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推進高校人權教育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權教育是人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中開展人權教育。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推進人權教育,既是引導青年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提高青年學生公民意識和思想覺悟,培養具有創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一、把人權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時代任務
(一)人權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進程
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教育黨員和干部以人為本、服務人民是我們黨干部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我們黨在開創國民教育的過程中,也把這種理念和做法引入教育過程,用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人權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重新審視人權觀念和人權法律,在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和人權實踐,并逐漸把這一理論與實踐納入學校教育當中。1991年,第一份《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正式發表,首次向國人及世界表明了中國在人權方面的觀點及態度,奠定了我國人權教育的理論基礎,開啟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又適應時展需要的人權教育新階段。從1992年開始,我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及山東大學等部分高校設立人權研究中心,深入開展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1994年,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平臺,系統廣泛的人權教育在高校全面展開,人權研究的成果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為高校學生所了解和熟知。進入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和人權實踐的新發展,給人權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實踐材料。我國加入了一系列國際人權條約,進一步把我國人權教育與國際社會推動人權教育的進程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和實踐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05方案”)。根據“05方案”,人權教育在高校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新階段。“05方案”規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要著重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尤其要強調人的本質,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理論;[“1]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在教材中專門列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自由和人權”一節,詳細論述“人權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的內涵”;[“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任務是講清楚“在強調社會主義集體利益的同時還要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價值與尊嚴的實現”的基本道理。[3]106這門課在“法律基礎”部分,特別論述了“我國憲法中關于人民主權原則及公民權利原則”,使學生能夠從法律的角度探討人權的嚴肅性,掌握維護人權的基本方法。[4]2052009年《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進一步提出了廣泛開展人權教育和傳播人權知識的行動方案:“繼續鼓勵高等院校開展人權理論研究與教育。選取若干高等院校進行人權教育的調研,鼓勵高校學者開展人權研究,推動制定高等院校人權教育規劃。鼓勵高等院校面向本科生開設人權公共選修課,面向法學專業本科生開設人權法課程。推進人權法教材的編寫以及教學課件的開發。選取若干開展人權教育較早的高等院校作為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5]這一方案有力地推動了人權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步伐。
(二)將人權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戰略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能夠為人權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人權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與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西方人權理論和人權認知有本質區別。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在揭示人的社會性本質和階級社會人權的階級性質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權發展的正確方向。按照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資產階級所倡導的人權理念是在掩蓋人權階級性質的基礎上宣揚所謂人的無差別的權利。馬克思指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6]基于唯物史觀的人權觀揭示了人權的本質,是正確認識人權問題,促進人權健康發展的基本觀點。高校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深入研究人權理論,大力推進人權教育,為人權事業和人權發展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撐和人才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能夠更好地宣傳人權思想,傳播人權理論,提高公眾的人權認知及辨別能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培養和匯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各方面專家,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指出:“現在年輕一代思想上有個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就是如何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待‘民主、自由、人權’問題。”“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正確而通俗地解釋民主、自由、人權等,使我們的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受到教育。”[7]希望高校青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8]高校青年學生雖然有一定的人權認知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統的人權理論知識,在分析人權問題時不夠深入,更缺乏運用科學的人權理論分辨西方國家對我國人權狀況不負責任的指責的能力。積極開展人權教育,有助于幫助他們提高人權理論修養,樹立正確的人權觀,避免因其高位價值觀與低位人權認知能力而產生的矛盾,客觀地認識各種人權沖突,較好地抵御各種人權思潮的沖擊和滲透。
二、高校人權教育的內容體系
(一)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
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是馬克思主義對人權現象及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主要由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人權問題的一系列理論構成。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是指對學生們進行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教育,引導學生以客觀的態度,了解人權內涵,認識人權現象,解決人權問題。這一教育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基本政治素質,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可以豐富學生們的人權理論,進而摒除西方極端人權理論對學生們的影響,又有利于學生們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是高校人權教育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強調:人的政治權利與社會權利是平等的,而這種平等的權利并不是天賦的,而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人權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和階級性,人權所體現的民主、自由總是以一定階級、一定國家為依托的,并表現為該階級、該國家法律所認可并保障的權利;人權的產生與發展受制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并在政治、文化的影響下不斷完善,發展為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法律教育人權的出現與發展是與法律相伴而生的,換言之,法律是保護人權,使之得以實現的基礎。人權教育不僅是人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個關乎法律啟蒙與普及的教育過程,“明之以法”是人權教育的必經之路,人權法律教育是人權教育的根本。2001年,教育部要求將人權法的課程列入法律院校選修課目錄中;對于非法律專業的高校學生則要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中開設我國憲法中關于“人民主權原則及公民權利原則”專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要求,在2009年至2010年,國家結合普法活動,積極依托現有的高等教育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權教育,普及、傳播法律知識和人權知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法律教育既包括對與人權相關的法律條文的講解,又包括設計多種情境讓學生們熟練運用人權法律知識;既包括大力培養學生們的人權法律意識,又包括訓練學生們的人權法律思維。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學生們可運用已有的人權法律知識,主張并保護個人的權利,尊重并維護他人的權利,進而推動社會寬容與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建設實踐教育
高校人權教育除了要有理論教育之外,還要結合實際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教育,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建設的實踐教育就是高校人權教育的精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指導下的人權建設實踐始于1978年改革開放。從1991年中國發表的第一份《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到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重要戰略思想;從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人權保護內容寫入憲法,到黨的十七大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9]的要求,中國的人權建設實踐走向了一個又一個新階段,人們切身感受到了自身權益越來越廣泛地得到了保護。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建設實踐教育,要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認識新中國幾十年來在人權建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引導學生自覺地維護并推動人權建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四)中外人權比較教育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決定了法律的差異性,進而體現在人權上也各不相同,即世界人權是多元化的。中國人權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作為指導,與西方人權理論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高校中進行中外人權比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這是高校人權教育的重點。高校進行中外人權比較教育,要樹立三個基本理念。一是樹立自覺維護世界人權穩定與發展的國際意識。世界各國人權是多元化的,人權要在適合自己的國度范圍內不斷地發展、完善。所以,高校人權教育要具有國際視野,尊重人權的多樣性。二是樹立多樣文化是人權發展動力的理念。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質,多樣性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權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動力。不同國家多樣的人權選擇,也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三是增強人權斗爭意識,認清西方國家對我國人權攻擊的本質,學會有理有據、有力有節地予以駁斥。西方國家以人權具有普適性為理由,對我國人權進行攻擊,對此,我們要予以有力還擊。
三、推進高校人權教育的原則與路徑
(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念不同于西方國家以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為基礎的人權理念。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指導,學生才能在方向明確、立場清晰的前提下,進一步認識到中西人權差異,理解這種差異存在的必然性,樹立正確的人權理念,形成正確的人權觀,從而學會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權。只有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為根本出發點,才能清醒、客觀地認識到我國人權制度的特點和優點,自覺地為發展我國人權事業作出貢獻。
(二)不斷拓展人權教育領域
人權教育領域過窄也是我國當前高校人權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問題。面向全體學生的人權教育內容僅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中以部分內容的方式出現,這顯得人權教育的內容不夠豐富,人權教育的力量略為薄弱。高校的受教育主體是一個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著較高水準的年輕群體。開展人權教育必須提供一系列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較為系統的、高水平的人權教育內容。還要注重從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及法律層面等多角度整合這些內容。人權教育既要將高校法學專業的學生從人權法的角度作為人權教育對象,也要將所有學生從人權普及的角度作為人權教育對象;人權教育既要涉及到人權理論、人權法律,也要涉及到人權實踐及人權比較領域。
(三)努力改進人權教育方式
我國在高校人權教育中采取了將人權教育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方式,通過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為高校人權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將人權教育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一種便捷而有效的人權教育方式。《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進一步要求完善這種方式,在保留原有課程平臺的基礎上,開設一些面向全體學生的人權必修及選修課,擴大人權教育網絡的覆蓋面,將人權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及學生日常生活中去,通過多種方式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念深入學生的內心。
(四)大力創新人權教育手段
在不斷完善高校人權教育體系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高校教育開放性、外向型功能,力所能及地使高校人權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在與社會各級各類人權機構相互交流與溝通的同時更好地檢驗高校人權教育效果,增強教育功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教學、科研平臺,多渠道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權領域高級專門人才。積極開展國際人權教育交流與合作也不失為人權教育的一個有效的創新手段。2009年11月,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權教育年會在北京召開。與會的中外學者圍繞著“人權法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內容與框架”、“人權法本科教學的方法與材料”和“高校人權法教學的影響因素與發展計劃”三個主題,廣泛交流了人權教學的基本情況、經驗體會,提出了富有價值的推動人權法教學的建設性意見。[10]這種國際間的人權教育合作與交流,不僅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為我們更好地創新人權教育手段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