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鎮返季蔬菜的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農村的發展直接表現為農民收入的高低,要實現農民增收,調整結構是關鍵,即通過引導和改善投資結構和種植結構,通過尋求最有效的方法組織農民生產,探索出最節約土地,勞動時間和生產成本,生產適銷對路,效益比較高的農產品,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就要求我們自覺依據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圍繞市場需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使農業產生三大變化,一是使農產品總量供求基本平衡,品質適銷對路,從根本上改變當前農產品“兩低”狀況,即農產品優質率低,優質農產品產出率低,提高農產品在縣內縣外兩個市場上的競爭力;二是使農業全面轉向優質、高產、高效的軌道,使務農的勞動力收入逐步接近全社會平均水平;三是使農業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布局,不同地區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
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農產品已由買方市場轉移到賣方市場,對農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縣鎮黨委、政府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為全鎮經濟工作的中心來抓,充分利用金沙江峽谷地區的光熱資源,區位擾勢,構建以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的農業產業框架,逐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大力扶持開發冬早返季蔬菜,并已初具規模,作為鎮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產業。現將這項產業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冬早返季蔬菜開發的現狀和經驗
鎮地跨7個行政村,107個小組,5324戶,19523人。全鎮可供開發用于種植冬早返季蔬菜的熱區面積,達10280畝以上,這些地方的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年30℃積溫為6000℃左右;年的太陽總輻射量為6000兆焦耳/米2左右。光熱充足,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開發冬季農業具有成本低,品質好,無公害的天然優勢。
1993年,全鎮在地區科委的幫助下啟動了冬早返季蔬菜的開發,當年在村(辦)的4個小組,120戶,農戶地里試種蠶豆、辣椒、西紅柿、黃瓜等120畝,單位面積新增純收入500元。到目前,全鎮返季蔬菜已覆蓋7個村,98個小組,4152戶,種植面積達6075畝,產量1869.8萬公斤,產值2056.78萬元,蔬菜種植種類也由單一品種發展到14大類50余個品種組合,種植形式由零星的單家獨戶種植向規?;羞B片種植發展,營銷方式由農戶自產自銷發展到外地商販批量收購;產品覆蓋面也由最初的本縣周圍擴大到昆明、東川、會澤、成都、重慶、西昌等大中城市,并根據市場需求種植適銷品種,生產方式正向訂單農業過渡,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冬早返季蔬菜已發展成為鎮農民繼甘蔗、蠶桑為后盾的又一大收入來源。2012年,全鎮有4152戶,農戶種植返季蔬菜6075畝,產值達2056.78萬元,戶均4953.7元,占全鎮經濟總收入的15.67%。
全鎮自推廣種植冬早返季蔬菜19年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主要經驗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經濟、市場優勢。在具有資源優勢的同時,黨委、政府意識到要發展一個新的產業就必須用市場規律來調整農民的生產行為,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在合理配置現有自然資源中的作用,將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交給市場,政府要在試驗,示范和科技推廣與良種、培訓、篩選、供應等服務中發揮主導作用,并對蔬菜適銷大開綠燈,從而將政府調整種植結構的行為變成了農民自己的行為,政府抓主流,農民增收益。鎮政府組織了以果蔬站農科人員為主體的引進,試驗示范機構,高起點引進市場銷路看好良種,并根據當地資源條件進行試驗篩選,進而通過示范逐步推廣適宜的品種,及時提供技術指導,使農民種植時放心,銷售后開心,不種的動心。同時,還組織農科技術人員到周邊地區的市場進行調查,為農民提供咨詢服務。在蔬菜成熟期,則專門到產區了解產量和運輸情況,對一些運輸難,賣難的農戶,由政府出面協調車輛,幫助聯系買主,深受群眾歡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確保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
二、返季蔬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冬早蔬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受市場需求不旺,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和一些非適宜區設施農業發展的影響,全鎮的冬早蔬菜也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光熱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相對削弱,原來并不十分突出的矛盾正逐漸凸現出來,作為目前制約這一產業發展的“瓶頸”。
1、基礎設施薄弱,水利化程度低。比較大的困難就是水資源條件差,灌溉面積少,水利化程度低,據統計全鎮水利化程度僅35.3%左右,遠遠低于全縣的平均水平,受水的限制,不少適宜種植返季蔬菜的土地無法獲得較高的收益。鎮總耕地面積18000畝,由于水源退化,2012年返季蔬菜只開發種植面積6075畝,現只靠幾眼泉水進行灌溉。雖然有爐房水庫水,這幾年雨水少,無水進入水庫,只能保持人畜飲水,種植地里,水越缺乏越不供。2、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規模小,品種結構不盡合理,部分群眾由于害怕承擔市場風險,不愿加大資金投入,導致蔬菜種植的科技含量低,種植方式粗放,農戶除采用地膜覆蓋外,設施農業仍是空的,在施用化肥、農藥和病蟲害防治方面也還停留在低水平上,農戶習慣憑想象施用,而且在種植品種上仍以青蠶豆、青豌豆、早洋芋、四季豆、番茄和蓮花白等常用蔬菜為主,經濟價植較高的品種早包谷、早黃瓜、早辣椒、苦瓜、茄子等種植較少。
3、政府和中介組織的服務亟待提高。首先是村、小組兩級對發展蔬菜產業缺乏整體規劃,沒有及時引導農民種植向規?;较虬l展。其次是農科人員的服務意識,水平有待提高,特別是培訓、推廣和試驗、示范等工作滯后,大多數農民仍處于盲目種植階段,再次就是中介組織不健全,民間流通組織發展較慢,市場價格、供求等信息不靈,收購價格經常為外地商販所左右,農民種植蔬菜的潛在市場風險加大。此外,對外宣傳力度也不夠,有特色產品,但無特色品牌。
4、無儲藏庫,蔬菜保鮮技術落后。外地商販不及時到,就賣不掉,受保鮮技術制約,絕大多數農戶只能種植經濟價值低,耐藏的冬洋芋,蓮花白等品種,影響群眾增收和規?;N植。
5、開發程度低,品種結構不合理。返季蔬菜實際是冬早蔬菜,生產季節單一,開發程度低;生產的蔬菜品種幾乎是番茄、蓮花白、冬早洋芋、四季豆和少量蠶豆、辣椒、黃瓜等品種,而且種植分布區較窄。
6、科技水平不高,耕作種植粗放。從大面情況看,全鎮種植返季蔬菜的科技含量低,傳統種植方式普遍,許多菜農除用地膜外,其它科技措施應用較少,化肥用量配比憑想象施用,病蟲防治不能對癥下藥,造成投入增加,成本增加。有的農戶誤用,濫用殘留農藥,導致產品質量差。此外,全鎮農科人員總數比例才到0.01%,遠遠低于全縣水平,且部分農科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不能很好地為生產服務。
7、生產資料供給品種單一質量差。據對25戶農戶調查結果顯示,全鎮化肥、農藥、籽種品種單一,質量差。市場銷售混亂,出售的種籽、農藥也不保險,嚴重的挫傷了菜農的生產積極性,生產成本增長,既不增產,也不增收。
8、本地流通組織發展緩慢,市場風險大。從過去十幾年的營銷情況看,因為沒有中介服務組織,市場信息不靈,主要靠外地人來收購,收購價格受外地人左右,壓價現象嚴重。本地的流通組織發展緩慢,大部分農戶只注重蔬菜種植,不注重營銷。
三、鎮返季蔬菜將如何發展
鎮有豐富的光熱資源,據氣像資料表明,熱天季節主要表現在夏秋長,冬春短,夏季長達194天,秋季87天,春天84天,地溫方面1月平均最低氣溫為13.1℃,總體氣候特點是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屬干熱季風氣候小區,尤如一個天然大溫棚,開發返季蔬菜具有成本低,投資少的優勢。通過19來年的發展,返季蔬菜開發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據調查統計,2010年至2011年全鎮種植面積為6058畝,產量1632.83萬公斤,收入達1796.16萬元,2011至2012年種植面積擴大到6075畝,產量1869.8萬公斤,收入達2056.78萬元,部分農民從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較好的種植技術和營銷策略,群眾有了較強的市場風險意識和品牌觀念,為支柱產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正是國家修建白鶴灘電站,縣內人口多,需要的蔬菜多,加之國家調整農業結構政策的出臺,是鎮開發返季蔬菜的最佳時機。從而加快市場網絡體系建設,搞活流通渠道。
在生產規模上從2009年開始至2013年全鎮返季蔬菜開發規模為2009年5981畝;2010年6012畝;2011年6058畝;2012年6075畝;2013年6184畝。在生產格局上,農業基礎建設要明顯提高,水利化程度達到57.1%,農業裝備水平要明顯改善,科技水平要達到全區發達地區水平,服務體系健全,使鎮返季蔬菜這一區域特色框架基本形成,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使返季蔬菜成為鎮的支柱產業。
四、發展返季蔬菜,應抓好的工作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鎮村兩級在今后抓返季蔬菜產業時必須改革“條塊分割,分兵把口”的舊體制,切實轉變職責,圍繞農民增收這個重點,實現從指導型向服務型轉變,把主要精力轉移到服務上來,成立開發返季蔬菜領導小組,負責規劃,種植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2、努力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建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更是發展返季蔬菜的根本條件,要發展返季蔬菜產業必須大力發展以水利為中心的基本建設,努力增加灌溉面積,加大培肥力度,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土地利用率。
3、狠抓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科技培訓推廣力度,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農業基礎設施薄,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水平落后,因此,在開發返季蔬菜產業時要把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充分發揮農科部門的職能作用,主動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聯合,引進先進技術和成果,強化技術培訓、示范、推廣工作,培養和造就一批農民技術員隊伍,組建一定數量的蔬菜研究學會、協會組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4、提高服務質量,各地農業部門和農科部門,要強化質量意識,抓好化肥、農藥、良種的供銷服務工作,加強管理力度,杜絕假冒偽劣化肥、農藥、種籽坑害農民。
5、建立示范基地做好示范引導工作。強化服務職能,抓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建一批示范基地,通過示范服務帶動大面,示范篩選一批適宜本地種植的各類優良品種,向廣大農民推廣,真正為農業搞好示范服務工作。
6、抓好流通營銷工作,返季蔬菜產業要真正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就要真正在指導思想上,從過去只重視生產轉變到既重生產,更重質量,重營銷上來。把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效益觀念引入具體工作中去,開拓生產門路,拓寬銷售渠道,如實解決好農民賣菜難的問題。搞活蔬菜流通,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發展以民間流通為主的多種流通組織,培養和扶持一批農民經濟收入隊伍;二是抓好信息網絡建設工作,使農民和運銷戶能及時、準確地得到蔬菜供求價格等市場信息;三是建立蔬菜營銷有限公司,走“公司+農戶”的道路,實現訂單農業。
7、抓好社會化服務建設。全鎮各級各部門要發揮各自優勢,為返季蔬菜產業發展共同努力,政府要從鎮財政增加投入,撥出一定專款支持這一特色產業的開發;金融部門擴大農業的貸款規模,保證農用資金的投放;工商、稅務要規模執法,提高服務質量,盡可能為這一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優惠政策。
8、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多渠道,多方位宣傳的特色經濟和區位優勢,增強質量和品牌意識,擴大影響,爭取更多市場份額。
9、建立健全中介組織,搞活流通,探索技術,銷售有償服務的路子。農科人員有償掛鉤包扶農戶,提供必要的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建立信息網絡,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供求,價格等市場信息,幫助農民進行中、長期市場的預測分析,聯系買方變盲目生產為有計劃、有目的生產。建設有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吸引外地客商進入參與交易,以解除蔬菜“難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