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理論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閑暇環境教育的理論基礎
1.環境教育的涵義
在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環境教育的概念才得到正式確認,并開始為世界各國所接受。有關環境教育的涵義歸納起來大約有“過程說”、“學科說”和“手段說”。三種學說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即通過教育的手段呼吁人類平等對待環境,喚醒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與對大自然的關懷,傳授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實踐技能,樹立科學合理的環境價值觀。
2.閑暇環境教育的目的
環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將消極甚至被動的閑暇環境觀轉變為積極的,將盲目的閑暇環境活動轉變為有目的的,將無效的閑暇環境活動轉變為有效的。其最終目標就是由低層次環境意識提升為高層次環境意識,從被管理轉向自我管理,最終實現主動參與管理的環境意識。
3.閑暇環境教育的對象
閑暇環境教育的對象通常是指參與生態旅游活動的旅游者,這些旅游者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在眾多旅游者中,有極少數是嚴格意義上的專業的生態旅游者,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比較全面專業,環境保護的主動意識較強。通過環境教育,能將一般生態旅游者轉化為具備主動環境意識的嚴格的生態旅游者,積極參與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中,這個過程是漫長而富有意義的。
4.閑暇環境教育內容的實施途徑
離開了生態旅游的環境教育是枯燥單調的,所以閑暇環境教育內容要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通過精心設計的多種方式,從不同途徑來實施,包括自然觀察、講解式教育(指示牌、導游講解等)、體驗式教育等。
二、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
1.生態旅游的產生及其意義
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Ceballas-Laskurain率先提出了“生態旅游”這個概念,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進一步明確它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已不再是單純的在旅游過程中品賞美麗的自然景觀的活動,已經上升為一種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不再是人類對自然予取予奪的單向行為,而是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和諧相處。
2.生態旅游的定義和內涵
國內外對于生態旅游尚無一個統一的、權威性的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基本上都指向以下四點:
(1)生態旅游的載體是有特色的原始自然景區或者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的自然保護區。
(2)能為旅游者提供生態環境知識,體驗愉悅的活動。
(3)能給當地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并使之從中獲得收益。
(4)在生態旅游開展過程中既有經濟效益,又能遵循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小,生態資源可以持續發展的。究其實質就是追求旅游與環境、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和諧發展,有機統一。
三、閑暇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關系
有關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關系,國外的學者們有不同的說法。Buckey認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標準;Orams認為環境教育能有效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促進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有學者認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主要功能;也有學者提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產品的本質特性;還有學者認為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動機??偟膩碚f,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閑暇環境教育可以提升生態旅游的品質與內涵;生態旅游反過來能促進閑暇環境教育目標的實現。JoyA.Palmer于2002年推出的“環境教育模式”。這個模式把環境教育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闡釋得相當清晰明了。在這個模式中,環境教育是“關于環境的教育”,人們在活動中獲得對環境的認知和技能;環境教育的途徑是通過生態旅游實現的,通過在生態環境中的旅游提升了人們自然觀和生態觀,繼而改變其行為方式;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發展。這個終極目標也是生態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耦合的理論依據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研究是一個多學科理論支撐的綜合應用科學,其中涉及的眾多理論可以分為兩大理論體系:一是戰略上的理論,如系統論、協同效應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二是應用理論,諸如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生態學、美學、景觀設計學、生態教育倫理學、符號學、傳播學等理論為其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1.關鍵性戰略理論
(1)系統論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是在同一個大系統中兩個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根據系統論原理,這個大系統僅僅是社會體系、自然環境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從外部來講,要充分考慮到與其他平行系統的相互影響,不能孤立地運作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戰略。
(2)協同效應理論
該理論又稱為“增效理論”,是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上的科學,其原理簡單概括為:1+1>2。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二者的關系可以視為同一個協同系統,二者的整體性運行,相互間協調配合,可以使兩者間的資源(知識、技能、物資、公共關系、品牌等)得以充分的發揮,能達到超過兩者單獨運行成果之和的效應。
(3)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旅游的目標,也是評定標準和特征??沙掷m發展理論的目標是實現人口、環境、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良性循環發展。在開展生態旅游過程中,要通過環境教育達到:對環境資源的破壞最小化、經濟效益和生態旅游對象的素質最大化,達到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2.關鍵性應用理論
(1)教育學
環境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部分,有著其獨特的對象、載體和途徑。在閑暇環境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既要注重環境意識、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又要注重環境知識和理論教育,形成相應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從而提高生態旅游中閑暇環境教育的整體質量,真正實現教育的各項功能。
(2)生態學
生態科學是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基石,生態旅游的動機也是生態學理論的學習,在生態旅游過程中欣賞生態景色,獲得愉悅體驗,這是淺層次目標;更高的層次是使旅游者在生態旅游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自然,體驗自然,獲取更多的生態學知識,成為一個合格的生態旅游者;最高層次則是通過對生態學理論的體驗和思考,達到對生態環境的深層認知,成為主動意義上的生態環境保護者。
(3)美學、符號學、傳播學
這些理論是為了實現環境教育的真正實施提供手段與方法的應用性理論,運用好這些理論可以更好地為旅游者提供清晰明了的生態環境知識,提高生態旅游的服務水平,為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良性互動提供科學的實施手段。
五、結束語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耦合涉及的理論很多,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者深入探討。當前更為迫切的任務是要呼吁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生態旅游規劃管理者,在生態旅游規劃管理和評價中真正重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把環境教育列入生態環境規劃、管理、評價體系中,以進一步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確保自然環境這個人類唯一的、共同的家園更加和諧健康發展。
作者:侯銀銀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