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種子管理系統發展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我市種子管理體系現狀
1.1市級種子管理機構現狀石家莊市現有市級種子管理機構一個一石家莊市種子管理站,隸屬于石家莊市農業局,為全額撥款、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的科級事業單位,現從事種子行政許可、種子質量監督檢驗及質量監管、種子質量事故鑒定及調解、品種試驗展示等方面職能。對所轄的l8個農業縣(市、區)種子管理部門負有指導和監督職責。經市農業局批準成立的石家莊市種子檢驗站設在該站,2009年5月通過農業部、河北省農業廳認證。市種子管理站現有正式在編人員23名,其中推廣研究員3名,高級農藝師5人,農藝師7人,通過省級檢驗員考核的種子檢驗員12人。
1.2縣級種子管理機構現狀我市轄區現有24個縣(市、區),其中農業縣(市)區l8個。已建立縣級種子管理機構l7個,占應建的94.4%。種子管理機構比改革前的6個增加了12個,屬財政全額撥款性質的事業單位16個,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1個,沒有按公務員或參照公務員管理的。截止到目前,17個縣級種子管理機構核定編制109人,已上崗人員77人。其中,在種子管理站基礎上成立執法隊的有贊皇、辛集、井陘、藁城、無極等5個縣(市)。各縣(市)種子管理機構,隸屬于當地農業局,負責本轄區的種子管理工作;市內六區種子管理工作由農辦負責。通過上次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全市縣級種子管理機構基本健全,種子管理隊伍進一步充實,種子管理體系初步形成。
1.3種子管理工作情況從2000年開始,全市種子管理部門認真宣傳、貫徹、落實種子法及其配套法規,依法保護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和種子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依法履行職責,積極開展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新品種試驗示范展示推廣,種子行業管理等工作。維護了全市種子市場的正常運轉,有力促進了全市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增產增收,確保了我市農業生產用種的安全。迄今全市未發生惡性大案要案和種子事故,我市的種子管理工作上級有關部門多次予以肯定。自2008年開始,全市加強品種展示及種子監督檢驗工作力度。2011年市種子管理站在全市范圍實施了現代農業新品種展示園項目,市級按照不同生態類型建立6個玉米、小麥新品種展示園,l7個項目縣(市)種子管理站根據地理位置和生態類型共建立玉米新品種展示園區23個、小麥新品種展示園區17個。全市共建立展示田面積755畝,其中玉米新品種展示面積468畝,小麥新品種展示面積287畝。在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方面,市種子檢驗站2010年5月通過農業部認證,根據省站及市農業局統一部署,年依法監督抽檢種子樣品400個左右,對抽檢樣品全部進行室內項目檢驗。對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進行田間種植鑒定,其中對玉米種子樣品還開展了海南異地種植鑒定,嚴防不合格種子入地。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管理機構和隊伍不穩定機構、人員與經費是影響當前種子管理的主要因素,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縣級以上種子監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一是市、縣(市)種子管理機構的編制普遍不足,與實際工作量、監管要求極不適應。很多縣(市)的種子管理人員身兼數職,既是質量檢驗員,又是出納會計。有些地方人員變動頻繁,懂專業的留不住,不懂專業的擋不住,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二是有的沒有固定的技術、信息服務人員,沒有專職的質量檢驗、品種管理人員。
2.2市種子管理部門無國家檢驗項目市種子管理站由于無國家檢驗項目,檢測設備陳舊、簡陋。石家莊市種子企業多,檢測任務大,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2.3經費短缺,手段落后目前,縣級種子管理站雖屬事業單位性質,但財政撥款僅僅列支了人頭費,個別縣(市)單位性質屬于差額撥款甚至自收自支,辦公費用、工作經費幾乎沒有,缺乏履行行政監管職能必備的基本工作保障。全市種子管理系統普遍辦公條件差,交通通訊工具缺乏,無檢驗設備和監管裝備。縣級種子檢驗機構不健全,不能對社會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檢驗報告。90%以上的縣(市)沒有自有產權的固定辦公場所,用的是農業局或種子公司的房子。據統計,石家莊市縣級種子管理站辦公室總計340平方米,平均每縣不到21.3平米。以上現實條件已成為制約我市種子監管,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的主要因素。
2.4缺乏有效的種子質量安全監控系統種子作為生產資料,關系到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質量應放在首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種子流通快,地域廣,要確保種子高質量,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安全監控系統。我市是河北省種子流通集散地,種子質量監控尤為重要。據調查統計,我市各類種子生產經營單位(戶)近3000余家,僅石家莊市區就云集著上百家。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不辦理種子經營許可證的經營店鋪占大多數。由千家萬戶生產的種子經過上百個種子企業加工、包裝后,再通過幾千個經營業戶銷售到千家萬戶的農民手中,各個環節都存在質量隱患。目前,我市與兄弟市相比,由于國家種子質量監督檢測項目不能立項,市級亦存在著種子質量監督檢驗設施、儀器明顯不足和技術手段落后的問題;縣級根本無專業檢測人員、檢驗室和檢驗儀器設備,不能開展種子檢測業務,只能抽樣后送到市站代為檢測。
2.5農作物新品種評價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市主要農作物常年引育新品種30多個,這些新品種來源于多個育種單位和個人,客觀上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市、縣(市)種子管理系統代表公眾的利益,組織品種試驗、示范、展示,對新品種做出公證評價責無旁貸。但是,由于試驗示范經費不足等原因,市、縣(市)區從未建立穩固的新優品種試驗、展示基地,不利于精準篩選及評價適宜我市種植的新優品種。
2.6種子信息網絡不健全信息網絡的建立和應用,將能有效地影響種子管理的整體效能。我市各級種子管理部門由于信息網絡不健全,各自為政,缺乏交流,信息閉塞,致使各項種子管理工作存有盲目性和隨意性。
3強化種子監管的對策
3.1健全機構,理順體制,確保經費進一步完善、健全種子管理體系,理順市、縣兩級種子管理機構,確保編制人員到位。明確種子管理職能,包括品種管理、質量管理、行業管理、種子行政許可與事后監督管理等項工作內容。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要求,從根本上解決市、縣兩級管理經費不足等問題,人頭費、辦公費、專項經費等費用納人同級財政預算,并逐年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從事種子管理工作的人員要有嚴格的自律意識,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并具有種子管理工作的相關經歷和資歷。要加強種子管理人員培訓,尤其要加大種子管理人員的法律法規培訓和種子質量檢驗人員的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種子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要抓住管理重點,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市種子產業發展規劃及配套的政策措施;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市場準人和事后監督。進一步規范種子的標簽、包裝、檢疫;強化監督管理,建立一個適宜我市的高效、廉潔、公正管理體系,確保種子管理在法制化軌道上正常進行。
3.2強化檢驗監督,竭力做好質量攻堅國家應盡快劃撥專項資金,加快縣級種子質量監控體系建設,配齊相應監督檢驗儀器設備。強化市級種子質量檢測,尤其要把省會城市種子質量檢測項目作為建設的重中之重盡快上馬。當前,應要求企業建立健全種子檢驗機構,做好企業質量自檢。種子質量監督機構要在企業質量自檢的基礎上加強監督抽檢,檢測時要嚴格按法律法規和《農作物種子標準》及《種子檢驗規程》進行,以有效地預防、限制假劣種子流通,不斷提高種子質量。
3.3健全農作物新品種評價管理制度農作物新品種評價是種子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確保生產用種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新品種評價制度,可有效避免品種推廣應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充分發揮新品種對農業生產的增產增效作用。農作物新品種要精準推廣,需要建立新品種評價管理制度。在農業生產中選擇推廣優良品種,應該在試驗、審定之后進行品種不同區域和環境、地力等條件下的多點展示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經濟效果分析,進行綜合評價,以達到因地制宜地制訂推廣計劃,確定品種的推廣區域,取得最大社會效益。
3.4建立行業信息網絡,搞好銷售前后服務市場競爭的實質是產品質量和信息的競爭。我市種子產業要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就必須建立科學的信息交流網絡體系,以便準確及時地掌握瞬息萬變的種子市場信息。種子管理站的工作職能要切實轉變為信息引導、科學決策、宏觀調控、微觀搞活的軌道上來,真正按市場經濟的要求指導種業,發展種業。促使信息服務和信息需求有效對接,并通過信息需求的擴展進一步促進信息服務,發展種子信息產業。當前,我市要盡快建立健全自己的網絡系統,通過網絡綜合分析種子的供求信息,預測種子市場,匯集品種信息、交易信息、生產信息和供求信息,督促種子企業調劑種子余缺。
3.5建立健全地方種子貯備制度近年來,小麥種子收獲時遇雨、玉米制種收獲時遇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說明僅靠省級種子貯備無濟于事。我市是糧食生產大市,種子貯備和糧食貯備缺一不可,應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市、縣(市)應按本轄區主要農作物用種總量的2%的比例進行雙重貯備,以實行宏觀調控,平抑市場種價,增加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災年生產用種需求。貯備基金需同級財政予以解決,并常年列入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