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商務促進中國社會就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選取2008~2015年樣本數據,將電子商務帶動的直接就業人數、間接就業人數界定為電子商務對中國社會就業的解釋變量,將中國總就業人數界定為被解釋變量,運用對數變換的多元回歸分析法,對電子商務服務所帶動的直接就業人數、間接就業人數與中國總就業人數之間的關系作了實證分析,并得出電子商務發展所帶動的就業人員對中國總就業產生正向影響的結論,最后給出管理建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社會就業;多元回歸
一、引言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6月,中國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85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2100萬人”。電子商務企業網站提供眾多的就業崗位,如電子商務師、網站運營、網絡營銷、網絡銷售等新興崗位;實現電子商務“最后1公里”的物流行業帶動了大量就業機會,如快遞配送人員;電子商務發展同時促進金融業、廣告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發展而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電子商務通過對就業者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增加勞動要素中的知識和信息成分,提高就業者素質,有利于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2015年兩會,國家把O2O、跨境電商等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電子商務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應該說,電子商務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不僅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電子商務所帶動的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對中國總就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因此,電子商務對于促進中國社會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有文獻中,郝倩倩(2007)研究認為,電子商務發展引起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并影響了就業,通過發展電子商務緩解我國就業壓力。仝璽(2011)提出,引導電子商務發展更好地促進我國就業。陳宇(2013)研究得出,電子商務創造出新職種、新工種和新就業崗位。蔡裕東(2014)指出,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國家促進就業的主要途徑之一。已有研究主要是從定性分析的角度來探討電子商務與就業之間的關系,而運用新視角的實證分析方法,研究電子商務發展中所帶動的就業人員對中國社會就業的影響尚不充分,因此,本文選取2008~2015年樣本數據,將電子商務帶動的直接就業人數、間接就業人數界定為電子商務對中國社會就業的解釋變量,將中國總就業人數界定為被解釋變量,將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作為調節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對電子商務服務帶動的直接就業人數、間接就業人數與中國總就業人數之間的關系作了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給出相應的管理建議。
二、研究設計:變量界定、研究假設與樣本數據
(一)變量界定
本文將電子商務界定為指利用計算機、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及現代通信技術所從事的各種商務活動。它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B2B),如阿里巴巴、慧聰網;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B2C),如天貓、京東、蘇寧易購;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C2C),如淘寶。不管哪種電子商務,都產生了對電商專業人才和與電商活動相關聯的上下游產業人才的需求。電子商務發展對中國社會就業創造了貢獻,為測度其促進作用,本文采用如下變量。1.電子商務服務直接帶動就業人員:將電子商務服務直接帶動就業人員數量界定為自變量,寫為EBDDE。它是指電子商務的發展直接創造的就業崗位而帶動的就業人員數,如電子商務師、網店運營人員、網絡營銷人員。2.電子商務服務間接帶動就業人員:將電子商務服務間接帶動就業人員數量界定為自變量,寫為EBIDE。它是指電子商務發展所直接衍生出的相關產業就業崗位而帶動的就業人員數,如快遞人員。3.中國總就業人員:中國總的就業人員是指中國所擁有的總的就業人數,將中國總就業人員作為被解釋變量,記為TE。4.第三產業就業人員:電子商務作為連接商品與服務的供需平臺,將電子商務這種虛擬經濟活動與第三產業相關,因此將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作為調節變量,記為TIE。
(二)研究假設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電子商務經營陣營中,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比如電子商務師、網絡營銷人員、網店運營等新興職位的增加,增加了中國總就業人員的數量,因此提出假設1:電子商務服務帶動的直接就業人員與中國總就業人員具有正向相關關系。電子商務發展規模的擴大,帶動了電商上下游產業的快速發展:認證、網上支付、網絡廣告媒體、社會化媒體平臺、客服、研究咨詢、融資顧問、團購聯盟、物流配送、園區等產業,由此衍生出大量就業崗位。電子商務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各類產業的聯動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增加了中國的總就業人員數,由此得到假設2:電子商務服務帶動的間接就業人員與中國總就業人員具有正向相關關系。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促進了多個行業就業人員的增加: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人員、電子商務師、網站運營人員、網絡推廣員、物流師、倉儲配送人員等新興職位。HR電商網等就業信息網站則為人才供求雙方提供更多匹配機會,減少摩擦性失業,促進了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說,電子商務在我國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帶動的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對中國總就業人數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由此提出假設3:電子商務服務帶動的直接、間接就業人員與中國總就業人員均具有正向相關關系。
(三)樣本數據
考慮到研究需要和樣本代表性,本文選取了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08~2015年的電子商務服務直接帶動就業人員樣本數據與電子商務服務間接帶動就業人員樣本數據,2008~2015年中國總就業人員樣本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樣本數據經過作者手工統計整理獲得。下文將對樣本數據作進一步的分析。
三、實證分析過程
為考察電子商務對中國社會就業的影響,在這一部分,先運用描述性統計圖分析方法進行初步分析,然后分析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最后對變量運用多元回歸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圖分析
從圖1與圖2可以看到,中國總的就業人員的趨勢與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直接與間接帶動的就業人員的趨勢有較大的相似性,電子商務的發展所帶動的就業與中國總就業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至于期間的關系如何還有待于作如下的驗證。
(二)變量間相關性
對樣本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以驗證變量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見表1所示。由表1可知,本文的樣本序列數據EBIDE、EBDDE和TE存在高度的相關關系,下面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四、研究建議
為使電子商務發展能對中國社會就業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本文思考如下建議。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
盡管高校在不斷研究電子商務教學方法、提高電子商務教學質量,然而培養出的學生還是與電子商務企業所需求的人才有理論和實踐的差距。因此,在發揮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的優勢,加強校企聯系,通過深度合作,應通過在高校,尤其是職業院校和專科、本科教學中,設置與現實電商企業需求所匹配的電商專業,實行“訂單式”培養,將電子商務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中,不斷改進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如江西工程學院針對企業需求開設“創業班”、“淘寶班級”和“老板班”。只有學校培養人才的定位清晰、目標明確,才有可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針對電子商務崗位的特點和要求,培養出技能突出、適應能力強、能夠快速實現學校實訓到企業實踐轉換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對促進中國社會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企業對人才培訓方式的轉變,并重視對中國農村就業者的培訓
有許多企業為節約培訓成本,往往派出一個或幾個人員出去培訓學習,回來后再將所學內容傳授給企業其他員工,這實際上已經減弱了對相關培訓知識的吸收。也有不少企業直接將培訓外包,以減少企業事務的繁瑣。電子商務是實踐性很強的商務活動,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不僅要重視對員工的培訓,而且要采取有效的培訓方式。電商時代,分享經濟時代,企業可以鼓勵員工通過網絡平臺如阿里商學院、淘寶大學、京東商學院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中國農村人口多,農村就業者從事網上農產品銷售或網購,未來將有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應重視對農村就業者的培訓,目前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有1.普及培訓:通過電視、報紙雜志和網站等媒體,宣傳介紹電子商務基礎知識。2.專項培訓:安全網上交易、安全網上支付等知識培訓。3.遠程培訓: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方便農村就業者選隨時隨地學習電商交易知識。智能手機、電腦與移動互聯網和寬帶的普及,給農村就業者培訓提供了便利。
(三)鼓勵電子商務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規范電子商務相關產業行為,使之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創造了直接的就業崗位,而且其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間接帶動了更多的就業,對中國社會就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在鼓勵發展的同時,應規范相關產業行為,如規范物流快遞人員的行為,消除掉包、貨物破損、丟失等現象。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直接、間接所帶動的就業人員的增加,增加了中國總就業人數,對社會就業產生積極的影響。面對企業內外部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電商企業及其上下游關聯企業需要及時轉變理念,調整發展策略,在企業內部不斷建立健全各項管理體系,在外部環境中抓住機遇,創造更多企業效益的同時,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拉動中國社會就業,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貢獻。
參考文獻:
[1]郝倩倩.電子商務發展與就業變化關系的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7.
[2]仝璽.基于電子商務發展視角探討我國的就業問題[J].中國電子商務,2011(08).
[3]陳宇.電子商務引領我國創業就業[J].職業,2013(25).
[4]蔡裕東.電子商務拉動內需促進就業作用明顯[N].2014中國(北京)電子商務大會,2014-05-29.
[5]朱克煒.電子商務特色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08).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商學院 作者:牛翠萍;耿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