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在健身中的治療保健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音樂療法的興起與發展
在古代,人類把音樂當成一種“藥物”來利用。古埃及最早的音樂著述中就是以音樂作治療處方。羅馬、古希臘的歷史著作中有這樣的論述:如《歸約》中記載大衛用豎琴安撫過掃羅王憂郁不安的精神;巴赫的戈德堡變奏曲治愈了凱瑟林伯爵的失眠癥;畢達哥拉曾談到音樂的“凈化”作用,有助于人體健康、恢復內心能力的和諧。西方最先有教育系統介紹音樂治療作用的書籍是英國R?布朗所著的《音樂醫學》。奧地利醫生P?利希滕塔爾則在1807年寫成了4卷的《音樂醫生》,更詳盡地介紹了當時的探索成果。在18世紀,國外就開始了對音樂心理治療的研究,法國率先報道用音樂療法成功治愈精神病患者的消息。在歐美,音樂治療興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死亡和心理威脅,造成許多士兵患戰爭應激性疾病,即戰爭性神經官能癥。當時,在美國陸軍醫院中,對這種患者應用音樂治療,效果頗佳,直至戰后,效果良好。恢復和平后,音樂治療的方向轉移為身心障礙者的治療,成為50年代的新學科。1950年,國際音樂療法協會成立。音樂治療發展成為專門療法。美國政府將其規定為醫學院校學生的必修課,并出版論文集和定期刊物,推廣音樂療法。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學院還成立了實驗音樂生理學研究所,目前,歐美與日本除已有相當數量這方面專著外,并有不少音樂學院與醫學院校合作,設立4年學習期限的音樂治療專業。在我國,1989年成立了音樂治療全國性學會組織,獨創了音樂電流療法、音樂電針灸、音樂電針麻醉以及音樂電磁療法等。
2中醫學與音樂療法
中華民族歷來注意音樂對人的心身調節作用。七情是致病的因素,《內經》稱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七情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并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調節范圍與耐受能力,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七情的致病特點主要有三方面:一、直接傷及內臟。由于五臟與情志活動有相對應的密切關系,故不同的情志刺激,可損傷相應的臟腑。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當然臨床絕非如此,心臟是人體活動的主宰,主宰人的生理活動及心理活動,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臟密切關聯。情志活動以臟腑氣血為物資基礎。心主血藏神,為生命的主宰;肝藏血主疏泄,調節器暢情志;脾為后天之宰,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臨床情志傷及的病證,以心肝脾三臟氣血失調多見。二、影響臟腑氣機。七情對內臟的損傷主要通過影響臟腑氣機,導致氣血紊亂而致。《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者氣消,恐者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三、影響病情的變化。在許多疾病的演變過程中,若患者受七情刺激引起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甚至造成死亡。音樂療法通過“調心”(入靜、意念、松靜)調整人對各種事物產生的心理狀態。由于愉快心情與精神狀態改善,從而排除負性情緒、切斷因情緒性制病的因素,一些心因性疾病會迅速緩解,同時對各種情志刺激的感覺閾限提高、心胸開闊,保持身心健康?!都t樓夢》中,賈府的最高領導—賈母,不但愛看大戲,還特別聽音樂。賈母高壽與愛聽音樂不無關系;現代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說:“當我在工作遇到困難,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央視名嘴崔永元是采用藥物治療和音樂療法相結合,治愈了他的抑郁癥。
3現代醫學對音樂療法的認識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音樂對人體的作用,通常是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心理作用,二是物理作用。根據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方法,通過聆聽原始自然音樂,在變化無窮的優美旋律和動人的樂曲聲中,能使人產生心理、生理的共振,激發情志、陶冶情操、開發潛能。同時,可使人的情緒得以宣泄,從而緩解緊張或失常的心理狀態,調動人體內防病、抗病的積極因素,達到心理學中的移情、寄托、聯想、暗示和誘導等治療保健作用,并從生理上提高人的自我治愈力。關于物理作用,是指當音樂傳入人體后,其振動頻率和節奏與機體的剛好吻合,會產生較大的共鳴或共振反應,從而使體內儲存的潛能由靜態變動態,達到調節機體代謝的功能。因此,樂曲不同的節奏、旋律、速度、曲調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如鎮靜、興奮、鎮痛、降壓等。音樂療法作為一種行為療法或活動療法,通過音樂活動來求得治療效果,屬于科學行為的范疇。然而,音樂治療作為一種治療心身疾病的方法,并不是萬能的,應與其它方法相配合。
4音樂與健身活動相結合
音樂的治療保健作用,是醫學和心理學結合的產物。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心與身、精神與物質統一在人的生命系統中,共同影響著人體健康。從近年的“疾病譜”、“死亡譜”來看,傳染病、生物和物理因素,不再是唯一致病因素。據黃曉梅報導,心理疾病已躍居十大疾病之首。由于科技高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工作節奏加快,現代社會的發展所伴之而來的社會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解決這些心理障礙,除心理醫生外,音樂已成為治療諸多疾患的良方。90年代,美國興起了內心健康運動,就是通過音樂幫助人放松。音樂療法的生理生化機制,是具有一定規律節奏和變化頻率的曲調和各種健身運動有機地結合,作用于人體各系統時產生了和諧的共振。當優美的音樂作用于大腦,提高全身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分泌對身體有益的激素,從而改善血液循環,調節機體功能,加強新陳代謝。將音樂融合在健身活動中能對人產生明顯的影響。如長跑中,健身者通過節奏明快、催人振奮的樂曲調節步幅和頻率,得到較好的鍛煉效果;太極拳習練中,悠揚的民族古典樂可使習練者很快入靜,幫助撫平人的心緒,緩解緊張狀態,增強人感官的藝術效果,產生情感共鳴,起到養生保健的功能。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根據需要,選擇不同曲調、節奏、旋律的音樂,通過聽覺對大腦神經的刺激,在心理、物理的作用下,達到調節人的各項心理、生理功能,可改善不良心理狀態,可促進各種疾病的改善與消除,特別是心身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
5.2建議在全民健身活動中,不同年齡、性別的健身者,在選擇健身項目中,應多選擇在音樂伴奏下的健身項目,因為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和行為,可使人的精神意境豐富,喚起人生的良性情緒,從而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狀態。特別是當今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情況下,對健康者可以預防心理疾病,對心身性和心因性疾病的患者可促進自身疾病的改善與消除,真正達到身體上、心理上的健康目的。
作者:任穎慧楊潤琴單位:山西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