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療模式下預防醫學教學質量評價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醫療模式由傳統的以單純治療型和為個體被動式服務為主轉變為以群眾預防-保健和主動尋求健康促進服務為主,預防醫學的地位得到不斷提升。高等醫學教育中,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及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評價也顯得愈發重要。當前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指標體系不完善、專業針對性較弱、對教學工作反饋不足等。結合預防醫學的學科特色及作者的實際教學體會,筆者認為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當從基礎理論課的教師教學質量、實驗課的教師教學質量和實習基地的帶教質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希望這些觀點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評價;教學質量;預防醫學;醫療模式;醫學;高等教育
現代醫學模式的建立使得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從傳統的單純治療型和為個體被動式服務向為群眾預防-保健-健康促進和主動服務轉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已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預防醫學正是研究健康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規律,闡明外界環境因素與人群健康的相互關系,制定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一類衛生學科[1]。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疾病譜的變化要求不僅是未來的預防醫學工作者,包括臨床醫生在內的醫務人員,都應熟練掌握預防醫學知識及相關技能[2]。這對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顯得至關重要。
1當前我國醫學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現狀
目前我國醫學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主要以各校自建為主,主要對課堂授課質量進行評價,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結合預防醫學的重要地位以及教學實踐,提出三點體會。
1.1現有評估指標體系不完善,難以全面反映教師的實際教學質量。
目前各醫學院校對教師進行的教學質量評估以課堂授課質量為主,較少涉及到教師大量參與的實踐課、見習課等。事實上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授課形式及內容應當是有較大區別的,醫學課程更注重實踐操作[3]。且現代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教育強調“干中學”(learningbydoing)這一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4],因此預防醫學教學質量評價的建設與發展也必須始終堅持和圍繞這一理念,增加實踐教學以及見習等過程的評價環節,并且增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可持續性。
1.2指標專業針對性不強,可信度有待提高。
目前,醫學院校采用的教學質量評估指標多為全校共用的一套指標體系,看似公平公正、規范統一、操作方便,但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抹殺了教師評估的專業性[5]。在醫學院校,用同樣的標準來評估醫學專業課程和非醫學公共基礎課程,分數一致的情況下,教學質量卻未必相同。例如,預防醫學專業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包括本專業教學任務和非本專業的教學任務。在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是按照分支學科分別完成學習任務的,即本專業學生需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分別修完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環境衛生學、職業病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學等預防醫學類學科。然而對于臨床醫學等非預防專業學生而言,他們所學的僅僅是一門預防醫學或預防醫學概論,以上分支的學科內容經整合后由各個領域的不同教師共同完成授課。因此,根據不同的培養方案和目標,針對不同的專業,授課計劃、授課形式、考核要求及方式都是不相同的。評價教學質量時應有所側重。如在針對臨床醫學、中醫學等非預防醫學類專業開設的預防醫學整合課程中,學生對于課程內幾大學科的內容架構、難度及重要性認知不同,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及參與度不足,會導致教學過程對于學生的預防醫學理念、知識及技能的培養效果不佳[6],而最終影響教學效果的評價。
1.3評估結果
對于教學工作的反饋作用不夠。評估結果只有及時反饋給教師本人并對其教學行為產生影響,才能激勵教師查漏補缺,不斷改進[7]。有些院校在處理評估結果方面一味與福利待遇、職稱晉升等掛鉤,雖在某種程度能穩定教學質量,但長此以往,教師主動求進步的積極性可能被功利心取代,并不利于教學質量的真正發展[8]。因此在建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時,除了要保證指標的科學性和整體性,還要充分注意該指標的可操作性和可改變性,即指標的評價標準要與評價人的評價能力和水平相一致,并且指標所反映的事實能夠促使教師找出自身的不足而做出改進[9]。
2新形勢下關于預防醫學教學質量評價的思考
對于預防醫學的教學而言,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應分為三大塊——基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基地見習。當醫學院校對預防醫學教學質量評價活動進行分析時,應當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評價表。
2.1基礎理論課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
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對醫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實驗和見習所無法取代的,與此同時,由于醫學專業教師幾乎沒有系統地學過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理論課堂的教學與實驗和見習帶教相比,更需要教師學習和運用教學方法及教學知識。所以,教師更需要研究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指標內容,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作用,為改善教學質量提供指向性的作用。
2.2實驗課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
實驗是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理論基礎課的內容,同時也可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10]。預防醫學的實驗教學應該適當增加設計性、創新性、綜合性實驗的比例[11],因此實驗課教學質量評價也應根據不同的課程相應傾斜,重點考查實驗課教學對于學生設計、創新、綜合素質的培養,以評價的方式促進教師對學生科研素養的關注。
2.3實習基地帶教質量評價
基地實習是預防醫學專業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一般在學業即將結束,專業課修完之后進行。這是在學生畢業之前對于將來的職業生涯最貼近的一次模擬演練,也是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現場能力的重要培養環節[12]。預防實習帶教單位不僅是提供給學生接近工作狀態的場所,更是培養其良好職業道德以及各項實際工作能力的場所。因此對實習老師的帶教評價應當突出對于學生現場應變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學科形勢以及不斷變化的醫療衛生環境,才能使他們更好地以專業的、靈活的、批判的、創新的姿態迎接未來的工作,更好地融入促進人群健康的實際挑戰當中去。
3預防醫學教學質量評價
應以培養人才為最終目標,以評促建,促進教師和學科的發展預防醫學教育質量的評價內容會隨使用指標的主體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所有的評價指標體系都應以“上好課”或“帶好學生”作為他們的共同特點。教師按照這樣的要求來指導教學和實踐的時候,還要充分考慮怎樣才能符合醫學專業認證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促進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現代醫學教育在本質上更加注重教師個性和教學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提高教師基本功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創新和個性化,不僅是學校管理者也是教師自身應努力實現的目標。教學評價也應遵循這樣的目標來開展,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評價結果,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全面剖析,排除評價結果中學生個性因素和人際因素等非必要因素的干擾,使教師更容易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并能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在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更好地建設一支專業技能過硬和職業情操高尚的隊伍,促進學科的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施榕,王春華,孔杏云,等.預防醫學[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3.
[2]楊曉蕾,錢學艷,萬思源,等.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預防觀念的策略及重要性[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3):61-62.
[3]薛金龍,王軍,高菲,等.如何應用網絡課程更好開展繼續醫學教育[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6):1-3.
[4]傅華,施榕,張競超,等.健康教育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3.
[5]王永輝.RBF神經網絡的改進及在課程教學效果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6:13.
[6]申璐,陳婕,徐圓圓,等.新形勢下中醫院校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19):3032-3034.
[7]程凱.論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體系的現狀與完善路徑[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4):166-169,187.
[8]趙志鯤.大學教師激勵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100-110.[9]劉海杰.醫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16-19.
[10]謝娟,張欣,黃國偉.適應新形勢預防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醫學教育管理,2018,4(4):267-271.
[11]黃煉,張朝暉,曾懷才,等.預防醫學實驗教學體系與實踐的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9):765-767.
[12]陳年芳,閔娟,孫國平,等.武漢大學預防醫學學生對“專業實習實踐”的體會與評價[J].教育觀察,2017,6(23):80-81,92.
作者:王麗卿 朱慧全 黃奕弟 周永江 單位:海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