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跨越性城鎮化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心城市帶動力不強安徽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強,設區市數量仍相對較多,競爭力總體較弱,集聚要素能力亟待增強。2013年,合肥經濟總量為4672.9億元,經濟首位度為24.5%,位居中部第3位,低于武漢的36.7%,長沙的29.2%,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蕪湖經濟總量2099.5億元,不足合肥的1/2,城市能級仍然偏小。安慶、蚌埠、阜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不大不強,無法形成對周邊小城市的帶動效應。其他中小城市集聚產業和人口不足,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服務功能弱。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增加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成本。
(二)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安徽城鎮化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大,皖江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皖北地區、皖西地區水平偏低。2012年皖江示范區城鎮化率為54.0%,皖北六市城鎮化率僅為40.8%,差距高達13.2個百分點。皖北僅淮北、蚌埠兩市的城鎮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城鎮化區域水平差異大,對城市功能的發揮及城市群的培育產生了較大影響。二是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皖北地區水資源較為缺乏,地表水僅占全省總儲量的18.7%,城市人口密度卻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對皖北城鎮大量集聚人口形成制約。
(三)城鎮化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解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仍然較多。目前,安徽土地管理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滯后,城鄉之間仍處于二元分割的狀態,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不協調,制約了公共資源在城鄉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影響了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二是投融資體制改革亟待推進。地方政府主要依靠財政資金、土地資金、銀行貸款三個渠道籌措城鎮化建設資金,缺乏多樣化、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很難在資金市場上籌措到匹配的資金。政府正在探索與民營資本合伙經營等新型融資模式,但由于規模小、領域窄、風險高等原因,現階段也難以滿足不斷攀升的城鎮化融資需求。
二、未來安徽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趨勢
(一)城鎮化水平將快速提升根據戰略部署,到2020年,安徽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47.9%提高到60%,實現從“鄉村安徽”到“城市安徽”的轉變,完成由城鎮化中前期向中后期的歷史性跨越。隨著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城鎮戶籍人口的比重也將持續上升,半城鎮化現象也將逐漸弱化。
(二)城鎮化更加注重質量提升我國已明確要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其關鍵就是要更加注重城鎮化的發展質量。未來安徽城鎮化發展將更加注重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凸顯徽風皖韻的城市內涵。
(三)城鎮化發展凸顯以人為本未來安徽將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解決的最大難題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戶籍制度改革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四)城市群建設將持續發力未來安徽長三角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皖北城鎮群等發展將進一步加速,城市間交通通訊更加便捷,經濟聯系更加密切,地理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城市關聯度不斷提高,城市群發展將更具活力。
三、安徽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對策建議
(一)促進城鎮化與四化同步發展安徽城鎮化發展必須立足于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促進城鎮高端要素集聚,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創新支撐與人才支撐。穩步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將大量的農民從農村中轉移出來,有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拓寬信息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務。
(二)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安徽農業人口眾多,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務十分艱巨。安徽要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放開中小城鎮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小城鎮落戶限制,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落戶。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三)不斷提高城鎮服務功能完善城鎮功能是提高城鎮化質量,增強城鎮輻射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增強合肥、蕪湖雙核城市的綜合承載力,防治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城市貧困、住宅緊張等城市病。鼓勵發展縣城和小城鎮,進一步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鎮公共服務,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堅持傳承優秀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塑造地方特色,彰顯徽風皖韻魅力。
(四)加強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安徽生態資源豐富,但生態資源分布不均衡,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皖北地區水資源緊缺,城鎮環境承載力極為脆弱,皖西大別山地區、皖南山區生態保護任務十分艱巨,都不適合進行大規模城鎮化。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下的形勢下,安徽必須積極探索建立綠色低碳的城鎮發展模式,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以耕地大量減少、資源大量消耗、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五)促進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安徽應立足區域特色,采取不同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皖北城鎮群等城市群發展,加快對接長三角,建設城鎮密集地區。促進蕪馬地區、銅池(樅)地區、蚌淮(南)地區、宿淮(北)城市聯動發展。立足縣城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特色,打造一批功能完備、集聚力強的中小城市。
作者:王娟單位:安徽省經濟研究院