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社會穩固論文: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穩固的對比范文

社會穩固論文: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穩固的對比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穩固論文: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穩固的對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穩固論文: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穩固的對比

作者:徐健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

大眾傳媒與西南邊疆地區發展的研究

西南邊疆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大眾傳媒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這一方面的研究側重考察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媒的實際情況,關注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媒介在產業化、集團化進程中的新進展。研究方法除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外,調查統計、內容分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成為民族新聞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關于少數民族地區報業的發展方式,陰衛芝在《關于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報業發展的思考》中提出:“一、以強做大,盡量提高地區報紙在本地的影響;二、用漸進滲透的方式,逐漸走出地域傳播的局限;三、利用互聯網集聚人氣,為成立報團做準備;四、開發新型的報道模式。”

②而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媒介經濟的發展,周建民以新疆地區的媒介為例,指出“影響新疆媒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地理條件造成人口居住分散,使得傳播成本加大,信息嚴重滯后;本來就絕對數量較少的受眾,由于行政、民族等原因被分割成幾塊;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古老的人際傳播以及受教育程度對媒介市場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經濟欠發達是影響媒介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素;媒介自身的因素也影響其發展。”他同時提出對策及出路。③郭建斌的博士論文《電視下鄉:社會轉型期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社區———獨龍江個案的民族志闡釋》則首次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進行了一次有關傳播社會學研究的嘗試。作者選擇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部的獨龍族主要聚居地——獨龍江作為研究個案,通過為期半年的田野調查,結合相關研究資料,對“中國社會轉型期大眾傳播媒介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樣一個問題進行了回答。他指出:“在獨龍江這樣的少數民族社區,電視機還是一種稀有品,其擁有和使用受到極大限制,擁有和使用電視成了一種十分突出的‘象征資本’意義。這種由電視帶來的‘象征資本’在發揮作用的同時,或是與原有的權利系統實現有效地‘嫁接’,或是促使鄉村社會的權利發生轉移。這種變化發生在政府的基層組織身上,使傳統的農村基層組織獲得了一種新的權利,幾乎已經癱瘓了多年的農村基層組織有了電視后似乎重新在村民心目中獲得了地位;發生在家庭內部,一是使權利從老年人轉到青年人,二是男性在這其中擁有較大權利。”

④相關的研究論文還有:周德倉《西藏民族區域自治背景下的藏漢雙語傳播》(載《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單曉紅《報紙傳播中的云南少數民族形象》(載《大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劉紅《大眾傳媒在構建新疆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載《國際新聞界》2005年第6期)、阿斯買•尼亞孜、金玉萍《新疆民文黨報傳播效果調查分析》(載《當代傳播》2004年第1期)等。

民族新聞理論、信息傳播、媒介

素養等與西南少數民族發展的研究關于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和諧穩定關系的研究,學界還從民族新聞的特殊規律、民族新聞的發展趨向、網絡對民族文化關系的影響、媒介素養等方向進行了廣泛而較為深入的探討。

徐利提出,民族新聞的受眾絕對數量不大,但意義重大。他認為,民族新聞的特殊規律包括:“民族新聞要受到民族政策和新聞政策的雙重影響;民族新聞應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新聞的內容包羅萬象,不是像某類新聞,如政治新聞、娛樂新聞等涉及某一領域,各條戰線、各個領域都有民族新聞的題材。少數民族受眾關系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和邊防的穩固,不僅要大力發展,更應采取慎重認真的態度。”⑤陳峻俊指出,民族新聞的發展趨向包括:“一、民族特色與時代特色統一起來;二、更加注重發展和穩定的報道;三、強調民族特色與跨文化傳播的針對性;四、強調民族新聞要向經濟領域傾斜。”

⑥《傳播與民族發展——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關系研究》(張宇丹主編,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作為1992年云南大學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合作的課題,有針對性的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的要素進行探討,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信息傳播與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通過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化程度較低,不同少數民族之間的信息化程度也有懸殊。因此,該研究提出了“媒介教育”的構想,并詳細加以論證,主張充分利用傳媒手段達到提高人口素質的目的,最終完成社會發展目標。《現代信息傳播與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肖迎,《社會主義論壇》,2005年第8期)則以云南省福貢縣赤恒底村為研究個案,詳細探討了在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開發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手段來記錄和保存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

《網絡傳播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建構》(莊曉東,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將網絡媒介及其激發的社會文化變遷置于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建構的理論背景下考量,從三個不同的向度——作為媒介使用者的少數民族族群成員及相關社會文化變遷,虛擬世界的真實文化話語建構,民族地區政治博弈、經濟發展和現代性變化的過程中網絡傳播的現代性效能——展開了較為細致和全面的分析。同時,這項研究也期望通過多元化教育途徑,努力建構云南少數民族的現代網絡媒介素養。

周竟紅在《網絡信息與民族關系》一文中提出,“網絡信息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但是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遠離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人口較少,于是在文化交流中呈現出一種不對稱結構,即漢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強勢形成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域特點限制了其在傳統媒體條件下的外部傳播。網絡民族信息對現實的民族交往和民族關系調整來說利弊互現,不同民族間信息的交流與傳播是民族關系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信息的閉塞或非完整性信息交流會直接引發民族關系的失調,也會限制民族的進步與發展。”

⑦徐曉華利用近一年的調查統計,通過調查的數據,推翻了目前學界對于農村傳播的一些主觀臆判。其中,最主要的發現是:大量的民族地區農民家庭入不敷出,經濟情況總體較差;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族地區農村的電視、電話的擁有率很高,農民人均看電視的時間高于全國平均數約1小時。雖然看電視的時間長,但是七成以上的農民在種植業、養殖業活動中從沒有借助過媒介。這說明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大眾媒介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對該地區的經濟起到“提振”作用。在《媒介素養與少數民族發展》(徐曉華,四川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中,徐曉華從媒介素養角度探討傳播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提出了少數民族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政府、媒體、少數民族。在這三方之中,政府負有主導、協調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大眾媒介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有社會責任感;而少數民族農民則應主動增強利用大眾媒介的意識與能力。最后,他提出以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民族地區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依托,初步構建我國少數民族媒介素養的教育體系。

相關的論文還有:李成連《民族新聞理論構架的形成與發展》(載《中國記者》1999年第10期)、白凱文《中國民族新聞教育的興起與發展》(載《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沈廣彩《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載《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黃新宇《少數民族地區親子關系中的媒介接觸差異研究——基于廣西兩所師范類高校中的大學生與其父輩的調查》(載《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林曉華《少數民族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構建》(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2期)、喻健《地方民族高校新聞專業課程設置特點分析》(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等。

綜上所述,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社會和諧穩定的關系研究目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并顯現出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潛力。概括地講,這些著作主要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來考察信息傳播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影響,成為傳播學“本土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立足于滇桂兩省區邊疆地區,從橫(與發達地區的對比)縱(歷史沿革)兩個方面,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系統考察邊疆地區信息傳播的生態環境、信息傳播的內容、及信息傳播對內對外(國外)效果和影響等問題的著作還沒有出現。為此,學界可從這方面著手,通過調查和研究,以期對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參與和諧社會構建提供借鑒與啟示。

今后研究方向的探討

1.拓寬視野,調整角度

近代中國飽受侵略,因而傳統邊疆史研究主體往往以受害者視角而發言,如反侵略研究。但隨著中國的崛起,在進行傳統邊疆史研究的同時,不再就中國而談中國,以全球化的視野,以信息傳播角度切入邊疆和諧穩定研究,期待通過邊境地區信息傳播,提升中國的“軟力量”,塑造中國不是該地區的挑戰者而是建設者這一新形象,本命題期望這是一個突破。

從“信息傳播與邊疆地區和諧穩定”角度來審視邊疆地區穩定與發展,是把傳播學的理論資源用于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一個大膽嘗試。一方面著眼于學界所言的傳播學研究的“本土化”、“民族化”,另一方面為目前實證研究相對缺乏的中國傳播學提供一些數據,更重要的是要為民族地區信息傳播效率的提高,以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利用信息傳播進行跨越式的發展提供一條可能的途徑。

除了以上我們所提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角度之外,加強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方式與社會和諧穩定建設涉及的新聞學、民族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等多學科領域,因此,我們只有運用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立體的多維透視,才能得出準確科學的結論。今后對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和諧穩定關系研究,學者們還得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除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外,調查統計、內容分析、民族志等大量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都可以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法。

2.深度研究,重點挖掘

邊疆史傳統命題以邊疆管理、邊患、邊界問題等為常,而方向上又以西藏、蒙疆為重。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有其獨特的地緣優勢及特點,梳理歷史上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的狀況、特點,考察傳媒的力量打破該地區封閉、狹隘、守成的歷史發展過程,對這個過程的研究將有可能更全面、準確、完整理解邊疆地區社會文明發展橫向向度復雜和多元的歷史互動,深化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現代化的理論思考。此為該命題另一突破。

3.與時俱進,以史鑒今

新聞傳播史的研究必須與時俱進,以史鑒今。對西南邊疆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和諧穩定關系研究也不例外,我們的研究成果要與實踐相結合。就現實而言,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一直比較微妙。大多數東盟成員國出于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慮,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鄰居關系;但同時,又認為中國的發展崛起對它們構成威脅。在“周邊是首要”這樣的國家大戰略下,國家于1992年啟動了“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設工程,意在恢復與重建環北部灣地區在古代環南中國海的交往通道作用。西南邊疆新聞傳播的綜合研究在實踐上既可為邊疆地區參與國內、國際經濟競爭,提供新的科學依據和參考;也可為該地區在全球新經濟形成過程中建立地區新型的經濟交往關系,提供可實際操作的策略與方法,從而有利于該地區從更深的層次,更廣的范圍,以更直接的方式參與國內外的競爭,有利于該地區真正成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交往的橋頭堡,實際應用價值當不言而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网2019|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动漫版 |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 午夜免费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大胸美女洗澡扒奶衣挤奶|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 人人添人人妻人人爽夜欢视AV | a级毛片免费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天天综合| 国产李美静大战黑人|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我和娇妻乱荡史| 久久久免费精品re6|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四虎8848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一|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人人添人人妻人人爽夜欢视av|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好好的日视频www|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天堂资源中文在线|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 女人被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