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腔黏膜病學臨床教學效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臨床跟診模式
“跟師抄方法”是本院傳承多年培養口腔黏膜病學研究生的教學方法,即以專家門診為臨床學習基地,開展“體驗性學習”。由專家教授帶領學生臨診,教師邊看邊講,學生邊學邊抄,讓學生在臨床實戰中體會教師的診治思路、接診技巧、醫德醫風,培養學生臨診能力和醫德水平。臨床跟診即從“跟師抄方法”演變而來。即以口腔黏膜*通訊作者病專科門診為學習基地,教師與學生一起診治病人,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我們嘗試將臨床跟診模式應用到口腔醫學長學制臨床實習中,作為對傳統實習模式的有益補充。
二、臨床跟診優缺點分析
(一)優點。
1.臨床實踐機會增多。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豐富的病例經驗積累對于提高診療水平是非常有幫助的,口腔黏膜病學同樣如此。以一個10人實習小組為例,臨床跟診模式比傳統實習模式所接診的病例數大幅提高,見附表。采用臨床跟診模式,學生接診的病例數明顯多于傳統實習模式。病例數增多,病種數也相應增多,甚至能見到一些稀有病種。雖然這些病例診治過程都以教師為主導,但采取一對一教學,學生能充分體會教師的診治思路、接診技巧,從而提高接診能力。2.互動性好。由于采取一對一教學,學生能與教師、病人進行良好互動,學生有疑問可以直接問教師,教師隨時進行講解。傳統實習模式中,病人受到太多學生圍觀時會產生緊張或厭煩心理,配合度下降,影響教學效果。而在臨床跟診模式中,學生數量少,病人的配合度高,學生能有效地加入病史詢問和口腔檢查中,體驗臨床診療實際過程。
(二)不足之處。
1.教學系統性欠缺。口腔黏膜病學教研室全體教師都參與臨床跟診教學工作,由于臨床工作安排的原因,學生跟診會由不同的教師進行指導。不同的教師對于疾病的診療思路和治療方法盡管原則相同,但具體方法不盡相同,教師的臨床和教學水平也有差別,這就造成了整個教學小組的教學系統性和統一性有所欠缺。但從另一層面來講,如果學生能夠做到融會貫通,以臨床療效為前提,綜合不同教師的診療方法,完全可以化缺陷為優點,形成自己的特色。
2.工作量大。由于采用一對一教學,教師講解內容增多,增加了教學工作量,影響了臨床工作效率。
三、小結
為了提高臨床教學質量,許多學校進行了臨床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有的采用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即以一系列典型臨床病例作為引導,學生在這些模擬臨床醫療實踐的場景中,合理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析臨床病例,逐步學會臨床思維模式[4]。有的采用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法(TeamBasedLearning,TBL),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5]。
回顧歷史,實際上,跟診是一種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醫就是依靠師傅帶徒弟,言傳身教、臨床抄方進行傳承的。傳統的未必是過時的,近三年來,我們學校將原本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才采用的臨床跟診教學應用到了長學制實習階段,應用到口腔黏膜病學這一特殊的口腔醫學臨床學科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根據學生反饋,通過實習教學方法改革,不僅見到的病種增多,而且接診的病例數增多,訓練的機會增加,從而提升了臨床實踐能力。實踐啟示,堅持和完善臨床跟診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口腔醫學長學制口腔黏膜病學臨床教學質量。
作者:沈雪敏姚輝潘莉俊唐國瑤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