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綠化建設的完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林業建設雜志》2014年第三期
1存在問題
1.1整體規劃滯后,發展不平衡灌南縣的村鎮建設大部分未進行統一的規劃,建房隨意性較大,房屋零亂,缺乏美感,有些還占用良田,浪費土地資源,給綠化規劃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目前灌南縣村莊綠化主要以村部服務中心為重點,努力建設省級綠化示范村以提升灌南縣綠色形象。
1.2村民積極性不高,落實地塊難度大灌南縣樹種以楊樹為主,約占90%。但目前楊樹木材市場價格持續走低,且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就當前利益來看,造林不如種糧實惠,老百姓植樹造林的熱情大幅減退。對于綠化美化,老百姓更熱衷于建房鋪路,房前屋后大面積硬化,真正可以用于綠化的空間不多。因此,村莊綠化只能見空插綠,布局零散,綠化地塊的落實難度較大。
1.3栽植樹種單一,蟲害嚴重近年來,速生法桐由于少毛少球,栽植成活率高,在灌南縣作為行道樹廣泛應用。雖然具有一定的特色且綠化管理方便,但景觀效果單調。而且,近幾年灌南縣美國白蛾疫情嚴重,速生法桐是主要受害樹種之一,蟲害極大影響了樹木的生長發育,也給居民日常生活和林業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困難,因此應減少速生法桐的應用。綠化不等同于種樹,應該針對鄉鎮自身特點,選擇抗性強、適于當地生長的綠化樹種進行合理配植,從而展現鄉村綠化建設的園林美。
1.4管護不到位,惡性補栽鄉村綠化沒有穩定的財政專項資金,沒有專職的綠化管理機構和專業的養護隊伍,后期管理粗放或根本無人管護,導致綠化樹種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3]。因此,綠化樹種栽后水肥跟不上,病害無人管,長而久之,陷入重復補栽的不良循環,導致人財物力的極大浪費。
2未來發展建議
2.1做好鄉鎮規劃,整治村莊環境近年來,灌南縣規劃和建設部門已對農村自建房加大了控制力度,但仍需加強科學規劃、并進行統一建設,從而增加村莊的美感度,為綠化工作作鋪墊。此外,“屋內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的現象依然未得到有效改善,所以整治村莊環境,做好衛生工作,實現村容整潔是綠化美化的基礎。
2.2分清綠化主次性近幾年灌南縣主要以各村部為點開展省級綠化示范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鄉村總體面貌上看,村部景觀效果微乎其微,從根本上改變鄉村綠化面貌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鄉村綠化應“兩環兩沿”,即環村,環河道溝塘,沿鄉村道路,沿街道,栽植綠化苗木,增加綠量。其中,鄉村主干道和街道作為人流集散地,應重點綠化美化。所以總體上應按照“鄉村道路—街道—村部—河道”來開展鄉村綠化工作。
2.3建立管護責任制為了切實強化栽后樹木管護工作,確保綠化質量,應建立栽后管護責任制。植綠是基礎,護綠是關鍵。為了確保樹木栽后成活率和保存率,必須加強保水、保肥、除草、抗病蟲害等工作,并落實管護責任制,對栽后樹木管護工作實行責任制管理,鄉鎮政府領導為第一責任人,村委會領導為第二責任人,縣農委、林業、水利等部門負責指導、協調、檢查和服務等工作,此外,各村要建立專業管護隊伍,明確責任制,落實專項經費,確保栽一棵、活一棵、成一棵,從根本上保證綠化質量。
2.4堅持經濟實用的原則林業是農村和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進行村莊綠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經濟收入。以張店鎮為例,500畝高效葡萄種植基地的成功建設,在達到生態綠化的同時,也能幫助農民創收致富。對于大面積的荒置地塊,其他各鄉鎮也可推廣實施果林經濟,栽種如桃樹、梨樹、柿樹等果樹林。
2.5樹種多樣性和保護楊樹的原則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灌南縣近幾年常用樹種主要有法桐、女貞、欒樹、合歡、垂柳、紅葉石楠、紅葉李、紫薇等。應該適當引進觀賞性較好的喬灌木,逐步馴化從而加以應用,提升景觀效果。綠化美化的同時,林業執法部門要加強對現有楊樹的保護。楊樹作為灌南縣的鄉土樹種,其抗病抗逆性強,栽植成活率高,是營造防風林、水土涵養和防護林的優良樹種。此外,成排成林栽植的楊樹高大挺拔,秋葉金黃,景觀效果上佳。
2.6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相結合的原則速生樹種早期綠化效果好,容易成蔭,但壽命較短,往往在30年后就衰老,需要及時更新和補充,否則影響綠化景觀效果;慢生樹種則早期生長慢,城市綠化效果慢。灌南縣位于北方地區,冬季較長,植物生長期短,選擇速生樹種會在短期內形成綠化效果。因此鄉村主干道和街道綠化應優先選用速生樹種,此外考慮到景觀的長期性,應結合慢生樹種同時應用。
2.7垂直綠化可適當推廣灌南縣鄉下村民主要以二層小樓為主,基本上是獨家獨院,私人綠化空間較大。可以選擇周圍環境整潔的居住區,在大門口墻壁、陽臺、窗臺、屋頂、棚架等處栽種攀援植物,如爬墻虎、常春藤等,以增加綠化覆蓋率,改善居住環境。
3結語
新農村綠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措施。灌南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鄉村綠化美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雖然鄉村綠化工作仍存在很多困難,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但只要進行科學的規劃,以人為本,合理管護,兼顧經濟,注重地方特色,相信未來十年灌南縣鄉村的綠色形象會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湯錦云單位:江蘇省灌南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