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它關系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影響到社會穩定,是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為加強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將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粗淺的分析。
一、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一)現狀與成效
1、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自年以來,我局開展了以蔬菜、茶葉農藥殘留為重點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嚴格控制蔬菜、茶葉農藥殘留超標和畜產品獸藥超標,累計抽檢樣品469個,檢測合格率為100%。全區連續多年來沒有發生過因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而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
2、全社會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氛圍正逐步形成。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消費者的觀念便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消費者的安全意識逐漸增強。生產者為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其安全意識亦隨之增強。各級各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了林區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人大實施監督,政協密切關注。企業依靠質量創品牌的意識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發展無公害生產和居民安全消費的局面正在形成。
3、農產品認證和農業標準化生產穩步推進。為實施國家“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林區農業局積極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注冊商標,提高品牌意識,加大農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的力度,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在市場上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信譽的農產品。對企業申報認證農產品品牌的,報請區政府給予適當獎勵。截止目前,全區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農產品共13個,其中無公害食品9個(主要是蔬菜),綠色食品1個(“生龍牌”黑木耳),有機食品3個(百花蜜、木魚有機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4個(蔬菜和畜產品),面積已達到4萬余畝。全區先后建立了3萬畝蔬菜、1萬畝茶葉、4萬畝中藥材、10萬畝干果和宋洛、松柏萬頭生豬等無公害種植養殖示范基地。通過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改善。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提高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目標要求,林區農業局始終堅持做到“四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消費者的利益,事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管,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林區農業局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與農業農村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二是領導到位。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經常總結經驗,部署工作,研究解決問題,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順利開展。三是責任到位。實行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行政領導責任制和部門分工負責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四是經費到位。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調劑安排工作經費購置檢測設備,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2、加強宣傳,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林區農業局分別在電視臺、報開辟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專欄;結合“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農資打假保春耕秋播活動、安全生產宣傳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設立咨詢臺和曝光臺,共接待咨詢人數2450余人,發放宣傳單6000余份,在鄉鎮居民集中居住地噴刷固定宣傳標語280余條;結合新型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
3、加大硬件投入,逐步建立健全監測體系。為加強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林區農業局籌建了3個化驗室,改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條件和手段,確保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此基礎上,通過科技下鄉及開展農民培訓等形式,發放有關農產品標準書籍和主導產業栽培模式等資料,增強農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從而更好地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實施。組織開展科技入戶活動,農技人員直接對基地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幫助企業基地更好地實施標準化生產。
4、突出重點,加強農業投入品的日常監管。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從嚴打擊違法使用“瘦肉精”、“孔雀石綠”、“高毒高殘留農藥”等國家違禁藥品用于農產品生產的行為,聯合工商、衛生、質檢、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統一行動,經常開展專項整治,并把專項治理與宣傳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三年來,查處不規范的飼料經營戶5戶;查獲銷售高毒農藥經營單位1戶,收繳高毒高殘留農藥268瓶;查處無證經營獸藥案件1起,收繳過期獸藥42個品種,價值6000余元;收繳廢棄物農藥2.9噸;對15個獸藥品種、6個飼料品種、10份豬肉樣品進行抽檢,檢測合格率達100%。通過集中治理,規范和凈化了林區農資市場。
5、從嚴治理,加大動植物產品檢疫力度。三年來共檢疫蔬菜、茶葉、藥材5200余噸,檢疫動物10萬余頭(只),檢疫肉品825噸,禽類產品58噸。在畜產品加工環節上,嚴把宰前檢疫關,確保不讓染疫的動物進入加工環節;嚴把宰后檢驗關,確保不讓有害的畜產品進入市場。銷毀不合格肉品1800余公斤,確保了食品消費安全。
二、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和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認識不完全到位。從生產主體來看。農民還不完全明白什么樣的農產品是優質安全的,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又該如何生產。有極少數農民根本不知道“瘦肉精”、“蘇丹紅”和“孔雀石綠”是違禁藥品。從加工主體來看。一方面,從千家萬戶農民中收購來的初級產品大多是分散生產的,質量安全難以保證,加工成品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風險;另一方面,加工企業經營者缺乏戰略眼光,對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發展定位模糊不清,生產管理亟待規范;從政府行為來看,部分領導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工作力度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機制還不完善。
(二)農產品檢測體系不健全。林區農業局在近幾年來,雖然下大力氣加大硬件建設力度,建立了相關檢驗檢測化驗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政府還沒有成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無專業的檢測隊伍。同時由于工作經費困難,導致檢測設備落后、檢測手段不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極不相適應。成立機構、提高檢測技術水平和檢測技術手段已刻不容緩。
(三)農業標準化水平不高。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三大體系基礎薄弱,通過認證的農產品比例還比較低,全區實現標準化生產的農產品僅僅局限于蔬菜、茶葉等品種上。咎其原因,主要是農業標準宣傳、貫徹、落實的力度不夠。由于農業標準化工作投入資金有限,標準宣傳、示范推廣力度不夠,信息渠道不暢,以及生產者素質較低等原因,很多已制定的農業標準沒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實施。標準化生產與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即使實施了標準化生產,也由于千家萬戶分散經營方式的制約,影響了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
(四)管理體制還不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涉及到農業、工商、質監、企業等方方面面,因我區工作起步較晚,部門與部門之間還存在很多不協調的地方,職責不清,形不成合力,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整體提高。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范圍廣、環節多,管理難度大,農業部門雖然舉力所能及之力,但仍顯鞭長莫及,導致農產品生產經營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自流現象。
目前,國內大中城市正在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一旦我區蔬菜、中藥材、茶葉、干果、畜產品等大宗農產品因質量安全問題被擋在市場門外,受損的最終是的農民,的聲譽。
三、提高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對策及建議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既涉及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又涉及農產品銷售和運輸;既涉及對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又涉及對農業投入品的市場監管。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功虧一簣。針對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掇r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三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關工作。”根據這一精神,當前,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地方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做到工作措施有力、監督管理有效,形成政府主導、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管理格局。農業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系統內部要形成整體合力,牽頭做好各項具體工作。工商、食品監管、質監等有關部門要充分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共同推進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二)強化宣傳引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要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等宣傳平臺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家產業政策、農業標準化、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等知識,用“三食品”生產的高效典型和現實生活中因質量安全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以及因質量問題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安全所帶來的危害等,來引導和說服群眾,讓農民等生產主體真正認識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農產品生產主體把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三食品”真正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三)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投入。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用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規定,建議林區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投入。農業、工商、質檢、食監等部門要適當整合項目資金,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傾斜。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調動企業、農戶的積極性,自覺增加投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四)建立健全三大體系,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奠定基礎。一是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體系。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苯ㄗh林區政府盡快成立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培養一批檢測技術骨干,配置檢驗檢測設備,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裝備水平和檢測能力。二是農業標準體系。抓緊收集整理陸續出臺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國外有關先進標準,認真研究和學習貫徹。質監、農業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配合,結合林區實際,高水平、高起點地引用或制定從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加工包裝等環節的一系列農業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逐步建立與國內國際市場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三是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要認真組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以及名牌產品的質量認證、認定工作,對經過認證的農產品要進行公示并加強質量監督,建議林區政府對認證的農產品繼續給予獎勵。
(五)逐步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要在松柏農貿市場、大型超市進行農產品市場準入試點工作,在取得成功經驗后,分別在木魚、陽日擴大推廣農產品市場準入試點,進一步摸索經驗,逐步研究建立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制度、質量安全公示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和追溯制度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基地管理。在基地環境管理上,建立基地環境定期監測制度,對產地土壤、水質、大氣進行連續的監測評價,控制外源污染及農業生產資料使用對產地環境的污染,保證產地環境符合標準;在基地農業投入品使用上,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全面禁止高毒農藥;在生產過程中,明確生產主體的各項責任,嚴格按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其次,要建立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長效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依法對種子、農藥、鼠藥和化肥等主要農用生產資料市場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逐步建立標準化生產長效機制。第三,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對一些已有較高知名度的地方傳統優勢農產品,要以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和打造“旅農林”生態產業鏈為契機,按照“精品化、小型化、禮品化”的要求,大力實施品質和包裝技術改造,開發一批“小包裝、透明化、易攜帶、質量優、價格好、有特色”的旅游農產品,創建一批知名旅游農產品品牌,樹立產品新形象,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旅農林”生態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