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微探日常生活中日文化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文化差異下的交流障礙
1.1您要點什么
當我們走進一家超市,導購經常會問:“您要點什么?”這種主謂賓式結構的問句,直譯作「あなた·は·何·が·要る·の·か」,由7個單詞構成。譯句無論語法,抑或詞匯使用均無任何錯誤,而且語意表達完整,但當對方是日本人時,第一反應恐怕是驚訝或是恐慌,甚至要從店里“逃”出去。從日本文化來看,該種表達方式直接觸及到了對方的內在感情和需求,使其感受到了威脅。如果直接詢問“今晚的聚會您玩的高興嗎?”恐怕也會使對方心中產生不悅。因此,在日語對話中應盡量避免使用該種表達。
1.2您想喝啤酒還是葡萄酒
聚餐或宴會場合中,當你詢問別人需要哪種飲品的時候,忌問“:您想喝啤酒還是葡萄酒?”“想喝”是他人的一種需求,更是他人的內心活動。類似“您要點什么”,該種表達方式在日語文化中也有極其嚴格的使用限制,因為對于日本人來說“,避免詢問時觸及別人隱私”已經被看作一種常識,偏離這個常識的詢問會讓人感到吃驚或恐慌。該種情形下,轉變表達方式的做法是明智的。“您想喝啤酒還是葡萄酒?”可以表達為“我能為您端杯啤酒嗎?”或“我能為您端杯葡萄酒嗎?”「(ビールを《お持ちし》ますか?ワインを《お持ちし》ますか?」)。后者巧妙地將“想喝”這個對方的內心行為轉變成“端酒杯”這個自己的行為,從而能夠避免觸及別人隱私,保證雙方交流的順利進行。
1.3這么晚了為什么還沒睡覺呢
筆者的外教同事深夜上網時,學生關切地問“:老師,這么晚了為什么還沒睡覺呢?”「あ、先生、まだお休みじゃなかったんですね。」我們習以為常的詢問卻帶給外教很強的壓迫感,因為,我們在表達關心的同時觸及到了對方的隱私。日語會話忌諱向對方詢問為什么,或要求其說明情況,尤其是面對長輩或上級時,因為這種表達相當不禮貌。同時,日語會話時避免要求對方做出解釋,要將問話轉換為自己對對方情況的一種認識,也就是“還沒睡覺呢”。日語的學習中我們要掌握這一原則。我們所說的“你要什么、你喝什么、為什么還沒休息”,并沒有窺探他人隱私的意圖,只是想表達對對方的關心。對于上述簡單的日常用語,日本人產生的不同感受源于中日看待“內外”的態度差異,當我們不了解這種差異時,所選用的表達方式往往不恰當,彼此之間的交流就會產生障礙。因此,我們在學習日語和使用日語交流的過程中,應熟知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以及漢語和日語的差異。
2日本人眼中的“闖入”行為
直接詢問對方內心想法的上述表達,日語中使用「人の気持ちに土足で入りこんでくる」形容,即“穿著鞋子進到別人心里”,引申為粗魯的詢問對方想法。關于這個說法的背景,我們有必要在此對日本的房屋構造簡單介紹一下。日本人建房時,在房屋的入門口會留出稱之為玄關的小空間,家人或客人必須在這里脫掉鞋子,換上室內用拖鞋,并邁上一個臺階才能進入屋內。所以“進入屋內”表達為「上がる」,該詞含“向上”的意思。相對于脫掉鞋子,不脫鞋子的情況我們就叫做「土足のまま」。如果說穿著鞋子進入別人的家里面,這是一種不被允許的、失禮的、不為對方考慮的行為,也被叫做“闖入”行為。這體現出了日本人對于內外區分的重視。
3日本人的“內外”區別意識
對于日本人的這種內外區別意識,許多日語的學習者和研究者都深有感觸,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家森田良行先生曾說過:“日本真是一個內外有別的民族。”在生活習慣、人際關系以及說話方式等所有的行為活動中,都反應出了日本人對內外有著明確的區別意識。玄關這個房屋的基本構造,是將“內”(家或家人)與“外”(社會或他人)進行區別的地方,同時也可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鞋子,是象征外面世界的一種東西。在玄關脫掉鞋子這個行為,是為了避免將外面的東西帶到家里。日語中,將這種不脫鞋,直接從外面闖入到對方世界里的行為稱之為「土足で入り込む」(直接穿著鞋子進去)。在日本文化的規則中,這是一種欠缺考慮的行為。日本人的內外區別意識在人際關系方面也表現得很明顯。在不同場合下,面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語言,說話時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外人。對待自己人,自然在心理上就會有一種親近感,語言表達也比較隨便,顯得更加親密融洽;而對待外人,則會適當保持一定的距離,語言表達也會相對正式,更加的謙遜客氣。另外,自己人和外人的劃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在公司里,社長對于職員來說就是上司,是外人,但是當職員和社長一起接待客戶時,社長又變成了自己人,而客戶變成了外人。所以讀懂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相對同文化間的交流來說,中日交流時的表現形式肯定會發生變化,重要的是
4結語
當面對語言形式的不同時,需要我們彼此之間的互相信賴。因此,當遇到誤會與分歧的時候,首先考慮是不是因文化差異而起,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加深刻、更加冷靜的去看待問題,看清事情的本質,彼此之間給予更多的寬容及信任。
作者:方靜單位: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