平遠遠高于其知識的掌握和行為能力。在認識維度上,對異國文化和交往、對文化學習已有相當的認識,但對跨文化交際宏觀認識不足,缺乏學習和實踐動力;在知識維度上,對中國文化的掌握要好于英美文化,但整體上知識儲備不足,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還非常欠缺;在行為維度上,具有一定的語言行為能力,但非語言行為能力顯著落后,行為技能有待加強。因而,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亟待提高。針對目前的狀況,在教學中應強化研究生的交際意識、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提高研究生的實踐技能。
(一)強化交際意識
作為21世紀的公民,任何人都已無法決擇是否要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處或工作,唯一能決定的是自己該怎樣與他們相處或共事[7]2。而這離不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為此,國際教育應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化觀念,使其主動學習和掌握跨文化知識,逐步提高國際交往能力。
(二)完善知識結構
豐富的知識儲備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保障。國際化這一概念具有兩個重要的核心特質:它一方面是國家間的活動,另一方面是一個“引進”和“輸出”的雙向過程,即一國認識、理解、尊重進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和一國把本國優秀文化成果推廣到世界,讓世界各國認識、理解、尊重進而吸收本國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9]。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同時具備跨文化交際知識、母語文化和異國文化知識的人,才能加深文化理解,客觀、全面、正確地審視各國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平等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研究生文化課程的設置上應增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將現有的“英美文化概況”課程擴展為“英語國家文化概況”,從而完善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使其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際理論和實踐知識,增強對多元文化的適應能力,通過系統地學習,由淺入深地獲得文化體驗,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最終超越特定的文化,發展文化創造力,實現文化創新。
(三)提高實踐技能
行為技能是實現成功交際的關鍵,認識和知識只有轉換成技能才有實際意義,而跨文化交際實踐課程則可以承擔研究生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培訓任務。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讓學生熟悉具體語境中的交際規范,通過有關文化誤解的案例分析與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習慣和技能。與此同時,學校要制訂相關激勵政策、創造條件鼓勵研究生多與外國人接觸和交往,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0]。結語加強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對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進行了實證調查,從中發現了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結構特點與不足,為進一步探索提高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和路徑提供了依據。當然,本次調查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調查內容雖經過仔細斟酌和精心設計,但由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涉及內容寬泛,受調查時間和可操作性等的限制,本次調查難免會有不足;其次,如果樣本量再大些,調查結果則更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