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院校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本文從調整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和方式;構建全程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對地方院校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研究。
關鍵詞:地方院校;預防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
社會經濟和生產力在發展,醫學科技也在逐漸進步,人類疾病譜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生物因素外,由環境,職業,生活方式,社會和心理因素造成的疾病比例正在增加,醫學模式從原有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并且,醫學服務模式也從傳統的個體被動式服務、純治療型“醫—病—藥(或手術)”轉變為群眾轉變—預防—健康—健康促進和積極的服務。預防醫學教育必須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為探索地方院校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預防醫學人才、促進我國高等預防醫學教育和預防醫學學科發展的思想,我們開展了地方院校型預防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一、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于地方院校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隨著衛生事業及醫學模式的發展和轉變,一些新的衛生問題接踵而至,如發病率不斷升高的具有傳染性的艾滋病、結核病,由于環境污染所帶來的腫瘤、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帶來的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高發等;加之社區衛生服務和初級衛生保健的大力發展其都對預防醫學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且,對于公共衛生以及預防醫學工作者的工作勝任能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地方院校的特點在于其應用和實踐,他們需要為學生進行社會就業或創業準備。盡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變革的能力,是以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為主的地方院校所實施的教育應該關注的焦點。它是以面向管理與建設一線工作的高級應運人才為培養的目標。高等學校想要發揮其主動性,就必須對培養的目標做出重大的調整,尤其要在教會學生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以及與人共處,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培養的預防醫學人才應具有以下能力:首先是要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公共衛生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點是要擁有豐富的公共衛生基本知識以及文化技能;第三點是有足夠的獲取、處理和交流有關信息的能力;第四點是具備衛生政策與項目的執行、實施及評價的能力;第五點是要有項目經費預算及管理的能力;最后是要擁有社會動員的號召力。
二、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
1.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具有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相關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地方高校預防醫學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應用具有一定發展潛力,創新精神,綜合預防,保健康復的醫學人才。畢業生應具備以下方面的工作能力:第一,應該掌握一定的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防疫工作能力;第二,需要熟悉多發病的防治技術,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常見病,熟悉健康教育工作;第三,具備一定的應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與控制能力;第四,要求熟悉國家衛生工作的指導方針,政策和規定;第五,掌握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和食物的基本衛生監督能力。第六,需要通過分析影響人群健康和疾病傳播規律的各種因素,來制定預防疾病和改善人民健康的措施和計劃;最后,還要掌握文獻檢索,數據查詢,計算機應用和統計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能力。
2.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應該結合新的人才定位以及培養目標,并且充分的考慮各種課程的優勢和劣勢,加以靈活運用,建立全面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包括了三部分內容,分別為課外教學、實踐教育(包括了生產實踐、教學實習、教學實驗等)和理論教育。該平臺是由學科基礎平臺、專業課程平臺、教育平臺等共同構建的全程專業技能培訓的平臺。課程是分為了必修的和選修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在我們所構建的新的課程體系中占據了一定的比重;設計和開設了多學科有機組合的綜合預防醫學課程體系;建立了選修課課程體系,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從而完善教學平臺系統。
3.教學內容的優化。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課程在近幾十年來,對于學生教授的專業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技能以及實習的能力,都是根據“四大衛生”的各自研究對象來確定。針對當前大學生素質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總體要求和當前衛生防病機構改革的新形勢,有必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綜合提高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對于環境與健康的關系,環境因素對身體健康影響的發生發展規律,要把握住的一個中心環節就是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及機體對環境因素的反應。“四大衛生”的理論課程仍分別講授了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學習環境,社會環境等不同的環境對健康的作用和特點。根據教學內容,要及時編制教學大綱,使教學內容精確協調,盡可能的要避免重復,節省出時間用以設置選修課。在實驗教學的環節中,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著許多重復的內容。預防醫學的學科安排應打破學科界限,安排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綜合能力,將使學生在實驗室操作技能的培養過程中更加系統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更符合專業人才的要求。可以更好的適應當前的預防工作的需求。
4.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應突出教學的重點。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我們必須改變灌輸和封閉的舊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要有能力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力,并與學生進行雙向交流;應該尋找鼓勵創新和開展研究的方法。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既要堅持其優點,也須考慮具體實際,要始終以教學效果為準繩。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開展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教學、視聽教學、計算機模擬教學。我國以從多方面對教學方式進行變革,結合當前互聯網發展技積極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想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小組討論的方法;運用案例教學,以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5.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預防醫學是一門需要在實踐中積累和感悟且實踐性比較高的科學,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學和文科教育。只有實驗,社會實踐和畢業實踐得到時間和有效性的保證,才能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地方高校與研究型或研究型教學大學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必須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其在培養人才上的作用,從而來體現真正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的特色。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構建了全程專業技能培訓體系的就是要建立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偉大實踐觀”的要求,該系統從教學理論理論上徹底改變了傳統教育實踐教學的局面,單設了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為了推動教學,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順應學科領域的新進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可從加強實驗室建設,完善實踐基地,進一步完善實踐考核體系,積極倡導導師帶領學生做課題、書寫論文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既是醫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為了順利實施改革,首先,要改變領導的觀念,以及領導的重視,其次,要有一支有志于培養高素質預防醫學人才的教師隊伍。需要他們打破傳統觀念,組織他們就如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預防醫學人才進行再學習和培訓,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關紅軍,魯俊華,郭毓鵬,等.“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目標”的高等醫學院校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11):7-8.
[2]李富業,劉濤,鄭玉建,等.地方醫學院應用型預防醫學專業人才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5-16.
[3]唐明德,歐陽江,唐美秀,等.構建應用型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3,11(6):72-73.
[4]張鵬舉,李正直,喬慧.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以寧夏醫科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48):138-139.
作者:范杉;阮芳;余君;蔣汝剛 單位:湖北科技學院五官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