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教學模式對口腔醫學教學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
實驗課采取我校普遍使用的投影系統,教師用時25分鐘左右示教,利用投影系統把示教切片的鏡下圖像投射到屏幕上,由低倍到高倍講述,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觀察切片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教師巡視解答疑問。實驗考試采取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實驗考試方式,即幻燈片考試。教師將實驗考試范圍內的組織切片的典型圖片制作成考試題庫,每次考試時隨機選取10張通過幻燈片形式播放,要求學生寫出組織名稱和指定的1~2種特征性結構。每張切片分值3分,共計30分。
1.1實驗班
在理論課精講的基礎上調整內容,將緒論和四大基本組織的課時分配增多,如緒論和上皮的講述各用兩學時。同時,把心理學原理運用到教學中,結合對比教學法和PBL教學方法授課。期末理論考試內容和形式同對照組班;實驗采用Motic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進行教學,且在實驗課中設置隨堂測試題,隨機提問,考試方法與對照班相同。
1.2數據處理
用Excel軟件對數據收集整理,用SPSS14.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組織胚胎學是一門形態科學。學生在這門課上必須掌握大量的醫學名詞、微觀結構及其相關功能,而大多數學生認為該課程內容抽象、乏味、難于理解和記憶。由于內容多,課時少,許多時候需要教師在一個學時內講授一章的內容,如緒論和上皮組織一次課兩個學時全部講完。且組織胚胎學課程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學生剛從高中升入大學,還未適應大學生活課程就進行了很多。另外有1/3的文科生和一部分補招入學晚的學生學習興趣很快消失,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構建新的組織胚胎學理論課教學模式[1],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尤為關鍵
2.1結合實際整合內容,講好緒論和四大基本
組織結合我校學生多、知識結構層次不齊,再加上組織胚胎學知識瑣碎難記以及有部分學生因補招來得晚等實際情況,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做了重新整合和調整。給緒論和四大基本組織增加了兩個課時,尤其是緒論,往往是編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它既是教材的序幕,吸引讀者、激發興趣,又是教材的綱領,貫穿教材、統領全書。忽視緒論所起的情感性作用,往往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開課之初教與學就處于被動狀態,也為后續課程內容帶來負面影響[2]。因此,筆者在緒論課就教學內容的順序和教學方法作一探討,以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組織胚胎學的熱情。通過顯微鏡發展簡史巧妙穿插組織學定義,讓學生對后續內容更充滿期待,為講解制片原則做好鋪墊。講述現代組織學的發展動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光鏡電鏡技術,穿插講解新技術激發學生求知欲,聯系基礎和臨床學科強調組織胚胎學的學習意義。傳授學習方法,尤其培養學生有意識歸納的學習方法,為后面章節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順理成章講述四大基本組織。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實驗班學生聽課和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回答問題積極,互動性好,期末考試成績也表明課程的調整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2把心理學原理運用
在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利用首因效應原理,激發學生對組織胚胎學學習的興趣。心理學認為人腦對最初得到的信息往往印象最深,這稱之為首因效應[3],也就是平時所說的第一印象。根據心理學這一原理,在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筆者十分重視每一次理論課開場白的講授。例如,在講免疫系統時為了避免像“這次課大家要學習的是免疫系統”等平鋪直敘的內容,筆者結合現實社會情況設問,如“我們國家正處于和諧發展的階段,是否也有不法分子,若有,誰來管理呢?”學生很快就反應出并積極作出回答,并且知道各個社會部門所發揮的作用。由此聯系到我們機體內也有這樣的防御系統就是免疫系統。這時候學生會恍然大悟,在上課的第一時間、第一印象中明確該系統的重要性,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重要作用。
2.3數碼互動系統的運用
我實驗中心裝備了兩個Motic互動教室,并已在病理、組胚、微生物實驗課教學中使用。在組織胚胎學實驗課教學中,我們利用該設備對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實驗方法和考試方法進行多方面改進,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4]。本研究的實驗班利用Motic互動教室上實驗課。統計數據表明,實驗班的實驗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班(P<0.05)。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每位學生單獨使用一臺電腦和一臺嶄新的顯微鏡,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2)顯微數碼互動實時動態學習、全程監控、師生互動,教師在主控臺顯示屏上可同步觀察全體學生的鏡下圖像,每位學生的切片動態觀察效果在教師監控下一目了然。教師不再被動地等學生提問題,而可以主動地向學生提出問題,以便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實驗教學質量。(3)由于組織切片的多樣性和切片制作技術問題,許多學生的組織切片中某個結構缺失,或同一結構在不同切片中表現不一,或不典型的事常有發生。教師在教學監控中若發現在某位學生鏡下有某種少見結構,可通過呼叫系統要求該生暫停移動切片,教師全屏放大該結構并通過系統共享供全體學生觀察和即時講解。這樣,學生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選圖,不僅可觀察到實驗要求所見到的全部內容,而且可觀察到同一結構的各種不同切面的圖像。理論上幾乎每個學生切片中有意義的結構都可供全體學生同步觀察,從而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實習質量。
2.4實驗課中設置
隨堂小測驗,鞏固理論知識由于課程性質問題,學生往往感到組織胚胎學的學習難度大,教師講授起來也覺得困難重重,特別是對超微結構的講解與學習[5]。因此,有必要對組織胚胎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由于三年制醫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重,課時少,尤其是實驗課時少且與理論課間隔時間長。如果把所有的知識全部集中在期末幾周集中復習,一是學習壓力大,二是學習效果不理想。我們建議學生要對所學知識進行階段性復習,即每隔一段時間把所學知識回顧和整理成小知識模塊;再逐漸把這些小知識模塊進行整合,形成較大知識模塊。這樣,到期末時基本上能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復習起來就十分方便和從容。為了督促學生規律性學習,我們在實驗課上設計了隨堂小測驗。隨堂小測驗這種教學方法在小學、中學和高中應用的較為廣泛,能夠把龐大的知識體系進行分解考核,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但是隨堂小測驗在高校特別是在醫學院校規范使用的卻不多,對其教學手段、設計、效果進行系統研究的也不多。
3.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使用隨堂小測驗和新課程模式的實驗班,其實驗成績和理論卷面成績都顯著高于對照組班(P<0.05)。隨堂小測驗的優勢可能在于把知識內容分散考核,每次內容少,避免了期末考試前臨時突擊的現象,學生容易接受,并容易獲得成功。教育心理學表明,適當的分散練習比過度的集中練習具有優越性,適當的分散練習使每次的練習效果較好。階段性的學習成功足以使學生感到滿意,是學生愿意學習的一種動力。學生也能夠在每次小測驗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從而使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并能激發斗志。
作者:陳旭東華新宇單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