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諧社會下法治文化體系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和諧社會法治文化的內在要求——人權保障法治化的國家意味著人權的充分保障。人權是指人依據其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所應平等享有的權利。德沃金認為,在有德行的政治制度和憲政實踐中,每個人都應享有被尊重和被保護的權利,這是政治道德的一種要求,是“個人握在手中的政治王牌”。
(二)和諧社會法治文化的外在保障——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指政府從決策到執行及再到監督的整個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集有限政府、陽光政府于一身,權力和責任于一體,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的政府形態。建設法治政府關鍵是要推進政府的法制化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和監督制度。
(三)和諧社會法治文化的價值目標——公平正義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會規則、標準和秩序平等地處理事務。公平既包括公民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權利公平、制定規則的平等參與,也包括機會公平、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正義是指公正的義理,包括社會正義、國家正義等。從二者的關系來看,公平是實現正義的前提,沒有公平就不可能實現正義;正義是公平的精髓,是公平要實現的目標。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是法律的靈魂,是法治社會追求的理想和目標。
(四)和諧社會法治文化的集中體現——民主自由民主,簡言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是指按照多數人的意志來共同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法治與民主互相依存,民主是法治的動力源泉,法治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自由是指做法律所允許做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講,法不禁止即自由。法律為保護人的自由而設,但同時又規范人的自由行為,把它限制在不損害他人和國家利益的范圍內,充分的自由同樣需要完善的法治加以保障。
(五)和諧社會法治文化的行為選擇——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在法治文化背景下,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與義務是和諧統一的。尊重個體的權利是當代法治的一項重要原則。但是,因為社會資源有限,每個人從個體權利出發做出行為選擇時會面臨個體間的權利沖突,和諧社會的法治就是要平衡和協調各種個體權利的沖突。這就要求每個個體都要重新審視個體義務和權利的關系,在行使權利的同時遵守與之相對應的義務,達到行使利和履行義務的平衡。
二、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法治文化的結構分析根據法治文化的結構說,法治文化由顯性結構文化和隱性結構文化組成,有的學者也用表層結構文化和深層結構文化來表述。表層結構文化就是可以看得見的文化,具體包括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法律設施、法律組織機構等;深層結構文化是指同意識形態相關的法治文化結構,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識、法律思想體系等。
(二)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有的學者把表層結構的法治文化比作“物質基礎”,把深層機構的法治文化比作“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建設應從制度性文化的建立和“法治精神”文化的建成兩方面著手,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公民自覺信仰的法治文化。制度先行——法治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包括看得見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人大、政府、法院、檢察院等法律組織機構及法律設施等。缺少制度的法治文化就像機車沒有汽油、辦案機關缺乏經費一般,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和物質保障。因此,建立健全良善的法律制度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政府引導——法治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實踐證明,西方發達國家法治文化的形成模式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我國法治文化的構建必須采取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強大的政府力量和權威是加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引導的方式主要有:樹立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價值目標,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和組織機構,宣揚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的理念,倡導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引領公眾樹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文化觀。民意自覺——法治文化建設的精神實質。法治文化的培養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持續過程。僅僅靠政府推動是不夠的,還必須形成公民的自覺。
一是樹立和諧社會的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法治建設上的集中體現。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二是培育公民對法律的崇尚和信仰。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治文化建構的過程,其實就是法治文化逐步替代人治文化的過程。尊崇法治的心理、追求法治的信念是法治社會建立的先決條件,公民的法治思想和法治意識是法治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而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仰則是法治社會的靈魂,是法治文化建成的內在要求。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仰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正義性”:一是法律本身的“正義性”。埃德加•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社會主體對法律的真誠信仰源于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公平正義,社會主體正是基于這種信仰而對法律自覺遵守;二是法律施行的“正義性”。法律施行的正義性能使社會主體親身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威嚴,從而對法律產生尊崇和敬仰。此外,還應該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等良性法律實踐的教育活動增進公民對訴訟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對法律的自覺信仰。
公眾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文化的過程中,強調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不僅僅是法治文化內容的受益者,更是法治文化形成的參與者。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完成,普通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公共參與愿望正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正自發地組織起來通過各種社會組織表達自己的訴求、開展廣泛的志愿服務活動。他們的參與行為推動了政府管理體制的完善,促進了公平正義價值觀的形成,凝聚了法治文化建設的社會合力。
作者:王令己單位: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