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音樂教育被重視的發展歷程來看,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到近代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的學堂樂歌,再到新的歷史背景下,在中小學教育中音樂課的延續,直到今天音樂的普及,無不說明音樂對教育的重要輔助作用。了解音樂已不再是專業院校學生的專利,普通高校在近幾年的時間中,陸續開設了與音樂相關的課程,音樂作為“教學育人”手段之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高職院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意義和價值也是無可置疑的!那么,如何設計音樂欣賞課,使非專業的學生們對音樂感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任課教師如何能像會議主持那樣,時刻抓住學生耳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一位同學投入、參與到課堂教學內容當中,筆者作為音樂任職教師,就合理設計高職音樂欣賞課,談些淺見。
一、強化音樂欣賞課的設計,充分發揮音樂療法的作用
所謂音樂療法是用音樂陶冶性情、調整心境的心理療法。如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已凸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能在大學有限的學習時間里,通過課程的設置,教師的疏導,幫助學生減輕來自于外界與內心的雙重壓力,使之更加積極樂觀地走向社會、面對生活,是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在音樂欣賞課程的設計中,加入音樂療法的元素,恰恰是全面素質教育取之不盡的營養源泉。
我國古代對音樂治療的作用十分重視,認為“五音”(宮、商、角、徵、羽)通過“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調節人的情志和身體功能。現代研究表明,樂曲的不同旋律、節奏、音響、速度、音調、音色,可以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和機體效應。如歡快的旋律可以加強肌肉張力、振奮精神;柔和的旋律、舒緩的節奏則可以平穩呼吸、鎮靜安神;優美的音色可以降低神經張力,令人輕松愉快;神秘的音響效果,可以提高注意力,令人精神集中等。正如孟子所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把握音樂的特點,音樂欣賞課上教師選擇樂曲就不再是無的放矢了。就能很好地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上課不能集中精力、生活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接人待物消極懶散等不良現象,因材施教。具體曲目不再一一贅述。筆者在教學中將此環節放在每節教學內容的第一環節,效果也是較為明顯的。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以往輕視音樂欣賞課的觀念,學生不再只是為拿學分而進入課堂,由被動上課變為主動。從某種角度講,教師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思維的不斷更新,才能緊扣時代脈搏,適應形勢的需要。
二、以民族音樂為根本,發揮音樂育人的整體效能
一節生動的音樂欣賞課,作者的調、曲、創作意圖、背景等,最終只能通過音樂教師的介紹傳遞給學生。教師如何將無生命力的東西,變得生靈活現,如何充分發揮教師傳播能力和作用呢?那就要在課程設計方面注重由內到外,從局部到整體的全盤設計。
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與漢族有著明顯的區別,所謂中華民族的音樂,就是以中國人民熟悉、了解,喜愛母語文學以及音樂語言,來表達民族的思想、內涵、感情的音樂,就是中華民族的音樂。所以,教師首先自己要了解并且重視這一點。
當然,各民族特定的音樂風格的不同,是由語言、民族審美習慣決定的。是由演唱特色、伴奏樂器以及表演時演員的面部表情、體態律動、肢體動作等不同所組成的。怎樣使學生了解本民族以外其他民族音樂風格,使民族音樂在當前“洋為中用”的音樂生物鏈中不被淘汰,才是音樂教學的根本。例如:學生聽《珠穆朗瑪》馬上就知道這是西藏風格;聽《藍藍的天上白云飄》就知道這是蒙古風格等等。為達此目的,要教會學生一方面從聽覺上辨別,另一方面從視覺上學生可以通過民族服裝、肢體動作來辨別。至于民族綜合音樂知識就歌曲來講,其歌詞和旋律音調都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形成的。
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聽懂《梁祝》,也應該能使學生聽懂《藍色多瑙河》。筆者認為,在與世界音樂接軌的情況下,在大力推廣普及大學生了解西方音樂的前提下,更多的應以本民族的為根基,只有在繼承、弘揚民族音樂的前提下,才能引導學生真正了解、學習到西方音樂的精髓和優長。
三、發掘學生的音樂智能,發揮音樂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當代的青年學生們處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受各種思潮的影響,尤其通過消極的影、視、歌、舞的影響,久而久之,一些學生開始不求上進,生活懶散、追求享樂,缺乏自我約束力和正確的道德觀。“以德治國”戰略方針的提出,足以證明當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它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高職院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目標,不是要把學生們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通過音樂區別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形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創造思維的人。德育是一項長期、細致耐心的心靈建設工程,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音樂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精神文明建設,它所賦予人的應是高尚的情操和美的心靈,它可以體現德育的精髓,是人類升華的情感和智慧的結晶。捕捉學生心靈的敏感點使之受到啟發是高職院校設置音樂課程的重要決策。
音樂的教育作用及其影響是通過美的音樂對人的“凈化”來實現的。在教學當中,教師應結合上述觀點,在確保教學內容清晰、合理、創新的前提下,盡量避免內容重復和繁亂。在選材中還應注重傳統美德和新時代成就的滲透教育,從感受中國古代傳統愛情的忠貞不渝《梁祝》和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的巨大變化《走進新時代》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對現實生活的贊美和對美好理想的向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強化學生參與音樂實踐互動的教學氛圍,通過自身“舞臺式”的表演和學生親自體會,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詞美、旋律美、表演美、肢體美、儀表美……,從美的角度去開掘學生的應月智能,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啟發學生、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趣味,提高音樂鑒賞力和審美鑒賞力。
總之,高職教育,音樂課程設計對德育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利用、挖掘各種音樂素材,強化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要針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搞好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的設計,通過音樂育人使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成為符合國家需要、適應時代需求同時又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和音樂素質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