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稅收征管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一直是稅收征管的難點,是稅收征管鏈條中較薄弱環節,虛開、擅自擴大農產品收購發票開具范圍、虛增成本等現象的存在,給稅收征管帶來了較大難度。為堵塞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稅收征管漏洞,我們抽取了淮南市具有自領、自開、自抵農產品收購發票資格的企業名單,并以這些企業為重點剖析對象,詳細分析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存在的稅收風險并探索相應的對策。
一、淮南市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基本情況
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面積2596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是國家大型能源基地之一。淮南市耕地面積730萬畝,總人口246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14萬人,農業及非常駐人口13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54%。淮南市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7%,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為全省平均水平的33.5%,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產品收購和加工企業的戶數和產值均位于全省后列。
(一)戶數及區域分布情況1、戶數情況。淮南市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數量較少,占納稅人總戶數的比例較小。2014年底,淮南市管轄的具有領購農產品收購發票資格的企業143戶。2013-2014年正常經營且領購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企業108戶,正常經營未領購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企業25戶,非正常經營狀態企業12戶。正常經營的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占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總戶數的3.34%,皖北部分地市這一比例在20%左右。正常經營且領購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108戶企業涉及行業范圍廣、類型多。其中,收購農產品批發企業19戶,分別為農副產品批發4戶,種子批發2戶,谷物豆類批發5戶,林產品批發8戶;收購農產品加工企業89戶,分別為米面加工43戶,豆制品加工8戶,農副食品加工8戶,飼料加工3戶,食用植物油加工2戶,木材加工3戶,板材制造3戶,食品制造2戶,酒制造2戶,動物飼養2戶,乳制品制造1戶,其它12戶;正常經營未領購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企業25戶,戶數分布在6個行業。戶數在各行業分布示意圖如圖1。2、區域分布情況。2014年,按農產品收購批發、收購加工和未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為口徑,淮南市國稅局對農產品行業的區域分布進行了統計。農產品批發企業19戶,其中:淮南市B縣6戶,C區4戶,D區、G區、H區、開發區各2戶,E區1戶。收購農產品加工企業89戶,其中:淮南市B縣36戶,H區16戶,G區12戶,D區11戶,E區8戶,C區4戶,開發區2戶。未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企業25戶,分布在7個縣區局。從區域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淮南市B縣和H區戶數最多,分別為49戶和19戶,占51%,G區和D區均為16戶,C區15戶,其他區局不足10戶。從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108戶企業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淮南市B縣和H區最多,分別為42戶和18戶,占56%,其次為G區14戶,D區13戶,E區9戶,C區8戶,開發區4戶。從行業區域分布情況可以看出,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淮南市B縣和H區,占淮南市農產品收購加工行業的53.4%。米面加工是農產品收購加工行業中數量最大的行業,且80%以上集中在淮南市B縣和H區。豆制品加工行業8戶,集中分布在E區、G區、D區、H區。林產品批發16戶,淮南市B縣和C區各占5戶,其余較分散。戶數、行業在各區域分布如表1:
(二)稅收情況1、總體情況。淮南市是能源工業城市,農產品收購、加工行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薄弱位置,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實現的增值稅較少,占淮南市收入的比重較低。2014年,正常經營且領購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108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78億元,銷項稅額1.86億元,進項稅額1.87億元,進項稅額轉出3705.26萬元,實現增值稅1818.6萬元。25戶未領購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29億元,實現增值稅847.70萬元。133戶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16.07億元,實現增值稅2666.30萬元。2014年,淮南市實現增值稅44.34億元,其中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實現增值稅2666.30萬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僅為0.6%。2、區域稅收情況。2014年,農產品企業實現增值稅2666.30萬元。分行業看,麥秸稈燃料發電886.72萬元,乳制品制造737.59萬元,紡織品制造401.89萬元,木材加工100.04萬元,米面加工68.28萬元,豆制品加工61.31萬元,酒制品55.31萬元,板材制造36.12萬元,其他231.32萬元。麥秸稈燃料發電、乳制品制造、紡織品制造占主要地位,稅收占比接近80%。分區域看,開發區實現增值稅1176.84萬元,G區926.77萬元,D區197.71萬元,C區106.81萬元,淮南市B縣和H區合計184.42萬元。另外,淮南市國稅局對未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農產品收購批發、收購加工企業進行了單獨統計,25戶企業實現增值稅847.70萬元,主要集中在開發區局,為845.97萬元,見表2。3、行業稅負情況。2014年,133戶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07億,實現增值稅2666.30萬元,稅負1.66%。涉及18個與農產品相關的行業,銷售額排在前列的行業為:米面加工5.9億元,乳制品制造5億元,紡織品制造9262.1萬元,谷物類批發7889.71萬元,麥秸稈燃料發電6493.28萬元,豆制品加工3979.31萬元,木材加工3546.23萬元,銷售額較小的為食用植物油加工行業,實現銷售額20.69萬元。實現增值稅較多的麥秸稈燃料發電、乳制品制造、紡織品制造3個行業銷售額合計為6.57億元,實現增值稅2099萬元,占78.71%。其中,麥秸稈燃料發電行業僅有1家企業,為淮南公司,購入農產品麥秸稈作為燃料進行發電。乳制品制造行業為開發區的2家企業,B公司和C公司,兩者是關聯公司,B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收購鮮奶,并銷售一部分鮮奶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給C,C不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從2012年7月1日起,乳制品行業不再憑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進行抵扣,按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進行抵扣,并實行每年進行結算,這2家企業目前均實行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紡織品制造行業有2戶企業,分別為開發區和D區,其中開發區的D公司,購入棉花取得的是增值稅專用發票,不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實行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進行抵扣。農產品核定扣除的核心是以銷定產,產品銷售出去才允許抵扣購進的相應成本,對防范虛開農產品發票有一定的遏制作用。通過分析稅負情況發現,銷售額較大的行業稅負反而不高,例如,米面加工5.9億元,實現增值稅77.41萬元,稅負0.13%,銷售額居行業首位,稅負靠后。谷物類批發7889.71萬元,實現增值稅0.15萬元,稅負不到0.01%,銷售額靠前,稅負居行業最后。林產品批發2989.25萬元,實現增值稅0.15萬元,稅負0.01%,稅負靠后。扣除以上農產品扣除較規范的3個行業,其他行業銷售額合計為9.49億元,實現增值稅567.3萬元,稅負僅為0.6%。農產品行業稅負情況如表3。4、銷售額排序情況。2014年,在133戶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中,有34戶企業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米面加工行業居多,有16戶,其中,淮南市B縣9戶,D區3戶,H區2戶,G區、C區各1戶。乳制品行業2戶,均位于開發區。紡織品行業2戶,分布于開發區和D區。谷物類批發行業2戶,分布于C區和淮南市B縣。從銷售額統計情況看,超過1000萬元的34戶企業申報銷售額合計14.06億元,占87.49%,實現增值稅2457.04萬元,占92.15%。未超過1000萬元的99戶企業申報銷售額合計2億元,占12.51%,實現增值稅209.26萬元,占7.85%。由此可見,農產品銷售主要集中在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的34戶企業,其申報的銷售額和實現增值稅在90%左右。從稅負統計情況看,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的34戶企業稅負普遍不高,除了麥秸稈燃料發電和實行農產品核定扣除的企業外,大多數企業稅負不到1%。其中,13戶企業稅負超過1%,14戶企業在0.03%-0.3%稅負之間,3戶企業稅負為0。5、實現增值稅排序情況。2014年,有22戶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實現增值稅超過10萬元,111戶企業未超過10萬元,占83.46%。超過10萬元的22戶企業銷售額8.85億元,占53.1%,實現增值稅2542.66萬元,占95.37%;增值稅未超10萬元的111戶企業銷售額7.22億元,占46.9%,實現增值稅123.37萬元,占4.63%。由此可見,22戶企業銷售額占比略超50%,但實現增值稅占比超過90%,111戶企業銷售額占比近50%,但實現的增值稅占比僅5%。農產品企業實現增值稅主要集中在增值稅超10萬元的22企業,分布在麥秸稈燃料發電、乳制品、紡織品等行業,其中:E區、淮南市B縣、開發區、D區各4戶,G區3戶,C區2戶,H區1戶。
(三)農產品企業發票使用情況2014年,108戶企業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124324份,開具金額9.32億元,稅額1.21億元。有25戶企業開具金額超過1000萬元,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81944份,開具金額6.66億元,稅額8656.4萬元,開具金額和稅額占全行業的七成以上。其中,米面加工14戶,谷物類批發3戶,乳制品制造、紡織品制造、林產品批發等各1戶。分布情況為:淮南市B縣12戶,D區6戶,H區4戶,C區、開發區、E區各1戶。農產品收購發票開具金額超1000萬元的25戶企業申報銷售額7.7億元,實現增值稅512.5萬元,稅負僅為0.67%。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金額為6.66億元,占全行業的71.46%,申報銷售額7.7億元,占47.92%。因此可見,25戶企業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金額較大,占全行業的70%以上,而申報銷售額與之不成正比,占比不到50%。
二、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管理中存在問題
(一)發票用量異常。從農產品收購發票使用情況看,一些企業發票使用量遠遠超過其生產經營實際需要。據統計,2014年,淮南市正常經營且領購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的108戶企業共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124324份,開具金額9.32億元,開具稅額1.21億元,戶均1151.15份,金額862.96萬元。其中25戶企業開具金額超過1000萬元,開具81944份,金額6.66億元,稅額8656.42萬元,戶均3277.76份,金額2664萬元。
(二)發票開具不合規。2014年,有3戶企業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但申報銷售額、進項稅額均為0。經調查,3戶企業銷售的農產品為免稅產品,因而申報銷售額為0,開具的農產品收購發票也未抵扣進項稅。由于從農業生產者和其他個人手中購入農產品,取得發票入賬較難,企業便以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作為記賬憑證。而按照發票使用規定,零星發生業務的農業生產者和個人均可以到稅務機關代開普通發票給購貨方作為記賬憑證。調查中還發現,有2戶企業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申報銷售額為0,卻抵扣了進項稅額。
(三)稅款抵扣偏大。從該行業進項稅額構成情況看,使用農產品收購發票抵扣進項稅額占總進項稅額的比重普遍較大,抵扣稅款偏多。2014年,淮南市實際抵扣農產品進項稅額達到9463.09萬元,戶均87.62萬元,占企業全部進項稅額的61.6%。其中25戶開具金額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實際抵扣農產品進項稅額達到7949.24萬元,戶均317.97萬元,占企業全部進項稅額的68.63%。
(四)稅負明顯偏低。2014年,淮南市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平均稅負為1.66%,絕大多數企業稅負低于此線。其中,稅負0.5%以下的企業76戶,占57.14%;在0.5-1%的企業15戶,占11.28%;在1-2%的企業14戶,占10.53%;在2-3%的企業占15.8%;在3%以上的企業占5.25%。各企業間稅負差距較大,最高為13.66%,最低為0。稅負較高的企業大多管理較規范,如稅負為13.66%的淮南市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以及實行農產品核定扣除的一些行業和企業,如紡織品制造和乳制品制造等。大多數企業稅負較低,1%稅負以下的占68.42%。
(五)規模大企業集中度較高。經過對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的34戶企業和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金額超過1000萬元的25戶企業兩種口徑抽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銷售額和開具發票金額較大的企業集中度較高,這些企業銷售額占全行業的87.49%,開具金額占全行業的71.46%。同時,在區域分布上也存在較為集中的現象,以淮南市B縣、H區、D區居多,G區、開發區、E區、C區較少,F區無。
(六)監管難度較大。在現行農產品增值稅抵扣政策下,對農產品的收購、加工環節予以扣稅,并由收購方自行開票、自行申報抵扣,使得增值稅內在監控鏈條被割裂,加大了監管的難度。一是業務真實性核查難。經營活動中,交易方式多為現金,農產品投售人多為自產自銷的農業生產者個人,數量眾多,籍地分散;收購方的庫存農產品品種、規格、價格等差異較大,不易辨別。稅務機關難以通過銀行結算體系、實地核查等途徑確定收購業務的真實性。二是實地盤點庫存難。對于品種、規格、等級等因素差別較大,生產耗用進、銷量巨大的農產品,稅務機關缺乏有效的過程監控手段,難以分類計量和現場盤存,無法及時發現、查處和杜絕涉稅違規問題的發生。三是企業產品收購單價是影響企業進項稅額計算的關鍵因素,且收購產品價格由企業自行填開,企業可以采取故意虛增或降低農產品平均購買單價的方式來調節可抵扣進項稅額,稅務機關對此難以監控。
三、進一步強化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管理的相關建議
(一)加快推行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取消農產品收購方自行開票、自行申報抵扣的購進扣稅法,加快推行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據了解,我省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推廣進度在全國位于前列。目前,乳制品、食用植物油、酒及酒精、棉紗加工、精制茶加工、水果和堅果加工已實行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2015年1月1日起,以購進農產品為原料生產銷售面粉、大米、中藥飲片、膠合板芯板、膠合板、一水檸檬酸、無水檸檬酸的一般納稅人,納入農產品核定扣除試點范圍。2015年起,淮南市將新增米面加工、膠合板制造等核定扣除企業64戶,加上已實行核定扣除的6戶,核定扣除企業將達到70戶,占農產品企業52.64%。通過監控發現,實行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的企業,稅負有明顯增長。因此,加快推行農產品核定扣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憑票扣除法所帶來的執法風險。
(二)嚴格發票管理對新認定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行發票限量限額供應制。一是測算加工企業最大生產能力。依據行業生產水平評估其生產能力和銷售數額,核定其農產品收購發票最大需求量。二是分析投入產出關系。依據行業物耗等資料,測算企業投入產出比例,再根據銷售確定其所需原料數量,以此核定其收購發票用量。對一些季節性收購為主的企業,考慮其生產經營特殊情況,在企業收購旺季,通過超限量購買發票申請的方式,增加其收購發票的供應量,保障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三是對實行核定扣除的企業,仍要加強發票管理。由于進項稅額的多少主要受到購進單價、購進數量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指標最直觀地反映在為購進農產品而開具的發票上,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發票環節的管理,防止納稅人通過虛增購進材料單價、虛增購貨成本等手段達到提高核定扣除標準,最終多計進項稅額的目的。另外,還應重點審核購進農產品的品種、產地是否合理,收購農產品的數量、交易金額與企業經營規模是否相符,收購發票的開票量是否異常等,防止納稅人虛開發票。
(三)加大稅源管理力度一是強化日常巡查。日常巡查是強化涉農企業稅收監管的重要措施。自涉農企業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后,相關管理部門一年內不得少于6次隨機指派人員到實地查看企業是否正常生產經營、核對企業經營數據(包括廠房、生產銷售狀況、工人人數、設備臺數和功率、用電量、貨物儲存量、開票金額等),檢查企業內控機制是否符合管理要求,將核查的相關數據和情況進行認真比對分析。根據察看情況和分析比對結果,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二是強化定期核查。定期核查涉農企業的貨物流、票據流和資金流是否相符。三者之間能夠流向一致,才能保證業務的真實性。在核對“三流”過程中,尤其要注重貨物流轉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如運費、裝卸費、自有車輛的過橋過路費等。同時督促企業遵守財務制度和資金管理規定,按要求開具發票和通過金融機構完成資金結轉,防止出現大額現金交易。
(四)強化評估稽查職能充分發揮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的作用,加大對農產品加工行業納稅人的評估和稽查力度。定期篩選農產品購入、加工企業風險戶,及時移送評估或稽查,把相關涉稅風險點消除在萌芽狀態。重視實地檢查,尤其重視到倉庫的核查,根據企業存貨的期初庫存、本期發出、本期銷售、期末結存數量及金額對比,來判斷本期購進數量及金額是否正常,對比農產品實際耗用量與年初確定的單耗率的偏離程度,并查明原因,作為評估和稽查的有效手段。加大稽查查處力度,對弄虛作假、虛增農產品核定扣除標準的企業進行嚴厲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進一步規范行業稅收秩序。
作者:沙楓力 單位:安徽省淮南市國家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