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書法理論論文:古代書法藝術昌盛因素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紹偉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東漢中后期立碑之風盛行
東漢中后期,社會上樹碑立石、崇尚厚葬蔚然成風,各種碑刻門類齊全,數量巨大,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東漢時期的隸書已經完全成熟,形態工整華麗,筆法有極強的裝飾效果,既莊重又美觀,無疑成為當時最適宜書碑的書體。從流傳至今的東漢中后期的著名碑刻來看,幾乎都是用隸書寫刻的。當時的碑刻需求,為當時擅長書寫的人士提供了用武之地,各種藝術風格的隸書碑刻不斷涌現,不僅顯示了隸書的實用性,也將隸書的藝術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清人朱彝尊在《西岳華山廟碑跋》中,就將漢隸分為方整、流麗、奇古三種。康有為還將漢碑細分為八種風格。侯鏡昶《書學論集》中,將漢碑風格詳細劃分為十四種流派。
這些眾多的藝術風格分類,反映了漢代隸書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可以說,東漢隸書碑刻的繁榮興盛,是中國歷史上書法藝術最為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主流書體隸書,代表了書法史上隸書藝術的最高峰。無論從書寫的實用性,還是從書寫的藝術性來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善書者群體的形成
漢代人們的習書熱情,促進了善書者群體的形成和不斷壯大。這個群體按現在的話說,就是當時的書法家群體。習書之風不僅在民間興起,就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也有很多擅長書寫的。如漢元帝本人就“多才藝,善史書”。②史書,即隸書的另一稱名。元帝以后,漢代皇帝、皇妃中善書者仍有很多。統治階級對書寫的重視,上行下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善書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兩漢時期涌現出很多善書的人,如西漢時期的楊雄、陳遵,東漢時期的劉睦、曹喜、杜操、崔瑗、張超、蔡邕等,這些人的書藝水平在當時無疑起到了表率作用,他們的墨書真跡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高超的書寫范本。如西漢時期擅長書寫的陳遵,《漢書》本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弆以為榮”。③
從中可見當時人們對其書跡的珍愛。東漢書家中,以蔡邕書名最著。《后漢書•邕本傳》記載,“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于碑,使公鐫刻立于太學門外。
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④這段記載中,可以想象出當時人們欣賞、觀摹蔡邕書跡的盛況。東漢善書者眾多,對隸書藝術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隸書的藝術表現力,漢碑中各種不同藝術風格的異彩紛呈,用筆技巧之高之精,代表了當時書家高超的書法藝術水準,是當時隸書藝術興盛的重要標志。四、書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東漢時期,人們不但重視隸書的書寫技巧,而且出現了最早的書法理論,蔡邕所著的《筆賦》、《筆論》、《九勢》等,開啟了書法理論上的探討,其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需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也”。⑤蔡邕在這段書論中,不僅強調了書寫前的精神狀態,也主張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物象融入到書寫過程中,通過書寫將實際應用與藝術境界融為一體,開啟了書法理論的先聲。蔡邕在《筆論》中,將書寫者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從一定意義上看,是“書為心畫”說的最早闡釋,無疑是漢字書寫理論的最早開端。在《九勢》中,蔡邕對書寫的意境還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⑥進而又從具體的運筆過程上,對結構和筆法作了詳細的說明,結構上強調,“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⑦在筆法上要求,“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澀勢,在于緊駃戰行之法。橫鱗,豎勒之規”。⑧這些對書寫過程的具體描述,說明東漢時期已經建立起一系列有具體要求的書寫方法,同時將筆法同自然物象聯系起來,“夫書肇于自然”就是這種生動聯系的概括闡釋。目前有觀點認為《筆論》和《九勢》不是蔡邕所作。
我們認為即使不是蔡邕所著,也必出自漢代人之手。正如近人沈尹默在《論書叢稿》中認為,“篇中所論均合于篆、隸二體所使用的筆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據”。⑨漢代書論的又一名篇,是東漢趙壹的《非草書》,是趙壹對當時習草熱潮的批評性文章,但對隸書草寫體章草的淵源、功用等方面做了探討,提出了書寫者的氣質、才能、修養等因素對書寫水平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趙壹在《非草書》中說“,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心與手,可強為哉?……夫杜、崔、張子(芝),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⑩這些觀點強調了“字外功”對書寫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反映了東漢時期的人們已將文字的書寫推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促進了東漢隸書風格不斷走向多樣化,向著藝術化的至高境界發展。漢代的書寫理論,與隸書的發展相輔相成,為當時人們書寫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理論指導。漢代書法理論的出現,無疑推動著書法藝術的繼續發展。
總之,漢代之所以成為書法藝術最為興盛的時期,是當時的歷史因素及時代背景共同促進的結果。如果說,兩周時期的金文和秦漢時期的小篆,在書法藝術史上代表了篆書藝術的最高成就,那么輝煌的漢代隸書,當之無愧地成為隸書藝術的最高峰,漢以后各個朝代的隸書藝術再也沒有達到漢代隸書的藝術高度,雖然清代隸書又重新繁榮,涌現出很多擅長隸書的書家,但從總體上來說仍然沒有超越漢代隸書的藝術高度。由此觀之,漢代的書法藝術在書法史上占有至為重要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