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校環境教育論文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中等衛生職校環境教育現狀
一、對師生環境科學素養
1.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師生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
我們選擇了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師生調查問卷的方式,從調查問卷中看出大部分師生對環境問題持關心態度(很關心和比較關心),對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森林砍伐和大量墾荒造成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問題,有76.8%的教師和62.9%的學生表示很關心,這也許是和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問題日益明顯,氣候日益惡化,水資源日益短缺,人們對此深有體會的關系。尤其是“秸稈、垃圾焚燒”問題,有90.6%的教師和85.2%的學生表示很關心,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河南地處中原是農業大省并且是交通樞紐,焚燒秸稈、垃圾時,隨著烈焰升起的滾滾濃煙不但有礙視線,大剎風景,影響交通特別是航空業,而且熏眼刺鼻,污染環境,特別是前幾年人們深受其害并直接影響人體健康有很大關系。對于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師生而言,對于“野生動物種類減少”“石油、煤等燃料的使用使空氣中的CO2增加從而使氣候變化”“酸雨導致森林死亡及湖水變質”關注程度不及其它環境污染問題,這應該是值得注意的。在調查問卷中還發現他們對“醫源污染”“白色污染”的關注程度竟是所調查問題中最不受重視的,師生對白色污染的了解顯然是不夠的,而一次性醫用塑料用品已成為各醫院的必需品,其用量有增無減,這些醫用塑料是白色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而廢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和環境的污染問題目前是世界性難題,這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環境教育在內容上存在的缺陷。
2.師生對環境知識答案正確率
同樣,我們對環境知識答案的正確性也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的師生具備一定的環境知識,但內容顯然偏少,準確率也低,世界環境日師生答對率只有52.4%左右,世界地球日教師與學生答對正確率的只有32.6%與29.2%。具備重要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知識,是關心這個問題的前提,通過調查顯示,教師和學生的對比統計來看,教師的環境意識略高于學生;在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實施環境教育時,應該關注當地的主要環境問題并添加相關教育內容,如近幾年發生的沙塵暴、水災、秸稈、垃圾焚燒、醫源性污染問題等。
3.學生環境知識來源
在問卷中這項有意設置成的單項選擇題中,學生均把主要環境知識來源歸于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報刊雜志及影視媒體,對學生環境知識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影響。這是由于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傳統與現代媒體漸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的時效性強,容易引起社會關注。尤其是結合典型事例進行集中報道,創造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對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效果極佳。而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課堂滲透、第二課堂退到了后面,在衛生學校能夠很好滲透環境教育的課程如生物化學、病原微生物、化學、傳染病及衛生保健等課程中,環境教育顯然被忽視了。家庭的作用比較薄弱,學生從父母處獲得的環境知識是課外各渠道中最薄弱的環節,出現了學校、社會、家庭三者教育的不平衡。
4.師生對環保政策和法規的了解程度
從問卷和溝通、交流中看出教師對環保政策和法規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學生,但是,統計結果表明,對于我國《刑法》中是否有“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和“環境保護監督瀆職罪”,教師中持肯定回答的只有25.8%和28.6%,學生中則只有17.6%和11.7%,顯示出師生對環保法制認識的缺乏。從對師生環保法規的認知程度調查分析來看,情況稍好一些,對《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都有一定的認識,教師和學生知道的比例達到56.2%/46.2%和36.2%/28.6%,而對《海洋環境保護法》和《噪聲污染環境防治法》的知曉比例則都不足20%,顯示出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開設環境法制教育的迫切性。
二、學生對環境的態度
1.學生環境態度的認識
(1)學生行為的傾向性。環境意識要落實到環境行為上,而這種行為在調查問卷中只能是預期行為,是通過一些情景或對一些實際問題,考察學生的行為傾向,考察主體對客體的參與和行動。調查表明,大多數的學生表示約束自己有害于環境的行為傾向。63.4%的學生選擇“雖然覺得很不好但也不好意思出來勸阻”,12.2%選擇“當場出來勸阻”,說明多數學生能選擇正確的行為,但卻沒有勇氣站出來勸阻錯誤行為,與學生交談,才知道遇到這種情況,他們一方面不知道該到哪里去報告,另一方面他們又受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自掃門前雪”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不敢勇敢地站出來主持正義。同時也反映了學校環境教育過于注重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具體環境問題的技能教育,如平時我們對有關公眾參與監督及環保部門的技能范圍和反映渠道的介紹較為欠缺等。91.5%的學生在購買東西時從不考慮環保因素,同時也反映出了一個實質性問題,每個人都對他人的環保行為缺乏信心,結果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破壞環境,而且心安理得,沒有負疚感。要想改變現狀,一方面應充分強調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法制教育,加大環境教育的力度,優化社會環境,從而控制、減少日常生活中這種破壞環境的公眾行為。
(2)學生對環境保護緊迫度的認識。調查表明,87%學生認為環境保護是一件很緊迫的事,必須從自己、從現在從每一個人做起,不難看出學生環境態度上是積極的。
(3)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和分析結果來看,學生是否同意垃圾分類的態度“每天從各個家庭生產出大量的垃圾,分類收集日常垃圾中的紙、玻璃、金屬,是否愿意”這一具體問題回答中愿意做72.3%不愿意做的27.7%,也可證實學生環境態度是正確的判斷。
2.學生對環境的觀察與評價狀況
對于“近幾年家庭周圍地區的生存環境的變化”,存在差異。對“居住的地方最嚴重的環境問題”的回答,認為最嚴重的前三位是: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認為“我國環境狀況在世界范圍內處于較差水平的”占38.2%,學生認為我國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這也說明學生有環境意識。對全球性最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回答上,學生選擇“人口膨脹、住房擁擠、交通堵塞”的比例很大41.7%,是第一位。出現這種情況,與他們的親身感受有很大關系,交通堵塞有目共睹,人口膨脹所造成的住房擁擠更是大多數學生所親身感受的,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認識。而公認的三大全球性環境問題畢竟離學生還是遙遠的,而且沒有什么親身感受,社會宣傳及教育也不夠。這類問題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較遠,但卻帶有全球性,從根本上威脅到了整個人類的生存。治理環境問題,最終需要治理這類本質性問題。同樣,學生關心環境問題,也應當由淺入深,認識問題的全貌和本質。可以認為,中專衛校的學生對環境危害程度的認識是由近及遠的,親身感受是重要的因素。從前面學生對周圍環境狀況評價及我國環境狀況的認識上,也可以說明上述看法。由此可知,中專衛校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日常生活環境的高度關注,而對遠離日常生活的生態環境卻知之不多。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你贊成的觀點”有43.6%的學生持正確觀點,有26.6%的學生認為“人應征服自然來謀求幸福”,顯然,幾十年來關于“人定勝天”的宣傳對公眾自然觀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對環境的觀察和評價及預期行為可以體現學生的環境態度,也反映出學生對環境的觀察與評價態度,是環境意識中處于較高層次的部分。
3.環境教育方式的認知傾向
(1)學校開設環境知識課,學生愿意學的有66.1%,也是35.2%的學生最樂意學習的方式,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說明學生想了解環境知識;遺憾的是調查統計無一所學校開設環境教育選修課進行環境教育,這個結果和國際教育界提出的學校環境教育應該通過整個學校進行的趨勢相差甚遠,也與時代對環境教育的呼喚不相稱。
(2)中專衛校開展環境教育方式的調查,普遍認為課堂滲透與學校內課外活動和是目前學校主要開展環境教育的方式,分別是29.8%和49.6%,而課堂滲透教學占20.6%,這個結果和前面統計的環境教育知識來源相吻合。
4.學生參與環境教育宣傳活動的態度及開展的活動
從學校開展環保宣傳活動的統計中,積極參加和愿意參加的分別是69.2%和12.4%,這說明環保意識在逐步增強。學生愿意參加的環境活動是課外的垃圾處理過程和社區環境保護行動分別有41.5%與30.4%。這可能與學生的好奇心有關,說明學生愿意參加校內校外的環境教育。學校應當對學生加強正規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內容除了傳授環境知識以外,還要重視環境教育的形式,并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偶爾進行環境教育講座與未舉辦的是50%。偶爾開展環保宣傳活動75%缺乏經常性,學校從未對教師進行環境教育占85%,說明學校對環境教育重視不夠,同時也與學生愿意學并積極參加環境教育活動相違背,應加強環境教育方面的宣傳及教育。
5.環境教育課程設置
從幾所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的調查統計結果及筆者與調查單位的部分領導與職工交談看,學校領導對環境教育是不夠重視的,在交談中只有少數職工(35.3%)認為應該將環境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參與本次調查的學校中,沒有一所學校將環境教育設為學校的必修課及選修課,同時也沒有一所學校的領導愿意將環境教育設為學校的必修課或選修課。沒有一所學校經常舉辦環境教育的講座,沒有一所學校組織過對教師的環境教育培訓。這種結果在環境教育持續發展的今天,是值得令人思考的,同時也說明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環境教育發展滯后的表現。
作者:劉冬妍單位:焦作衛生醫藥學校
第二篇:農村學校環境教育探討
一、目前西部農村中小學環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觀念落后環境意識不強。
當地教育主管領導、學校領導到教師、學生對環境教育的認識都不夠,認為開展環境教育會對正常的教學,特別是對升學率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對環境教育缺乏主動性。盡管環境教育已經納入教學大綱,但沒有固定的環境教學計劃;課堂上,教師僅根據自己的喜好等隨意安排環境教育在教學中占的比重,因此學生獲取的環保知識也是散亂的,非系統的。學校很少組織學生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即使開展大部分也是局限于植樹、學校日常大掃除等,涉及其他的環境教育活動甚少。特別是,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很少受過專門的環境教育,缺乏專門培訓,教師的環保意識、環保知識嚴重缺乏,不清楚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治理方法,對環境教育的概念較為模糊,比較注重環境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相應價值觀和技能的培養,影響了環境教育的質量和環境教育的發展。
(二)缺乏環境教育教材。
西部農村中小學在開展環境教育中,沒有編制相關的環境教育教材,教師和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通常來自于電視、廣播、報刊等雜志,獲取的環境知識不成體系,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因缺乏專門教材且教師環境教育知識不足而不能開設環境教育課,以致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生環境保護知識十分匱乏,對當前人類普遍關注的大氣污染、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都不了解,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三)與農村實際結合不充分。
西部農村中小學的環境教育常常照搬《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試行)》中方法或城市中小學環境教育經驗模式,未能結合西部農村的實際來開展環境教育和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目前還沒有根據農村區域特色而編制鄉土環保補充教材,環境教育通常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遞,未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學生環境意識整體不高。
相對于城市孩子來說,農村孩子往往在接觸新事物、了解新信息方面尤顯不足。學生環境知識匱乏,環境意識不高,參與保護環境的能力不強。比如在一些西部農村學校,學生環境保護意識非常匱乏,不節約水電、浪費紙張、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踐踏草坪等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往往也局限于打掃衛生、美化環境等內容。
(五)家長環境意識淡薄。
西部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且人地關系緊張,農民的收入有限。一些極為偏僻的地方亂砍濫伐和過度放牧等掠奪性利用土地資源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廣大西部農村地區,農民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觀念較少,小農意識比較嚴重。再加上環境保護宣傳相對滯后,缺少對農民的引導,隨意拋棄、堆積生活垃圾,任意焚燒垃圾,大量使用塑料薄膜,使用高殘留農藥、化肥的情況較多,導致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負面作用。
(六)環境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在許多農村學校辦公費用少,在一些偏遠山區學校老師的粉筆、備課本都是定量使用。在這種條件下,環境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在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中小學仍十分普遍。這些學校沒有經費來添置環境教育基礎設施;購買環境相關學習材料如教材、音像制品等;組織學生戶外實踐活動;支持教師參加環境專業繼續教育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小學環境教育的良好開展。
二、針對西部農村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現狀,筆者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因地制宜開展環境教育。
西部農村中小學應將環境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提高環境教育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并根據環境教學需要,系統性地安排環境教育課,循序漸進,力爭做到有教學、有實踐、有考核。在西部農村中小學的環境教育中,一方面,要參考城市乃至國外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結合西部農村實際,特別是要結合西部農村水資源極度缺乏,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等特點,編制具有鄉土特色的相關環境教育教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系統的、全面的環境教育和環境保護知識。教師要根據農村周圍現有環境狀況及人類活動等,通過學科滲透、“互動式”環境教學、課外實踐及遠程環境教育等多種教學手段,因地制宜開展環境教育,使學生獲得相應的環境知識、技能和情感,讓學生意識到周圍自然環境面臨的環境危機。西部農村聚居著很多的少數民族,在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環境保護的重要思想,可以充分挖掘這一特色,使之滲透到學生的環境教育中,以加強環境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加強教師培訓和家庭教育。
提高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教育能力,才能確保環境教育的有效開展。一方面,中小學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進修,學習新的環境相關的理論和技能,同時通過報紙、雜志、廣播等傳播媒體了解更多的環境信息;另一方面,環保和教育部門都應為教師的環境教育培訓創造條件,使教師掌握開展環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還能將這些知識、技能和情感傳授給學生。開展環境教育不僅是教師向學生發出環境警告,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提高環境意識、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行動起來參與改善身邊的環境。同時,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家長的環境教育,使學校、家長和學生在環境教育上相互促進。行政部門應開展面向西部農村家庭的環保宣傳,引導農村家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合理使用塑料薄膜、農藥和化肥等,讓家庭對學生產生正面的積極的環境保護的影響。另外,要引導家長改正只把考上大學才算成才的觀念,樹立愛護環境才是優育品格的理念。
(三)專項經費與試點學校齊抓。
環境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在農村小學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阻礙了農村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開展。因此,針對西部農村中小學設立環境教育專項資金,確保農村中小學有經費來購買環境方面的教學用品和基礎設施,組織學生開展戶外實踐活動,支持教師參加環境專業培訓等。
三、結語
在農村地區建立環境教育試點學校,積極采用課堂滲透、課外實踐等各種教學手段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共同增強師生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綠色學校”是一套比較有系統、成熟的環境教育模式,不僅可以帶動教師和學生的家庭、還通過家庭帶動了社區、通過社區又帶動公民更廣泛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可以作為建立環境教育試點學校的重要指導。
作者:曹芮李偉單位:西昌學院動物科學學院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勝利學校
第三篇:高校環境教育下大學生的環境意識
一、大學生環境意識現狀
環境意識是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感受、思維及情感等的總和,是人類思想深層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大學生在短期內會融入社會的各個行業,其環境意識直接關系著社會群體的環保行為。本研究以秦皇市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分校、燕山大學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三所院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兼顧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大學生環境意識現狀的調查。本次調查通過互聯網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35份。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獲得了如下大學生環境意識現狀。
1、大學生能正確認識環境問題,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
從回收的調查數據顯示,有85%的學生認為環境問題亟待解決,如霧霾天氣,全球變暖,景區衛生等;93%的學生認為環境保護與自己密切相關,如節約能源,綠色出行,垃圾回收,環境衛生等;89%的學生認識到了環境問題與人的監看密切相關,如霧霾影響人的健康,夏季骯臟的環境容易滋生蚊蟲,傳播疾病。上述數據顯示,大學生具備了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大學生對環境知識缺乏了解,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有關環境的科普知識了解不足,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如僅有24.5%的同學認識到了廢棄的紙巾和廁所紙是不可回收的;40%的同學認識到了反季水果是高耗能、高炭排放的產品;只有38%的同學正確的選出了屬于致癌物的物質;53%的同學認可了洗衣粉或洗衣液出泡沫越多,洗凈衣服的能力越強這一錯誤觀點;有68%的同學能有效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大學生對環境知識缺乏了解,更有不少大學生對某些環境問題存在錯誤的認識。
3、大學生環保參與行為不足,與環境保護意識不符
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強烈,但有意參與環境保護行為不足。在校園中,超過90%的同學都或多或少地踐踏過草坪;85.3%的同學沒有意識到離開教室或宿舍要熄燈;通過在食堂餐盤回收臺進行觀察和統計,有70%的同學餐盤留有飯菜,造成糧食的浪費;外出時,僅有28%的同學記得帶回或將垃圾扔進垃圾箱;超過60%的同學習慣使用一次性用品,如紙杯、筷子等。上述數據表明,大學生雖然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由于“個人方便”的因素,很多人都沒有踐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句話,其環境參與行為與環境保護意識相背離。
二、高校開展環境教育的途徑
高校開展環境教育,重點是提升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規范大學生的環境參與行為,普及環境保護的科普知識。結合本次調查,我們建議高校從如下途徑去普及環保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1、開設環境教育課程,普及環境保護知識
《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環境教育體制機制”。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對環境知識缺乏了解。基于上述需求,我們建議高效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并嘗試將其并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為例,早起的培養方案,分為公共通修課程、科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環境,培養方向確立為平面媒體、視聽媒體和網絡媒體三個方向。公共通修課程和科類基礎課程為人才的三個培養方向服務,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忽略了環境教育及環境保護,更多的關注相關技術的學習。從2012級開始,逐漸融入環境教育的實踐課程,從2013級開始,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該專業嘗試加入了20學時的環境教育公選課。在環境教育課程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通過觀看影片、課內討論、課外實踐,讓學生主動思考,參與到環境知識學習和環境保護行動中,并發揮大學生參與全民環境教育的宣傳和帶動作用。此外,課程嘗試構建立體化的教材體系,借助于三網融合技術,開發了《環保與生活》科普網站,其技術路線和網站模塊架構。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堂和教材,結合自身需求,強化環保知識。
2、創建綠色大學,全面落實環境教育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是一所高師院校,培養的人才既有高級技術人才,又有職業師資。學生具備參與全民環境教育的意識并落實到日常行為中,更能發揮高師院校在全民環境教育中國的促進作用。在學校的建設和管理上融入環境保護,將“綠色大學”作為一個建設目標,將環境保護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實到大學生的各項活動中,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大學生的綠色教育有綠色文化教育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兩個方面。其中是重中之重,對整個社會的環境意識的影響和提高具有直接的影響。以創建綠色大學為目標,加強綠色教育,既要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上進行調整,又要將綠色理念融入到整個校園,創建綠色校園文化,強化環境保護意識。依托于《<環保與生活>網站》中的“環保之星”模塊,通過在大學生中建立環保之星的榜樣,推動大學生學習環境知識,培養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大學生主動參與環保,為構建綠色大學,實現全面環境教育添磚加瓦。
3、參與環保類社會實踐活動,強化環保參與行為
環境保護意識不是知道環境知識就可以了,也不是喊一喊就能完成,需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強化。在校內,通過開展環保知識競賽、演講、拍攝宣傳片等不同活動,逐漸普及環境教育意識,深化保護環境的理念。在校外,積極在社區等場所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如變廢為寶、節約一滴水、隨手關燈等,樹立科學的環境保護觀念;開展社會實踐調研,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積極融入企業、事業單位、學校、農村等各地方,進行環境教育調研,為各行各業環境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高校大學生在參與全民環境教育宣傳過程中,借助于教育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學科優勢,依托于立體化教材中的《<環保與生活>網站》,在網站中自主研發環保知識相關的圖片、動畫和視頻,向社區、機關、企業和其他中小學院校人員,普及環保知識,強化民眾的環保意識,同時強化自身的環保參與行為。
三、高校實施環境教育的保障條件
1、完善資金投入機制,提供經費保障
環境教育不在嘴上,在于行動上。環境教育的開展,環境活動的實施,都離不開經費的支持。學校要在學生活動經費中,專門撥出一定的經費用于環境教育,并做到專款專用。同事,學生也要在實踐活動中,自籌經費。如收集廢舊物品進行二次銷售,或拉去活動贊助商籌集經費。通過學校財政支持、學生自主籌措經費,構建多途徑資金投入機制,保障高校環境教育長期有序進行。
2、完善信息技術支持,構建環境教育的信息化環境
高校和社會上的信息技術用于十分廣泛,但在信息技術應用于環境教育方面較少。當代大學生在信息技術的使用方面很廣泛,將環境教育構建在互聯網服務器上,構建校內無線網絡,并培養專業教師學會運用信息技術更新資源,從而構建環境教育的信息化環境,完善信息技術對環境教育的支持。
3、更新教師觀念,培養環境教育課程師資
環境教育是一個交叉學科,涉及許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目前環境教育課程的教師,聘用教師是學習環境知識的,缺乏教育心理學等知識,致使環境教育的教學性和教育性不能有機融合。同時,環境教育更多依賴于環境專業教師,其他學科知識參與性較少。這種現狀與當前全民環境教育現狀不符。因此,在高校師資中,首先普及環境保護理念,更新各學科教師觀念,將環境教育融合到學科教學中,有效實施環境教育。此外,借助教育優勢,對環境專業教師普及教育心理學知識,完善其知識結構。
四、結語
大力推進全民環境教育,普及可持續發展思想,有利于提高市民環保素質,使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踐行環保理念,通過個人影響周圍群眾,進而在社會上形成人人講環保的社會氛圍,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力量,在群眾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本文調研了大學生環境意識的現狀,據此提出了高校開展環境教育的途徑及保障條件,從而不見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為實施全民環境教育提供實踐支撐。
作者:鄭立輝石秋香郝曉芳單位: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